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溫家寶:一定要把農村教育辦得更好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09日 04:0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在新學期和第27個教師節即將來臨之際,我提前向各位教師致以節日祝賀,向長期從事農村教育的廣大老師們表示崇高敬意。這裡,我就農村教育發展問題講幾點意見。

  一、深刻認識辦好農村教育的重要意義

  農村是社會的基礎,改造社會必須從改造農村著手,而改造廣大農村,必須從發展農村教育入手。任何一個國家要實現現代化,農村教育都具有基礎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農村人口眾多,他們受教育的程度決定著一個國家教育的整體水平。要提高一個國家的教育水平,必須先從農民抓起。如果不懂得這一點,就不懂得農民的教育學,也就不可能樹立農民的教育觀。無論是美國的“教育平權運動”,還是印度的“民眾科學運動”,以及南美、非洲、東南亞一些國家推行的“平民教育運動”,都是為了在廣大農村和社區普及文化、衛生、科學知識,保障社會底層民眾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上世紀70年代韓國開展“新村運動”,首要任務也是教育農民,即加強農民的啟蒙教育與文化技術教育。發達國家早已普及了義務教育,但仍然十分重視在農村進行掃盲和普及教育。美國至今還認為,鄉村教育對美國未來的繁榮至關重要,要加大力度促進美國鄉村教育發展。

  中國有13億多人口,超過半數生活在農村,一半以上的學齡兒童在農村。農村教育是農村的希望。農村教育發展了,農民素質提高了,就會形成巨大的人力資源優勢;相反,如果農村教育跟不上,眾多的人口就會成為發展的巨大壓力。今天廣大農村的億萬在校生,正是明天國家建設的主力軍。如果不把農村教育辦好,不努力提高農村人口的文化素質,要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城鄉之間協調發展,改變“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就是一句空話。從這個意義上説,農村教育直接關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目標的實現。

  我國農村教育源遠流長,歷來就有“耕讀傳家”的傳統。中華文明起源於農耕社會,中華文化的根脈在農村,教育是傳承文化的主要途徑。歷史上許多私塾、書院曾盛極一時,但都不是在大城市,而是在山野鄉村。那裏不但是教育子弟、培養人才的學校,而且是一個地區的文化中心,甚至是學術中心,其薪火相傳、生生不息,成為中國人的精神家園。人們常説:“自古寒門出俊才。”中國歷史上的許多偉大人物都是出自農村的寒家子弟,靠勤學苦讀奮鬥成才。中國農村的每一個家庭都懂得,物質上的貧窮只是暫時的,只要孩子有文化、有知識,就能改變人生和命運,生活就會有奔頭。

  近代以來,我國許多有識之士都認識到農村教育對啟迪民智必不可少。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説:“吾國雖自號文物之邦,男子教育,不及十分之六,女子教育,不及十分之三,其中有志無力者,頗不乏人。其故在何?國家教育不能普及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親自創辦了南京曉莊師範學校,他指出:“鄉村教育是立國之大本”,“人民貧,非教育莫與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與智之”。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晏陽初、陶行知、梁漱溟等一批教育界人士在河北、江蘇、四川等地發起鄉村教育運動,倡導“教育救國”。晏陽初先生提出“除文盲,作新民”,在河北推出“定縣模式”,在四川建立鄉村建設學院。這些教育先輩為我國農村教育事業躬身實踐、終身投入、無私奉獻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大力發展各級各類教育事業,農村教育面貌煥然一新。建國初期的全國掃盲運動,堪稱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跡。1949年全國文盲數量佔總人口的80%以上,農村文盲率更是高達95%。經過幾次大規模掃盲,至1964年,先後有一億多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到本世紀初,國家實施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劃,我國終於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2003年以來,中央提出加強社會建設的戰略方針,大大加快了科技、教育等社會事業發展步伐。國務院從政策上、投入上和制度建設上,著力促進農村教育改革和發展,實現了義務教育全部免費,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日益完善,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以上,基本杜絕農村新生文盲。特別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實施以來,各級政府把教育事業擺在更加優先發展的位置,包括農村教育在內的整個教育事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新局面。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國農村教育發展基礎還比較薄弱,廣大農村學前教育發展嚴重滯後,部分義務教育學校還未達標,學校之間、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發展不均衡,高中階段教育結構有待優化,質量有待提高,農村勞動年齡人口受教育程度總體還很低,青壯年文盲仍然存在,農村教育依然是我國教育的“短板”,農村教育改革和發展任重道遠。

