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渤海被稱垃圾桶:超五分之一被污海洋生物臨滅絕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07日 18:5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接近傍晚,漁民王春洋(化名)拉起早晨放入海中的籠狀捕魚網。輕飄飄的感覺再次讓他失望:15米長的“地籠”只捕到2斤左右的光子魚和米蝦。

  “這片海就這些玩意兒。”他將小魚小蝦胡亂抓進一個破臉盆,“污染嚴重的時候,連這個也難捕到。”

  小清河是山東省內的一條大型河流,也是2010年《中國海洋環境質量公報》之中,全國範圍內重點監測的20余條入海河流之一。50歲的羊口鎮近海漁民協會會長孫效寶説,光子魚和米蝦原本是很低等的水産,過去人們都不怎麼吃,但它們耐污染,還少量存活在小清河入海口。

  這天是8月28日,距離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已近三個月。對於生活在渤海沿岸的很多漁民和水産養殖戶而言,溢油事故無疑讓他們擔心。

  孫效寶説,去年同期一艘240匹馬力的漁船在一個航時(約五天)內的捕獲産量為十七八萬斤,而今年僅有七八萬斤。漁船虧損已成事實,悲觀情緒正在漁民中蔓延。

  但從事渤海保護的人士知道,更嚴重的其實是來自陸地的污染。渤海是中國惟一的內海,黃河、遼河、海河三大水系40多河流,攜帶著GDP洶湧增長伴生的高污染,在過去30多年裏不停注入渤海。渤海已成為一個垃圾桶,五分之一以上海水均被污染。

  渤海面積僅7.7萬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8米,在浩瀚大洋之中只是一隻“小海盆”。水體交換緩慢,污染易,治理難。此次海洋溢油,不過是在渤海病軀之上增加了一根稻草。

  19世紀著名科幻小説《海底兩萬里》將海洋視為“人類生存的最後一條退路”。渤海堪稱中國北方的生命之海,而這條“退路”正被輾出千溝萬壑;倘若再有不慎,生命之海或遭滅頂之災。

  海納百污

  2005年,渤海約有14%的海水被污染。到了2010年,這一比例上升至22%。9000多年來一直秀美動人的渤海,變為如今污穢不堪的模樣,僅僅用了30多年,9000多年來一直秀美動人的渤海,變為如今污穢不堪的模樣,僅用了30多年。

  翻開《2008年渤海海洋環境質量公報》,春、夏、秋三幅污染海域分佈示意圖讓人心情壓抑整個渤海近岸,除了河北秦皇島南、北戴河和大連附近少量海岸線,其餘海岸線完全被污染線圈住。

  2005年,渤海約有14%的海水被污染。到了2010年,這一比例上升至22%。經過近年來的治理,渤海劣四類海水面積從2007年的峰值6120平方公里開始下降,但2010年再次抬升至3220平方公里。其中,天津市海域95%以上為劣四類海水劣四類水是指被嚴重污染的海水,其特徵為“有一般令人厭惡和感到不快的色、臭、味”。

  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原副廳長、巡視員王詩成指出,渤海絕大部分污染區域為近岸區,即包括漁業區、旅遊區和自然保護區在內的海洋重要功能區。

  污染還容易導致富營養化,惡果之一是赤潮頻發。在河北昌黎縣,今年5月下旬發生了大面積“微微鞭毛藻”赤潮,直至7月上旬才消退。這是該縣海域連續三年出現赤潮,當地的扇貝苗也因此出現生長停滯和高死亡率的情況。

  到底是什麼污染了渤海?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渤海環境保護總體規劃》編制組組長夏青在接受採訪時直指,污染80%源於陸地。

  在中國現代工業發展進程中,渤海發揮了“海納百污”的作用。小清河的故事或許就是沉重的註釋。

  8月28日,財新《新世紀》記者乘漁船從羊口鎮出發,沿小清河順流而下10余公里,抵達入海口處。小清河和渤海口呈略混濁的黃色,在太陽下波光粼粼,肉眼看不到明顯的污染。

  但開船的本地漁民王春洋説:“別被小清河現在這個樣子騙了,河和海看上去不臟,是因為2006年、2007年治理過一輪,建了許多污水處理廠。1995年至2006年,你坐船經過的這段小清河以及入海口河水,是全黑的。”

