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四川營山縣調研報告:一個西南小鎮的巨變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14日 04:5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圖①:文建明在雲霧村指導農業生産。蔣安學攝 圖②:文建明仔細查看《城南鎮下訪尋問題解決督辦通知》。楊漢國攝

  【題 記】

  在全國新聞戰線“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中,我們走進了四川省南充市營山縣城南鎮。

  有記者來採訪“文書記”的消息,在田野、村落不脛而走。

  鎮政府會議室,細細一數,竟來了110位鄉親。黨的情、文書記的恩汩汩流淌。掌聲、笑聲,激動的淚、愛戴的淚交織……採訪多年,我們第一次經歷這樣的場面。

  分別時,上百雙熱情的手伸向我們:“給黨中央帶個好!”“感謝你們來看文書記!”

  文書記——城南鎮黨委書記文建明。

  一個平凡的共産黨員,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了生命和事業的兩個奇跡。2005年患了肝癌,至今動了20多次手術。接受我們採訪時他剛出院幾天,頭髮烏黑、神采奕奕。

  30年農村工作經驗,8個鄉鎮工作經歷,16年鄉鎮長、黨委書記,他探索出了一套促進農村科學發展與和諧穩定的工作方法,一個面對面、心連心的工作法,一個全面、系統、具體、管用的工作法,把真正熱愛群眾、關心群眾的路子走活了。

  這不是一個人的道路,而是新時期鄉鎮黨委的一條出路。

  全國有3.4萬個鄉鎮黨委書記,近60萬個村黨組織書記。

  這支隊伍,是9億農民的“領路人”,是黨在基層的“橋頭堡”,也是黨心民心密切聯絡的橋梁和紐帶。他們關係著黨的形象、黨的利益,決定著黨的執政基礎、執政地位。

  新的歷史階段,給這支隊伍提出了新挑戰,帶來了新機遇。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如何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管理,推動農村科學發展?

  全國縣鄉黨委新一輪換屆,怎樣讓換屆後的鄉鎮黨委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不斷提高執政水平、執政能力?

  在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如何進一步密切黨群關係,鞏固和擴大黨的執政基礎、執政地位?

  “文建明工作法”給這三份歷史問卷,一個響亮的回答!

  城南鎮,過去、現在天壤之別。

  2003年春天,文建明走馬上任。雖説是城郊鎮,外號卻是“城爛鎮”。聽説來了新書記,30多撥討債的人衝進了鎮政府。那時,幹部進村,村民甚至放狗咬、潑大糞,鋤頭扁擔敲得咚咚響,高喊:“滾回去!”

  如今,村民送給鎮黨委8面錦旗。幹部進村,走鄉串戶,坐下來拉家常、尋問題、解難題,共謀致富的路子。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8年翻三番,鎮村債務全部歸零。

  鄉親還是那些鄉親,是什麼改變了他們?

  “文建明工作法”,也稱“鄉鎮黨委三二工作法”,改變了城南鎮的經濟社會發展面貌,更徹底改變了黨群關係、幹群關係,鄉親們打心眼裏讚嘆:共産黨就是咱老百姓的黨!

  “三制”:分類式推進工作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鄉鎮工作頭緒多、任務重。過去一些鄉鎮幹部忙於應付,鬍子眉毛一把抓,顧此失彼。文建明推行了“三制”,工作有重點、有分類,推諉扯皮少了,效率自然就高了。

  2009年9月,甲流來勢洶洶,營山縣衛生局局長楊茂康一籌莫展:縣上的傳染病區由於土地糾紛無法隔離,即便隔離又沒有施工隊願意接那兒的活。

  傳染病區位於城南鎮,楊茂康找到了文建明。

  甲流應急工作組迅速成立。第一天,文建明和工作組走訪了11戶人家,刁難的,説理;困難的,補助。土地糾紛很快達成了一致。

  第二天,150人的應急隊伍進駐施工。隊伍中,有的身著警服,有的穿著白大褂。這支不尋常的施工隊成了小鎮的新聞,村民們紛紛加入。三天后,傳染病區的圍墻拔地而起。

  一堵圍墻,見證了城南鎮“三制”的效率:

  對業務工作實行“常抓制”,建立崗位責任制,嚴格考核管理,確保常規工作常抓不懈;

  對中心工作實行“分組制”,組建由分管鎮領導&&負責的工作小組,建立領導責任制,分組聯村包片,確保中心工作專人抓、重點抓;

  對應急工作實行“集中制”,建立應急工作預警制、全民動員制,集中力量攻堅。

  “三定”:績效式管理幹部

  剛到城南鎮,第一次幹部大會,文建明就吃了一驚:70個鎮幹部、192個村組幹部,七站八所樣樣有,村組幹部個個齊。

  “有利的事搶著幹、沒利的事繞著走,做事憑感情、上班看心態。”村民辦事找不到人。村鎮的弊端人人知,誰都沒個長久之計。

  必須制度管人!經過仔細調研,文建明擬定了“三定”:

  定崗:打破行政、事業界限,整合人員資源,將鄉鎮機構重新佈局,組建兩辦四中心,即黨政綜合辦、督查考核辦,經濟發展服務中心、財務結算服務中心、社會事務服務中心、政策法規服務中心。

  定員:年初,對書記、鎮長以外的所有幹部,嚴格程序公開競崗。上崗人員一崗多責、統一調配、動人不動編。落崗事業人員保留編制,發放基本工資和生活津補貼,鼓勵到村社任職或自主創業,可參加第二年新一輪競崗。

  定酬:上崗人員的報酬是“工資+生活津補貼+工作績效補貼”。其中,業務工作實行定補制,按出勤情況計發;中心工作實行積分制,按完成進度和實際效果積分;應急工作實行獎勵制,根據任務輕重、完成情況給予獎勵。

  “全體起立、重新上崗”的方案一公佈,全鎮上下炸了鍋。在質疑聲、埋怨聲中,21個鎮幹部、34個村組幹部層層選拔、脫穎而出。

  改革出活力。僅僅兩周,機構消了腫,幹部作風明顯轉變,工作運轉井然有序,各項事業蓬勃發展。鎮黨政辦主任蘭春書説:“以前一天活拖成兩天干,現在是兩天活搶著一天完。”

  下崗後,10個事業幹部來到村社兼職,12人創辦了經濟實體。競聘落選的楊易承包了80多畝荒山,種上了黃花梨,還申請了商標,企業越做越大。談起“三定”,他感慨不已:“多虧這個狠招,要不我至今還窩在機關混日子。”

  “三教育”:全員式教育引導

  在城南鎮,找媳婦、貸款,都要問問是幾星文明戶。外地人聽著納悶,城南鎮的百姓都對“三教育”如數家珍。

  一進鎮政府的大門,墻上貼的就是“三教育”,細則醒目。

  群眾“十好”教育,每月一次的形勢教育、每季度一次法制教育、每半年一次感恩教育。每年評選一批“十好家庭”、“十好文明店舖”等。對“十好”,公開授牌;對後進,專人幫扶。

  黨員黨性教育,每月一次黨課,每年一次民主評議,表彰一批優秀黨員。

  幹部愛民教育,每月一次幹群懇談會;每半年一次點評會,領導點評和幹部互評相結合;每年一次群眾評議,幹部雙向述評,接受滿意度測評,評選表彰一批愛民幹部。

  有的幹部愛賭,文建明想出了“土法子”——自製“戒賭牌”,印上自編的《戒賭歌謠》,要求愛賭的幹部像小學生那樣,整天高聲誦讀。這一招立竿見影。

  過去,城南鎮是遠近聞名的爛攤子,封建迷信、忤逆不孝、吵架鬧架,百姓習以為常。如今,廣播電視每天早、中、晚輪流播放“十好”評選結果,評上的臉上有光,沒評上的心裏發慌。迷信賭博少了,打架鬥毆少了,全鎮形成了人人都是“追星族”,家家爭當“星級戶”的好風尚。