  “求木之長,必固其根;欲流之遠,必浚其源。”我們必須認識到農村教育發展是關係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大問題;必須高度重視農村教育發展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認真加以解決;必須增強加快發展農村教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搶抓機遇,克服困難,一定要把農村教育辦得更好。

  二、推進農村各類教育協調發展

  我國農村教育發展的最大問題依然是總量問題,也就是教育資源供給不足,特別是優質教育資源不足,與城市形成很大反差。要在鞏固已有成果的基礎上,促進農村各級各類教育協調健康發展。

  第一,深入推進農村義務教育發展。當前,我國農村義務教育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初步解決了農村孩子“有學上”的問題,但也面臨一些新情況、新問題,比較突出的是留守兒童和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問題,以及學校撤並引起的少量孩子輟學問題等。這是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和農村富餘勞動力向外轉移的階段性産物,也是今後一個較長時期我們面對的突出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一是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農村留守兒童數量超過2000萬人,他們的最大問題是親情缺失。各地搞的“寄宿制”、“代管家長制”、“親情溝通平臺”等都是有效措施。但目前以政府為主導的關愛服務體系尚不健全,各地工作開展也不平衡;留守兒童對老人“逆向監護”、留守女童更需特殊關注等新問題不斷産生。今後的工作重點,是要以政府為主導,加大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愛和服務工作力度。農村寄宿制學校要配齊、配好生活和心理教師以及必要的管理人員,滿足農村留守兒童的需要。鼓勵開展“代理家長”、“愛心媽媽”、“託管中心”等關愛活動。加強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豐富農村留守兒童的課外、校外生活。總之,要努力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環境。

  二是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問題。為了解決農民工隨遷子女就學難的問題,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明確提出了以輸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為主,即“兩為主”的政策,並要求在收費、受資助等方面與當地學生一視同仁,保障他們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近兩年,中央財政每年投入50億元左右專項經費,用於補充接受農民工隨遷子女的學校公用經費和改善辦學條件等。但應該看到,保障農民工隨遷子女“上好學”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社會各界對此高度關注。下一步工作重點,是對農民工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做到“兩為主”加“全覆蓋”。要逐步健全農民工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公共財政保障機制,由輸入地政府負責。規範、扶持以接收農民工隨遷子女為主的民辦學校。抓緊研究制訂農民工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後在輸入地參加升學考試的辦法。加強對農民工隨遷子女心理、文化、習俗等方面的引導和教育,使他們更好地融入輸入地的學習和生活中。

  三是辦好寄宿制學校和村教學點。我們抓寄宿制學校已經有些年頭,從實踐看效果很好,有利於集中使用教育資源,也有利於保證教學質量。這項工作既要常抓不懈,又要因地制宜。總的看,投入要逐步加大,規模要適當擴大,水平要儘快提高。關於村教學點的問題,也要有正確的認識,我們的目標是要讓每一個孩子都有學上。如果因為學校撤並、上學路途遙遠而使孩子們輟學,那與我們的政策方針是背道而馳的。世界各國都有一些規模很小的學校,有的甚至只有幾個學生。如果廣大農村群眾和農村孩子確有需求,有的村教學點還是要堅持辦,而且要辦好。這件事在山區、邊遠地區、牧區尤為重要。

  第二,繼續大力發展農村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當前,我國農村普通高中教育與城市相比差距明顯,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不少農村高中辦學條件不足,教學資源比較匱乏,大班額、超大班額現象還比較普遍,實驗設備、圖書資料、信息化設施等明顯趕不上城市;辦學經費緊張,“吃飯靠財政、運轉靠收費、建設靠舉債”的現象還普遍存在,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經費投入機制;辦學模式趨同,應試教育傾向比較嚴重,“千校一面”和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問題突出,學生的負擔和學習壓力大。必須大力加強農村普通高中教育。一要支持農村地區,特別是“普九”較晚的中西部農村地區、民族地區進一步擴大普通高中辦學規模,提高普及水平,滿足初中畢業生接受高中教育的需求。同時,全面改善農村普通高中學校辦學條件,使其全面達到國家規定的基本辦學條件標準,縮小與城市學校的差距。二要完善以財政投入為主、其他渠道籌措經費為輔的投入機制,制定普通高中學校生均經費基本標準和生均財政撥款基本標準,逐步提高財政預算撥款佔農村普通高中教育經費的比例。要將普通高中學校債務納入地方政府性債務範圍,統籌研究解決。三要推動農村普通高中教育多樣化、特色化發展,改變以往過於注重升學的傾向,提高課程的多樣性和選擇性,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展需要。