  “那個黑色絕對像醬油,老抽比不上,但肯定有五毛錢一袋的那種普通醬油那麼黑!”他作了一個掩鼻的動作,“水又臭,又腥,開船有時會頭疼。”

  王詩成提供的材料顯示,2003年小清河水質監測結果中,僅河流源頭的睦裏莊斷面是三類水,其餘馬鞍山、五柳閘、羊口等15個斷面均為劣五類水。

  根據國家海洋局相關公報,這條發源於濟南郊區、全長237公里、流域總人口1000余萬的河流,2010年帶入渤海的污染物中,共有11.3萬噸COD(化學需氧量,是衡量水體有機污染程度的一項重要指標編者注)、252噸氨氮、128噸總磷、500噸石油類污染物、655噸重金屬和5噸砷。

  這個數據與2006年小清河帶入渤海的污染物總量基本相當。當地知情人士説,雖然新建的污水處理廠削減了不少污染物,但不少企業擴大了生産規模。

  山東省環保局負責人曾對當地媒體透露,小清河難治,主要原因是排污大戶均為省內“響噹噹的大企業”,不少還是上市公司。無論主流還是支流,造紙和化工等行業的大企業星羅棋佈。

  像小清河這樣的中大型入渤海河流,約有45條。它們分處海河、黃河、遼河三大流域,每一條都是程度不同的小清河。此外,渤海沿岸擁有成千上萬的排污口。山東、天津、河北、遼寧三省一市均在環渤海海岸上建立眾多工業區,入駐企業多為高污染企業。

  面對中國快速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負外部性即污染,渤海被迫照單收納。

  海洋荒漠

  在萊州灣,接近三分之二的海洋生物品種滅絕;而那些尚未滅絕的品種,種群數量也呈幾何級銳減。

  王詩成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因為年復一年的超標排污,小清河入海口處相當面積的渤海區域日漸荒漠化,2002年前後已成死海。

  回憶起從前的小清河口生態,羊口鎮近海漁民協會會長孫效寶百感交集。上世紀80年代前,小清河還是清澈的,羊口人喝水就用桶在小清河裏提。小清河入海口方圓二三十海裏是渤海的一個重要魚類産卵場,漁民只需開一匹18馬力的小漁船,花上一個航時,用最普通的拖網,就能捕到五六萬斤水産。一年不分淡旺季,船船都能滿載而歸。

  “這些水産,當然不是破光子魚,一船水産至少有十幾個品種,有時二十多個品種。捕得最多的是個頭二兩大的渤海大對蝦,半斤左右重的梭子蟹,煙卷那麼長的黃河口面魚,還有昌魚……只捕貴重的魚,那時什麼毛蛤,根本沒人捕,也沒人吃。”

  講述這些往事時,他感覺像是一場夢。“那時,有七八個別村的村支書上船來打工。北京、天津、上海等國內城市收購商,甚至日本、韓國客商都等在港口邊搶海貨……”

  之後20多年間,羊口人的美夢被上遊的污染吞噬。他們的自來水水源地一再向陸地深處推移。能捕到的小清河海貨也日漸變少。水黑了,魚少了,客商走了,羊口沒落了。

  到了2002年前後,小清河口幾乎無魚可捕,漁民被迫變賣小馬力船,購入大馬力船駛離河口捕魚。一個航時下來只能捕到幾箱魚,魚蝦的個頭也變小了。目前,該鎮擁有200多艘遠海捕魚船,但漁民們悲哀地發現,整個渤海也沒有多少魚了。

  包括王詩成在內的多位海洋專家認為,渤海正在日漸荒漠化。所謂海洋荒漠化,是指海洋生態環境被基本破壞,大部分生物消失甚至沒有生物,相當於死海。

  上世紀80年代,渤海三灣山東的萊州灣、天津的渤海灣以及遼寧的遼東灣,尚是中國的黃金海洋漁場,有魚盆、蝦盆及聚寶盆之稱,海産品産量佔全中國海産的40%強。此外,渤海充當了黃海、東海相當品種水生動物的産卵場,但近年來魚蝦難覓。