  “兩下”:尋訪式解決問題

  去年春天,一個馬蜂窩在光榮村一家村民屋頂上落了戶。沒想到,這件讓村民鬧心的事,從村報到鎮,又從鎮協調到縣,縣消防隊派出消防員和雲梯,三下五除二挪走了馬蜂窩。

  牽一髮而動全身。借這件小事,全鎮開展了一場安全隱患拉網大排查。電網安全、燃氣安全、房屋安全等等,事無巨細一一解決。

  翻開《城南鎮下訪尋問題解決督辦通知》,生活小事、拆遷修路的大事,每一件,都處理得妥帖到位,都工整地記錄著來龍去脈。

  “重心下移,關口前移,幹部眼睛向下,黨和群眾貼得更近了。”文建明向我們詳盡講述了城南鎮推行的“兩下”。

  “下訪尋問題”。每月1日—5日,鎮村幹部帶著《尋問題解決表》進村入戶,建立臺賬。6日—10日,村黨支部召集黨員幹部、村民代表研究解決方案。11日,鎮黨委研究村解決不了的難題,發《督辦通知》交鎮村及村民代表聯動解決。實行回訪評價,對未辦結和效果不佳的責令限期整改,群眾不滿意臺賬不銷號。

  “下村解難題”。實行幹部聯片包村,每週2—3天,各包村幹部深入村組,幫助群眾解決問題。推行民事代辦,在村裏設置“民事代辦”服務站。開通“110”服務熱線,幹部電話印發到每家每戶,群眾“電話一打”,幹部“服務到家”。

  在城南鎮,無論走進哪個村,問誰都能對“下訪”、“下村”説得熱情洋溢。

  文峰村村支書舒德明説,村裏過去不通路,水果蔬菜運不出去,眼巴巴爛在地裏。後來文書記“下訪”來到村裏,逐門逐戶做工作,帶著全村修了水泥路。村子富了,村民們更有盼頭了!

  景陽社區居民盧家明説,我得了視神經炎,雙目失明,妻離子散。文書記和居委會李主任在“下訪”時找到了我,幫我開辦了盲人按摩培訓班。是他們給了我活下去的希望!

  保真村村支書侯潤民説,文書記第一次到村上,尋問題記了滿滿一本,他一件件理順,再難的事總會給我們答覆。就是那一次,村裏拖了11年的徵地補償問題,圓滿解決了。

  坐過兩次牢的羅洪川,2006年出獄後,一度自暴自棄。文建明在“下訪”中發現了他。這個曾經的死緩犯,如今成了抗洪模範,一説起文書記,就激動得沒完沒了:“幫我找工作、幫我安了家,媳婦都是他幫著找的。有了文書記,老百姓怎會不擁護共産黨!”

  近三年,全鎮尋訪問題1985件,解決率達99%,7個歷史遺留問題妥善解決,600多個信訪問題解決在一線,鎮村幹部先後下村為群眾解決問題2萬餘件,實現了小事不出社、大事不出村、難事不出鎮。

  “兩集中”:便捷式服務群眾

  2004年8月,一位老人闖進文建明辦公室。孫女考上大學,入學轉戶口需村裏蓋章。她拄著拐杖漫山遍野找了三天,就是不見村幹部人影,急得直掉眼淚。

  文建明很快幫她辦妥了手續。送走老人,他陷入沉思:幹部怎能成甩手掌櫃呢?甚至非得“吃拿卡要”才給群眾辦事!

  鎮村財務混亂,包包賬、坨坨賬、糊塗賬比比皆是,鎮上債務高達2000多萬元。村民怨聲載道。

  一個改革的新點子浮出腦海——實施“兩集中”。

  集中服務。設立政務集中辦事大廳和村務集中辦事點,把村上公章集中到鎮上,每逢當場天(趕集日),鎮村幹部集中辦公、一條龍服務。推行“百姓經濟”,堅持市場引導、政府指導、群眾主導原則,實施“戶戶創家業、能人創企業、老闆創大業、回鄉創新業、幹部創事業”的全民創業。

