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回鍋油”擋不住 餐廚廢物何處是歸宿?(圖)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13日 19: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半月談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小飯館免費喂豬,大飯店價高分流

  王三平在石家莊市正定縣做回收餐廚垃圾的行當已經三四年了,他每天開著電動三輪車遊走于市區的大街小巷,回收餐廚垃圾。現在已有十幾家小飯館成為他的老客戶。“回收這些垃圾是免費的,飯館不給我錢,我也不給他錢。”王三平説,他辦了一個小型養豬場,回收餐廚垃圾主要是喂豬。他認為這一工作對自己和飯店都有好處。

  在石家莊市一些大中型飯店,餐廚垃圾一般都有較為固定的人員回收。在北國東尚購物廣場地下美食街,負責垃圾清掃的工人告訴記者,每天他們把餐廚垃圾集中在一處,到點就有專門人員來拉走,對方會付一定費用。

  不過大型飯店餐廚垃圾的去向卻不那麼清晰。據記者了解,石家莊市區的大中型餐飲機構每天産生的地溝油,有3/5被正規企業收集處置,其餘的流入不明企業或個人手中。

  一家餐廚垃圾回收再加工企業負責人介紹,他們將地溝油處理後,生産一種叫脂肪酸的化工原料,是絕對的廢物資源化再利用,但現在面臨回收數量不夠的問題。他説:“原先我和飯店是互不付錢,現在行情不一樣了,地溝油成了熱門商品,我不但要付費,而且價格低了人家還不願意賣,因為可能有人會出價更高。”

  專家表示,餐廚垃圾可能含有多種病菌,未經處理直接喂豬,其體內毒素、有害物質的積累會給人體健康帶來危害。這種食物鏈隱藏著巨大的危險。而相當一部分餐廚垃圾很可能被不法企業利用生産劣質地溝油,牟取暴利。

  有法難依,管理辦法成一紙空文

  早在2007年,石家莊市就出臺了《石家莊市餐廚垃圾處理管理辦法》,其中規定餐廚垃圾處理以政府主導、統一管理、社會參與、綜合利用的原則進行。

  管理辦法指出,由石家莊市城管部門設立餐廚垃圾處置場所,污水、臭氣、殘渣、噪聲等經處理後各項指標均應符合環保部門的規定。餐廚垃圾産生單位應當按照市環衛機構收運的餐廚垃圾的種類和數量,繳納生活垃圾處理費等。對不符合管理辦法規定處置餐廚垃圾的餐飲企業將給予不同程度處罰。

  該市城管委工作人員透露,由於目前單位正在進行相應的機構改革,對於餐廚垃圾的管理還沒有明確責任,但過去是環衛處具體管理。不過,現在石家莊市已經將餐廚垃圾回收管理問題交由發改委&&負責,正在研究相關政策。

  據了解,目前石家莊全市有餐飲和住宿企業700多戶,個體餐飲經營者達8900多戶。據測算,市區平均每天産生400多噸餐廚垃圾。一些飯店老闆表示,處理餐廚垃圾,省事是他們考慮的首要因素,至於支付費用與否,誰支付給誰,都不是重要問題。對於石家莊市關於餐廚垃圾的管理辦法,他們大多表示不知情,這麼多年來都是跟回收企業或個人單線聯絡簽訂回收協議,對於餐廚垃圾的流向也不了解。

  監管責任共擔,回收市場運作

  一個被查處的地溝油加工廠負責人介紹,他每年向一些較大的飯店支付七八百元,一些小飯店只需拿些洗衣粉便可兌換餐廚垃圾。而加工廠每月可生産十余噸地溝油,獲利近3萬元。

  業內人士表示,餐廚垃圾管理應有實施細則,要明確各有關職能部門的責任,採取多種管理措施,對餐廚垃圾的收集、運輸和處置等各個環節加強監管。如城管環衛部門對餐廚垃圾清運嚴格執行,環保部門對餐廚垃圾、廢棄食用油脂産生單位和處置單位的污染防治措施進行監督管理;衛生管理部門和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對食品消費環節的監督管理;公安部門對非法收運車輛等的執法保障。

  此外,還需建立政府層面的協調機制,對餐廚垃圾管理工作中的重大問題進行管理協調,定期召開各部門聯席會議,向社會公佈餐廚垃圾管理情況。

  採訪中,很多市民表示,希望能儘快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對餐廚垃圾轉化為地溝油實行源頭控制。對私自處置餐廚垃圾的企業和個人要堅決嚴懲,對從事轉化餐廚垃圾的合法企業進行補貼,以增強競爭力,從根本上結束餐廚垃圾回收利用無章可循的局面。

  據了解,目前石家莊市大中型酒店基本上都安裝了油脂分離器,但地溝油在回收、加工、銷售等環節中仍存在不法行為,私下交易的泔水還處於監管盲區。有專家表示,作為公共服務領域的餐廚垃圾收運和處置應該採用市場化模式來運作,由政府部門負責建立特許經營或招投標制度等市場化運作規則,創造公開、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加強對公共服務提供者的監管。(《半月談內部版》2011年第8期,記者 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