  職業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就業的教育。學一門技能、增加就業能力對許多農村孩子來説,既是迫切要求,也是現實選擇,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當前,農村職業教育辦學條件薄弱、資源不足,農村職業教育和涉農專業教師數量嚴重短缺,國家中等職業學校資助和免學費政策有待完善,許多民族地區學生和家庭困難學生接受中等職業教育仍有困難。這方面要做好五件事:一是儘快將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範圍擴大到所有農村學生,鼓勵和引導更多的初中畢業生接受中等及以上職業教育。二是建設好一批農村職業學校和涉農專業。國家將利用國債資金,支持各地根據需要改擴建符合標準的農村職業學校。三是健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使職業教育辦學規模、專業設置、課程體系、評價考核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四是大力推廣“工學結合”、“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吸引更多的畢業生投身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五是加大農村職業教育和涉農專業新教師培養力度,採取多種有效措施,吸引和保證更多的優秀畢業生到農村職業學校和涉農專業任教。

  第三,加快發展農村學前教育。學齡前階段是人生最重要的啟蒙時期。國際經驗表明:公平的學前教育機會意味著人生起點的公平,有利於消除貧困、減少社會差距、促進社會公平。因此,大力發展學前教育特別是農村學前教育,為每個兒童提供良好的人生開端,是關乎教育公平、社會穩定和民生改善的重大工程,也是影響未來國民素質和綜合國力的重大問題。但目前我國農村學前教育資源嚴重短缺,財政投入不足,辦園條件較差,師資隊伍不健全,農村地區“入園難”比城市更加突出。農村學前教育是我國整個教育發展的最薄弱環節。不久前,國務院下發了《關於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明確了支持學前教育發展的相關政策,啟動實施農村學前教育推進工程。國家將設立學前教育發展專項資金,“十二五”期間中央財政將大規模增加資金投入,並帶動地方加大投入,大力發展農村學前教育。關鍵要堅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則,財政增加投入、家庭合理分擔,加快構建一個廣覆蓋、保基本、有質量的農村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一支符合農村學前教育事業發展需要的幼兒教師隊伍,使廣大農村兒童,特別是留守兒童有機會接受良好的學前教育,健康快樂地成長。

  三、著力提高農村教育質量

  提高教育質量是各級各類教育普遍面臨的重大課題,也是個難題。農村教育的質量不僅直接決定著我國基礎教育的整體質量,也是實現全民教育公平的重要方面。當前,農村教育事業改革與發展總體滯後,教育質量整體不高。主要表現在:教育觀念相對落後,以素質教育為目標的課程改革推進困難;教育資源配置總體上短缺,難以支撐課程教學改革的需求,國家規定的課程難以全面落實;教學改革滯後,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比較陳舊,應試教育傾向很嚴重。這些都影響了學生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升,影響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農村教育質量的提高尤為迫切。