  集中理財。在鎮設立財務統管結算中心,用電腦取代手工做賬,財務直接核算到村組、項目、農戶,資金支配使用權仍歸屬各村(社區)、各部門,實行收支分線、村財鎮管、財務統管。

  外地鄉鎮幹部到城南鎮,看到農民群眾竟然願意走幾公里路,主動到鎮上排隊交費,感到不可思議。“百姓繳的是明白錢,拿的是明白票,看的是明白賬,又快又方便,咋會不願意?”文建明這樣自豪地解釋道。

  很多百姓也從“兩集中”中嘗到了甜頭,走馬村村民李隆軒過去給女兒辦結婚證明,折騰了兩周;現如今,辦理建房手續,只花了10分鐘。他感慨地説:“群眾盼黨的政策好,盼辦事順利。現在政策好,辦事也好方便呦!”

  近年來,全鎮新建14.7公里的環形村道水泥路,惠及1.1萬人。建立“支部+市場”、“支部+協會”等專業合作經濟組織20多個,建立1個失地農民創業就業示範園,培育種養大戶135戶,引進投資200萬元以上的私營企業20余家。

  村民們富了,也有了主心骨。他們説,有難事就找黨,咱老百姓的黨就是好!

  這不是一個人的道路,而是新時期鄉鎮黨委的一條出路。

  如同一面多棱鏡,“文建明工作法”繼承了黨的光榮傳統,又融入了鮮明的時代特點;折射了當前基層黨組織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也凸顯了農村社會普遍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它把握了時代的規律和特點,適應了新形勢下農村改革發展穩定的新任務、新要求,創新了鄉鎮黨委的工作模式,探索了新形勢下黨的基層組織的職能轉變,變被動為主動、變宏觀為微觀、變粗放為精細,變“重經濟輕黨建”為“抓黨建促發展”。

  實踐證明,這一工作法對我們在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基層工作方法、創新社會管理、密切聯絡群眾、推動社會和諧,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示範帶動作用。

  變被動為主動

  有人稱他為“問題書記”。

  城南鎮的一個村幹部接連三個月找不到問題,被罰了50塊錢的誤工補助。

  問起原因,文建明答得乾脆:“群眾是推動歷史進步的主導力量,當幹部必須知道群眾有啥問題要解決。你只有發現問題,才能化解矛盾。”

  “什麼叫問題?”“就是損害群眾利益的、阻礙當地發展的不利因素。問題來了躲起,肯定越積越多;問題來了解決,會越來越少。”

  一上任,文建明就組織對全鎮11個村摸底調查,整理出9方面的問題。“家醜”上了電視、登了報紙:

  一是致富路子不暢;二是辦事體制不順;三是政務村務不明;四是幹部管理不活;五是工作作風不實;六是財務管理不清;七是精神動力不強;八是工作運轉不力;九是幹群關係不好。

  “只要迎著問題上,肯定會想出辦法來。這是我這些年來最大的經驗。”迎著問題上,針對的是當前鄉鎮、農村存在的普遍問題,體現的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思想理念,解決的是密切黨群關係等根本性問題,抓住了應對基層工作挑戰的“牛鼻子”。

  迎著問題上,不是解決一件事、滅一次“火”就給工作畫上句號,而是探尋問題的根源,把問題當課題來研究,把工作當事業去對待。很多和他打過交道的鄉鎮幹部説,文建明很會動腦筋,勤於思考、善於總結。這正是因為他有一顆愛民為民的心。

  偷捂蓋子、躲避矛盾、拖延問題,只會讓小事拖大,大事拖炸。變被動為主動,深入基層、重心下移,和群眾面對面、心貼心,更容易發現各種苗頭和傾向,更利於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

  在中央黨校教授高新民看來,變被動為主動,就其運行而言,是一種向下運行、向群眾負責的機制。創新聯絡群眾方式,機關工作重心下移。她認為,聯絡群眾有多種途徑,“下訪尋問題”、“下村解難題”的做法,是主動上門服務,是新的社會條件下聯絡群眾的途徑與方式。