  王詩成説,在萊州灣,接近三分之二的海洋生物品種滅絕;那些尚未滅絕的品種,種群數量也呈幾何級銳減。

  他舉例説,上世紀70年代整個渤海年産野生對蝦4萬噸,僅萊州灣就1.6萬噸。但從1993年開始,渤海對蝦就形不成蝦汛了,最少的時候野生對蝦年産僅800噸。近幾年,渤海對蝦年産回升至幾千噸,主要是沿海各省人工培育放流的對蝦。

  在劫難逃

  黃河是渤海最重要的入海河流,由於用水量一再增長,入海徑流量銳減,導致渤海鹽度升高,嚴重破壞魚類産卵場和海洋生物生存環境。現有的中國經濟模式下,未來一段時期入渤污染物還將繼續增加。

  實際上,渤海雖經多年治理,陸源排污依然超標嚴重。2008年,海洋部門共監測陸源入渤海排污口96個,結果超標排放率為82%,其中山東省超標率高達96%。

  而且,即使成千上萬個排污口全部達標,仍然可能導致渤海嚴重污染。

  王詩成説,環保部門對污水入海提出要達標排放,但他們所用的標準是陸地標準。如鋼鐵、印刷、造紙等行業各有其排放標準。海洋部門考慮的則是海水水質,按一、二、三、四類水劃分海水標準。因此,排放入海的污水即便按陸地標準達標,水質也只能達到是海水二類(較清潔)和三類(輕度污染)。

  “要讓渤海乾淨,只以陸地標準來要求是不行的。這樣的結果是,環保部門認為污水排放情形越來越好,海洋部門卻發現海水越來越差。”

  專家們的另一個擔憂,是渤海入海徑流量銳減。夏青説,此現象導致渤海鹽度升高,海洋生態環境嚴重惡化。

  黃河是渤海最重要的入海河流,入渤徑流量佔全渤海淡水來量的四分之三。但其入渤徑流量已由1959年的500余億立方米,銳減至2008年的200多億立方米,減少了一半以上。根本原因,在於北方人口和經濟在過去幾十年間快速增長,用水量一再增加。

  在這種背景下,渤海底部的大部分低鹽區變成了高鹽區。而低鹽區面積的消失,會嚴重破壞魚類産卵場和海洋生物生存環境。

  此外,渤海海水的氮磷比嚴重失調。2008年,渤海海水的氮磷比為67,而渤海灣底部、萊州灣底部、遼寧近岸的氮磷比甚至高達200以上。一般認為,氮磷比超過50,會造成生態惡化。

  更多的壞消息是,渤海沿岸城市近年來在海邊新建眾多工業區和港口,渤海海岸線和近海濕地被肆意破壞。碧海行動告吹

  “渤海碧海行動計劃”實行五年,高調開場,最後不了了之。

  中國政府部門關注渤海問題久矣。最近十餘年,最著名的治理方案當屬原國家環保總局主導的“渤海碧海行動計劃”。

  2001年9月,國務院批復“渤海碧海行動計劃”,這也是中國在國家層面上首次推出全面治理渤海污染的計劃。此前,環渤海的三省一市僅對渤海污染有零星治理。

  根據該計劃,至2005年初步控制渤海污染,緩減生態破壞;至2010年,渤海環境初步改善,生態破壞得到有效控制;至2015年,渤海環境好轉,生態系統改善。

  碧海計劃的核心,是關停環渤海區域的不達標排放企業,採取建污水處理廠等環保設施,大力削減陸源污染物排放入海。從2001年至2005年,原國家環保總局聯合三省一市,投資各種項目近300個,資耗300多億元。在此期間,環保系統高層屢屢對媒體釋放利好,稱渤海污染初步控制,對計劃抱有信心。

  然而,在國家海洋局的海洋環境公報中,渤海污染仍在加劇,生態仍在惡化。

  2006年8月,由國務院召集的渤海環境保護工作會議坦承,渤海污染物入海總量居高不下,污染面積擴大,赤潮頻繁出現,重大污染事故時有發生。

  此次會議,事實上宣佈了碧海行動計劃的失敗。“以後沒人喊停,也沒人説繼續實施,這個計劃反正就是不了了之了。”一位知情的業內人士説。

  多位專家分析説,環保部門當初過多考慮陸地,忽視了海洋,而陸地上達標排放的水實際上仍是污水。此外,即便按照陸地排放標準,2001年至今沿海排污口和入海河流的超標排放率也始終居高不下,多在70%以上。