  提高農村教育質量,既要靠改善辦學條件,又要靠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相比而言,教育教學改革任務更加艱巨。我們現有人才培養模式、辦學模式和學校制度等由來已久,有其複雜的主客觀原因,改變起來絕非易事,也沒有現成的路子可走。但要想提高教育質量,不改革肯定是不行的。我提出三個問題與大家探討:一是大力推進學校課程教學改革。這方面,無論是在城市學校還是農村學校,都大有文章可做。怎麼改?要樹立“全面發展”、“人人成才”和“多樣化人才”的教育理念,堅持育人為本的根本要求,堅持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基本方向,做到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尊重並鼓勵學生的個性發展和特長培養,也就是要搞“素質教育”而不是“應試教育”,要搞“全民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在激烈的升學競爭的背景下,當務之急是在全社會樹立多樣化人才觀。社會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人人都應成為有用之才。要創新教學方法,注重啟髮式教育,把學、思、知、行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做事。二是改革教育評價制度和考試製度。教育評價制度和考試製度的影響力無處不在,它像“指揮棒”一樣引導著教育的發展方向。要想有效推進素質教育,必須建立一套與素質教育相適應的教育評價制度和考試製度。三是倡導教育家辦學。中小學校的校長,是辦學的“領頭羊”。過去像張伯苓等都是教育家當中小學校長。現在,一些人把“校長”當作“官”來當,講究級別待遇,這種傾向必須改變。只有把中小學校長們都培養成為真正的教育家,我們的教育事業才大有希望。

  四、加大農村教育投入

  投入問題是制約當前農村教育發展的關鍵問題。今後一個時期,國家要繼續加大社會事業投入,重點向農村社會事業傾斜,而農村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在農村教育投入方面,需要處理好三個問題:一是較大幅度增加投入總量。要按照《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要求,到2012年實現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産總值比例達到4%的目標,保證有更多的資金支持教育發展。同時,要優化投入結構,重點向農村教育、職業教育、學前教育、特殊教育等薄弱環節傾斜。要逐步縮小城鄉辦學條件差距,逐步縮小城鄉之間義務教育學生人均經費的差距,逐步縮小城鄉教師收入待遇的差距。要繼續完善國家助學制度。對於家庭困難的孩子,要通過多種途徑進行幫扶,不讓一名兒童因貧困而失學。國家將安排資金,在中西部貧困地區為農村中小學生提供營養補助,讓孩子們吃飽吃好。有條件的地方,要把校車制度建立起來,配備最好的車輛和最好的司機,實施最好的管理,為孩子們建起安全的“綠色通道”。二是完善投入機制,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投入績效。辦教育尤其是辦農村教育,既要舍得花錢,又要想辦法把錢花好。不把投入機制問題解決好,再多的錢也是不夠的。近些年來,我們搞了不少教育方面的工程,效果是明顯的,但也出現了一些重復建設、資源浪費的問題。有的地方漂亮的中小學新校舍剛建成,但生源卻沒有了或不夠了。完善教育投入體制,大的方向是中央政府要逐步減少各類專項性教育轉移支付,增加一般性教育轉移支付,給地方政府特別是基層政府支配教育經費更大的自主權。當然,教育投入仍然放在教育的大盤子裏,而不能挪作他用。對現有的一些專項資金要加以整合,統籌使用,提高資金利用效率。三是加強城鄉統籌。要充分考慮城市化快速發展和農民工子女進城就讀等新形勢、新變化,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和學校佈局,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學校的佈局和班級規模要根據各地經濟發展、城鎮化進程和地域分佈等因素,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合理設置,不搞“一刀切”。既不能出現農村孩子每天跑十幾裏地上學的情況,也要防止縣城、中心鎮學校“生滿為患”,出現上百人的“大班”。總之,城鄉之間的教育資源要整合,學校佈局要調整,逐步縮小城鄉學校在資源配置上的差異,促進城鄉教育資源合理流動。尤其是在義務教育階段,要積極推進城鄉一體化和均衡發展。