  變宏觀為微觀

  科學管用的方法是服務群眾的有效載體。工作方法雖不關乎戰略,卻是決定成敗的戰術。文建明常説:“沒有落後的群眾,只有落後的工作方法。”

  對全國宏觀的“面”而言,鄉鎮工作是一個個微觀的“點”。把中央的要求具體化、形象化、本地化、制度化,是“文建明工作法”的一個重要啟示。

  今年2月19日,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了重要講話,強調扎紮實實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並就當前要重點抓好的工作提出8點意見。

  對照這8點意見,城南鎮在落實中創新、在創新中推廣。如,工作法中的“兩下”,即“下訪尋問題”、“下村解難題”,正是第二點意見“形成科學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矛盾調處機制、權益保障機制”的具體落實。工作法對應急工作實行“集中制”,落實了第五點意見“完善應急管理體制”。工作法提倡“三教育”,對群眾十好教育、對黨員黨性教育、對幹部愛民教育,貫徹了第八點“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設”。

  鄉鎮黨委學習落實中央精神,簡單的唸唸文件、寫寫彙報、照本宣科根本行不通,而是要切實根據實際“量體裁衣”。通過科學管用的工作方法,讓中央政策真正惠及百姓。

  對一個鄉鎮黨委來説,“微觀”更加體現執政智慧,需要更深切地了解百姓需求、更負責地把握服務尺度。管得太嚴,容易讓群眾丟掉主動性、創造性;放得太寬,幹部越來越懶,群眾越來越遠,幹群關係越來越“鉚”。

  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更便捷的服務選項,更順暢的致富路子……衡量“微觀”的唯一標尺,就是群眾的滿意度。

  變粗放為精細

  我們在採訪調研中發現,一些鄉鎮幹部想幹事、想幹成事的願望強烈,可面對農村複雜局面,方向不夠明確、重點不太清晰、手段創新不足。

  尤其是全國取消農業稅之後,有的鄉鎮黨委政府還習慣於原有的催糧催款模式,面臨“舊辦法不管用、新辦法不會用”的現實難題,難以滿足新時期群眾的新期盼。

  在一些鄉鎮,粗放的管理方式並不鮮見,績效考核一刀切、農作物種植一刀切。這些工作方法,打磨掉了幹部群眾幹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文建明工作法”很多看似土辦法,實際上融入了現代管理理念。填補了管理空白區、業務交叉區,職責分工更細、服務要求更高、權利責任更明確、目標考核更清晰。定崗、定酬、定人,流程化、定量化、信息化,使城南鎮鄉鎮黨委的精力有張有弛,力量有分有合,整合了人力資源,形成了乘數效應。

  截至8月底,全國82%的鄉鎮黨委已經完成換屆工作。這是推進鄉鎮黨委科學化、制度化、規範化建設,提升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的重要機遇。從換屆後鄉鎮黨委的需求看,教方法、指路子、建機制是當務之急。這也正是變粗放為精細服務的重要機遇期。

  變照搬為活用

  四川,西部大開發的前沿,有革命老區、也有少數民族聚居區。全面推廣“文建明工作法”後,四川各鄉鎮因地制宜,探索出了一條以工作法為基礎、符合本地實際的、卓有成效的鄉鎮工作路子。短短時間,包括藏族群眾聚居區鄉鎮在內的多個鄉鎮面貌煥然一新。

  我們在採訪調研中發現,四川各地沒有拘泥于工作法的條條框框、千篇一律地學,而是主動找差距、學本質,逐步探索符合本地實際的工作方法。

  “文建明工作法”的發源地營山縣,將鄉鎮分為山區、丘陵、平壩鄉鎮三個類別,分門別類地制定工作重點、推廣方案、推進步驟。縣科技和扶貧移民局黨組書記楊光説,去爬山村扶貧時,一些群眾等、靠、要思想嚴重,還有的群眾對扶貧措施抵觸、破壞,工作一度陷入僵局。他們學習“文建明工作法”,一家家地下訪、做工作,一件件地解決群眾關心的問題。從修路到修學校,村子一步步脫了貧,群眾的心也焐熱了。“現在過年過節,村民們還主動發短信問候我們!”