  當然,一位業內專家認為,不應否定碧海行動積極的一面。放到今天,陸源污染仍是渤海問題的“牛耳”,環保部門當年的思路並沒有錯。但問題是,在中國現行體制下,控制陸源污染事實上非環保部門一己之力可為。

  渤海管理體制有“九龍鬧水”之説,牽涉九個部委。例如,除了企業在向渤海排污,還有建設部旗下的市政排污和污水處理廠建設,農業部範圍內的農業面源污染,水利部管轄的陸上河流污染、灘塗治理等。部門之間彼此推諉等情形並不少見。

  夏青表示,中國政府部門在渤海治理上經歷了一個認識過程,如今的共識是渤海環境問題是一個立體式的問題,從山頂到河流,從陸地到海洋的一攬子環境問題應予系統看待。解決渤海治污問題一定需要九部委合力,不能只靠環保或海洋部門。

  渤海十字路口

  一邊是渤海污染治理,一邊是污染和生態破壞。治理非常艱難,其速度能否趕上污染的速度還很難説

  碧海行動黯然出局,取而代之的是《渤海環境保護總體規劃》(下稱總體規劃)。2006年8月那次國務院會議之後,由國家發改委&&,聯合海洋、環保、水利、農業、財政等九部委,以及沿渤海三省一市共同編制總體規劃。

  2008年初,這一規劃頒布。總體規劃編制組組長、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夏青説,總體規劃的思路是陸海統籌,合力治污。“這種做法已被稱為渤海經驗,中國近岸四海的"十二五規劃"都是類似思路。”當然,渤海治污的決定性前提仍是陸上流域治理,“陸上水清之日,才是渤海變清之時”。

  與碧海行動相比,總體規劃更加務實。它沒有設定治污時間表,也沒有設定具體目標。“一定要注意,總體規劃沒有設立明確的目標,沒説到某年就達到多麼美好的目標。”夏青解釋,一是必須承認陸上污染源確實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治理好;二是各部委的數據對不上;三是對氮、磷等污染源治理還沒有找到明確有效的辦法。

  對於總體規劃,各方專家多認為其質量較高,但普遍懷疑各部門之間爭利避事,難以真正合作,“九龍鬧水”局面再現並非不可能。

  “你可以想像,一邊是污染和生態破壞將繼續,另一邊是渤海污染治理。但治理非常艱難,其速度能否趕上污染的速度,還很難説。”一位海洋專家如此表達他的悲觀。

  事實上,僅從技術角度看,幾乎所有人都相信渤海能夠恢復昔日海碧水清、魚蝦成群的情形。日本和北歐國家都曾經歷工業高污染時期,前者的瀨戶內海和後者的北海均受到過嚴重污染,差不多到了魚蝦滅絕的境地,經過治理後均恢復了良好的生態。

  當然,王詩成認為,渤海治理比瀨戶內海要難,後者面積約為渤海三分之一,並且海水比渤海深,與外海交換能力比渤海好;此外,日本國土狹小,陸源污染沒有渤海這麼複雜。

  在西方國家的環境治理範例中,幾乎都離不開恰當的環境法規和嚴格的執法。正因為此,近年來不少學者呼籲為渤海立法。

  夏青則認為,為渤海立法是好的想法,卻並非渤海治理的關鍵。在法治觀念不強的背景下,一部法律不可能解決全部問題。

  多位學者指出,行動也好,規劃也罷,抑或立法,對渤海治污都不是最重要的。真正的關鍵在於,當政者是否痛下決心改變經濟發展方式,犧牲一些經濟速度來保護環境。否則只會淪為庸醫抓藥,一服沒用再換一服。

  “只要政府真的重視,就能治好,再過幾十年,渤海絕不是死海,而是碧海。問題是政府是真重視還是假重視,重視程度有多大。”王詩成説。

  渤海生態已站在十字路口,向前走是碧海,往後退是死海。

責任編輯:邢斯馨

熱詞:

  • 渤海沿岸
  • 石油類污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