  五、創新農村教育管理體制

  農村教育要有大的發展,首先要解決體制性、機制性的深層次問題。要以轉變政府職能和簡政放權為重點,深化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提高公共教育服務水平。一是進一步完善農村義務教育“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應該看到,農村義務教育從過去的“分級辦學、分級管理”轉向“在國務院領導下,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這是一個重大進步。但由於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一些地方縣財政比較困難,預算內教育經費不能及時撥付到位,造成農村學校正常運轉困難。對於完善教育管理體制,《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了一個重要方向,就是加強省級政府教育統籌。對於義務教育達不到省級統一標準的財政困難縣,省級財政要負責資金補助和統籌平衡。中央財政對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給予適當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先行一步,加快探索建立“以省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新體制。二是切實增加學校辦學活力。要逐步改變教育行政部門管理學校的單一方式,綜合運用立法、政策指導、規劃、撥款、信息服務等措施,減少不必要的直接干預。三是改進教育編制管理。教育編制管理是保證教育質量、合理配置教師資源的基本管理制度。現在,一些地方農村小學反映教師缺乏,一些文體類、科學類、信息技術類課程往往因為沒有教師而開不了,這些問題其實就是編制管理問題。長期以來,教育編制是按照“生師比”來確定的,在當前一些地方農村生源下降較快、成班率較低的背景下,編制管理也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改革創新,按照“總量控制、統籌城鄉、結構調整、有增有減”的原則,探索更加科學合理的編制管理辦法,可以將“生師比”與“班師比”結合起來統籌安排。總之,編制管理要保證農村學校正常的教學活動,不能因缺教師而使教學內容出現偷工減料的情況。四是支持農村民辦教育發展。這不僅可以增加農村教育資源供給,減輕政府壓力,也有利於引入競爭機制,促進辦學質量提高。目前我國農村民辦教育發展尤為滯後,存在一些體制性障礙。從世界各國實踐來看,辦教育不可能是政府大包大攬。像在農村學前教育、高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等領域,民辦教育其實是大有可為的,甚至有自身優勢。各級政府要為城鄉民辦教育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寬鬆環境,貫徹執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使民辦教育在設立、招生、證書發放、財政補助、辦學自主權等方面的權益得到保障,使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在法律和政策面前一視同仁,形成公辦、民辦教育共同發展的新局面。民辦教育也應該是教育家辦學,真正致力於教育事業,不能以營利為目的。

  六、造就高素質的農村教師隊伍

  教師是教育之本。有好的教師,才會有好的教育。我國有900多萬農村教師,他們長期以來工作在艱苦清貧的環境中,恪盡職守,不計名利,默默耕耘,為我國農村教育事業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一些較為偏僻的鄉村,教師不僅是教育事業的支柱,還承擔著傳播先進文化和科學技術、提高農民勞動技能和創業能力的重要任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説,學校是鄉村的中心,教師是學校和鄉村的靈魂,小而言之,全村之興衰,大而言之,全民族的命運都掌握在小學教員的手裏。

  黨中央、國務院始終高度關注農村教師的成長。近年來,我們以推進教育公平為重點,在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方面辦了幾件大事:一是在6所教育部直屬師範大學推出了師範生免費教育政策,4年累計招收免費師範生4.6萬人,首屆1萬餘名畢業生全部落實到中小學任教,90%以上到中西部中小學任教。二是啟動實施了“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2010年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5.5億元,培訓中小學教師115萬人,其中農村教師佔95.6%。三是實施鼓勵高校畢業生到農村任教的“特崗計劃”,2006年以來招聘近30萬名特崗教師,赴中西部22個省區3萬多所農村學校任教,服務期滿特崗教師的留任比例連續兩年達到87%。四是在義務教育學校率先實施績效工資制度。據調查,績效工資實施後,農村教師工資增長34%,明顯高於城鎮教師工資增速。五是實施邊遠艱苦地區農村學校教師週轉宿舍建設。2010年以來,中央投入20億元,建設週轉宿舍4萬套。通過實施這些重大舉措,農村教師隊伍狀況有了較大改善。

  我們也要看到,農村教師隊伍建設依然是影響農村教育發展的突出問題,教師的整體素質仍然有待提高,教師的收入和待遇還有待改善,教師管理機制還有待完善。為此,需要進一步研究和完善相關政策措施:一要完善師範生免費教育,進一步明確政策導向,重點為農村學校培養大批骨幹教師,支持到農村學校任教免費師範畢業生的專業成長和長遠發展。二要加大農村中小學教師培訓力度,“國培計劃”經費主要用於農村教師培訓,特別要加強音樂、體育、美術等緊缺薄弱學科教師的培訓。三要健全農村教師正常補充機制,在完善“特崗計劃”的同時,採取多種措施,為農村學校補充大批高校畢業生。四要建立教師定期輪崗交流制度,推動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校長定期輪崗交流。五要鼓勵各地建立健全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制度,並將其作為職稱、職務晉陞的重要依據,抓好師範生到農村學校實習支教和農村教師置換脫産培訓。六要完善教師準入退出制度,嚴格按照編制正常補充合格的新教師,在試點基礎上逐步推進教師資格考試改革和定期註冊制度,健全農村教師正常退出機制,解決既超編又缺人的突出矛盾。七要完善激勵機制。國務院很快將作出部署,在全國部分地區開展中小學教師職稱改革試點,將中小學教師的最高職稱從副高級和中級提高到正高級。這是對廣大中小學教師價值的承認,是鼓勵更多高學歷、高素質人才從事中小學教育的重要舉措。