  阿壩州阿壩縣借鑒工作法中的“兩集中”,成立了32個藥山(遠牧點)臨時黨支部,組建了96個留守黨員服務隊,做好守村護寨、田間管理、防災救災、照料留守老人兒童等工作。

  四川省的鄉鎮黨委書記換屆工作6月底基本完成,近期正對換屆後的領導班子集中推廣“文建明工作法”,抓培訓、抓覆蓋、抓創造性落實。計劃今年10月底前覆蓋全省4407個鄉鎮。

  全國3.4萬個鄉鎮黨委書記,所在的鄉鎮資源條件、經濟發展、社會矛盾、幹群關係等都有差異。再好的工作方法,也必須結合本地區特點因地制宜、結合時代特點因時而異,惟其如此,才能落地生根,真正造福一方百姓。

  變“重經濟輕黨建”為“抓黨建促發展”

  放眼全國,黨的基層組織是一支堅強有力的戰鬥隊伍,也是黨在農村工作的基本依靠力量。但在某些地區,基層黨組織出現空白、斷層、邊緣化等現象。有的基層幹部簡單地把黨組織建設等同於“修房子、插旗子、掛牌子”;也有的重經濟輕黨建,看不上也顧不上黨建工作。

  加強和創新基層黨組織建設,“文建明工作法”有很多值得借鑒的經驗。如,強化“黨”的觀念,把黨的聲音及時傳播到農村;哪有資源整合、共性問題,黨組織就建在哪;扎紮實實地為民辦事,讓群眾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增強對黨組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建立“支部+市場”、“支部+協會”等經濟合作組織,讓百姓的腰包鼓起來,把黨組織的威信樹起來。同時,重視農村黨員隊伍建設,使之成為農村社會管理的骨幹力量,形成黨員人才梯隊。

  變“重經濟輕黨建”為“抓黨建促發展”,讓基層黨組織融入農村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為民解憂、帶民致富過程中發揮黨的先鋒模範作用。加強基層黨組織在農村的領導核心地位,進一步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社會管理優勢。

  提升“黨建”地位作用的同時,也推動了黨組織的職能轉變,從管理轉向服務。中央黨校教授張志明認為,“文建明工作法”形成了黨政機關以服務社會、服務群眾為導向的治理模式,強化基層黨組織的服務功能,並帶動基層政府職能轉換,以服務推動發展、凝聚人心、促進和諧。同時,把黨內教育、幹部教育、群眾教育聯絡在一起,以思想教育形成黨員、幹部與群眾共享的價值理念,這是工作法得以運行的思想基礎。

  我國以農業為主、農民佔人口大多數。無論是風雲激蕩的戰爭年代,還是熱血沸騰的建設時期,遼闊農村始終是黨的重要陣地、廣大農民始終是黨的堅實根基。他們蘊藏著無窮的創造力、生命力,點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孕育了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

  農村天地廣闊、大有可為。“黨”和“民”,正是“文建明工作法”的兩個關鍵詞。一方面,在工作中發揮“黨”的作用,體現“黨”的意識,強化“黨”的觀念;另一方面,追溯工作法形成的脈絡、評判的標準,縱覽工作法的每一個要點,全都從“民”出發,又落腳在“民”上。帶著深情、帶著智慧、帶著責任對待人民,為人民謀利益,和人民心貼心。為政之道在於安民,安民之要在於察其疾苦。文建明曾説:“讀懂百姓才會找準路子,尊重百姓就能加快發展。”對百姓有感情,比方法更重要!

  城南鎮是川陜革命老區。從“文建明工作法”中,我們看到了兩條寶貴的歷史經驗。一是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和創造。二是堅持群眾路線,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

  這兩條歷史經驗,貫穿于我們黨90年的奮鬥歷程,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在新時期注入新的時代精神,代代傳承、生生不息……

責任編輯:邢斯馨

熱詞:

  • 感恩教育
  • 科學發展觀
  • 工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