  建設一支高素質的農村教師隊伍,關鍵在各級黨委和政府。各級政府務必把農村教師隊伍建設當作一件緊迫的大事來抓,千方百計改善農村教師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條件,讓廣大農村教師留得住、有發展、受尊重。必須依法保障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於國家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並逐步提高。要關心農村教師身心健康,落實和完善農村教師的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制度,加快農村教師週轉宿舍建設,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開發專門面向農村中小學教師的經濟適用房。對長期在農村基層和艱苦邊遠地區工作的教師,要在工資、職稱等方面實行必要的傾斜,完善津補貼標準。要大力宣傳教育戰線的先進事跡,讓尊師重教蔚然成風。

  農村教育事業發展,歸根結底還要依靠廣大農村教師的工作熱情和奉獻精神。鄉村教師的工作崗位既平凡又崇高,獻身這種事業的人是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是有益於社會的人。我希望各位老師一定要珍惜這個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這裡我想給大家提幾點希望:

  第一,要無私奉獻。農村教育事業是為農民群眾謀利益的善舉,不僅神聖而光榮,而且是大有可為的。人民教師應該把塑造人的靈魂、獻身教育事業作為自己的終身信仰,作為終生奮鬥的事業,幹一輩子而不是幹一陣子。每一位農村教師都應發揚“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精神,把自己看成是一盞明燈,心甘情願將知識的種子播撒在不為人知的角落裏,在平凡的崗位上成就一番不平凡的事業。

  第二,要滿懷愛心。教育是愛的共鳴,是心與心的呼應。“愛為師之魂”,教師只有熱愛學生,才能教育好學生。在教育這片沃野上,是老師的愛點燃了前行的燈盞,照亮了學生的心。當好一名農村教師,首先要熱愛農村、熱愛農民、熱愛農村教育事業、熱愛農村孩子。要“以愛育愛”,從小培養孩子有一顆純潔、正直、善良的心,這比灌輸具體的知識更重要。每一位教師都應把學生當朋友、當親人,一切為了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把博大無私的愛與寬容獻給學生。農村教師要特別注意關心、愛護、幫助家庭有困難、學習有困難、身體有疾病的學生,不放棄每一個學生,不讓農村的孩子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

  第三,要提高素質。“師者,人之模範也。”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是學生學習的模範。教師的素質直接決定了教育的最終效果。特別是在農村地區,孩子們的教育資源相對有限,知識和信息來源不如城裏那麼豐富多樣,教師更是“孩子心中最完美的偶像”,對年輕心靈的影響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箴言、任何獎勵和處罰制度都不能替代的。這就要求各位農村教師堅持終身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從書本中、群眾中、生活中吸收一切優良的東西,貢獻給祖國的花朵。不僅要注重言教,還要注重身教,做到德藝雙馨,為人師表,“既美其道,又慎其行”,以自己的模範品行來教育影響學生的品行,熏陶凈化學生的心靈,贏得全社會的尊重。

  第四,要教書育人。教師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自己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既要教會學生求知,又要教會學生做人。對於農村孩子而言,考上大學、跳出農門往往是自己的夢想和全家的期望,但不應該是教育的唯一目的。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對社會有用的人。農村教育中尤其應該鼓勵學生貼近自然、貼近群眾、貼近生活,激勵學生熱愛家鄉、熱愛農民、熱愛親人,有志於承擔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任。

  辦好農村教育事業是一項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是農村的希望之路和光明之路。我們一定要肩負起這項重大而光榮的歷史責任,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讓農村所有孩子都能夠有學上、上好學,都能接受現代文明的洗禮,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新的貢獻!

  (本文係溫家寶總理2011年8月28日在河北省張北縣農村教師大會上的講話,發表時略有刪節。)

責任編輯:侯永勝

熱詞:

  • 農村寄宿制學校
  • 教育公平
  • 農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