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一頭汗兩腿泥”寫出好新聞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05日 17:2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源頭有“活魚”,基層天地闊。作為黨和政府聯絡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新聞工作只有紮根基層一線,才能汲取養分,不斷發展。

  為推動新聞工作者切實將群眾觀點、群眾路線體現在新聞宣傳實踐中,促進新聞單位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進一步制度化、常態化,中宣部、中央外宣辦、國家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中國記協五部門日前召開視頻會議,在全國新聞戰線組織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

  全國新聞戰線積極響應。人民日報、新華社、解放軍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中國日報、科技日報、中國紀檢監察報、工人日報、中國青年報、中國婦女報、農民日報、法制日報、中國新聞社和中央重點新聞網站,各省區市新聞媒體紛紛對“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進行動員部署,着力提升正確引導輿論、回應社會關切、服務百姓生活的能力。

  走基層:“一頭汗兩腿泥”才能寫出好新聞

  “溫室裏的玫瑰再鮮艷也不值得驕傲。”一位媒體編輯在參加近期的“中央新聞單位青年編輯記者延安行”後感慨,“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只有真正腳踩在這一片黃土地上,心裏才能踏實。”

  基層和群眾,是每個新聞工作者的情感之根、報道之根。走進基層,向群眾學習,一直是我們黨新聞事業的優良傳統。

  “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期間,全國新聞單位將根據要求建立基層聯絡點,組織編輯記者廣泛開展蹲點調研活動,認真調查研究群眾生産生活的新情況新變化。

  人民日報要求編委會成員每人確定1個基層聯絡點,編輯部各部門、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網和各社屬報刊等單位確定2~3個基層聯絡點。

  新華社要求各單位選擇在當地有突出特色或偏遠貧困地區的縣、鄉、鎮、村作為基層聯絡點,定期組織編輯記者開展蹲點調研活動。

  光明日報要求每個部門至少在基層縣、鄉、村、鎮設定5個聯絡點,包括鄉鎮、村莊、中小學校、衞生院所、文化館站、圖書館、敬老院等。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將結合對外報道特點,通過“CRI中外記者中國行”採訪報道活動,組織記者深入田間地頭、廠礦企業、百姓人家進行採訪。

  四川省要求全省各新聞單位建立一張報紙、一家電臺、一家電視臺分別聯絡一個社區、一家醫院、一所學校、一家工廠、一個村莊制度,一個記者聯絡一個城鎮家庭、一戶村民、一名民警、一位工人制度。

  長期的新聞實踐證明,真正有價值的新聞是記者用腳在基層走出來的。《人民日報》記者劉曉鵬直言,不到基層去,總隔着玻璃窗,眼睛就看不清楚;不到基層去,從材料到材料,思考就不夠深入;不到基層去,通篇幹巴話,表達就不夠到位;不到基層去,冷暖不相知,感情就不夠投入。

  轉作風:俯下身彎下腰才能與百姓心貼心

  今年春節期間,新華社國內部女記者史競男參加了“新春走基層”活動。在貴陽最大的客運站,一次次被着急回家的農民工拒絕採訪的她經過不斷尋找、交談,終於找到了具有“新聞點”的人物和故事。

  “‘接地氣’的採訪讓我領悟了‘三貼近’的真諦。”這位“80後”記者由衷地説。

  接地氣才能有靈氣,俯下身才能心貼心。為開展好“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全國新聞單位將在重要版面、重要時段開辦面向基層、服務群眾的專題或專欄,持續推出記者深入基層、深入一線的報道。

  新華社在文字通稿線路、圖片通稿線路、視頻中文通稿線路等分別開設專欄,持續推出記者深入基層、深入一線的報道。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8月11日在《新聞和報紙摘要》欄目推出《基層中國》專欄,播出的《竺大爺的幸福晚年》等報道通過傾聽普通百姓親身感受,引領聽眾去感受生活變遷。

  中央電視臺將在《新聞聯播》、《新聞30分》等欄目開闢專欄,在《焦點訪談》、《新聞調查》等欄目推出相關專題,對“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進行專題宣傳。

  中國日報計劃在報紙重要版面、網站重要位置推出“一線報道”、“百姓故事”、“新聞聚焦”等專題專欄,鼓勵記者走邊疆、進哨所,訪老區、赴災區,到廠礦,進農家。

  人民網、新華網等中央重點新聞網站將發揮新媒體優勢,開闢相關專題專欄,展示報道成果。新華網還將利用論壇、微博等互動性強的傳播載體,與網民展開良性互動。

  在湖北,正帶隊採訪的《湖北日報》總編輯唐源濤深入山區,“捕捉”鮮活新聞《在十堰看“工業梯田”》,並迅速在報紙一版重要位置開闢“走基層 轉作風 改文風”專欄。

  與此同時,各新聞單位還在日常報道中進一步體現群眾觀點,鼓勵編輯記者深入改革建設前沿,深入群眾生産生活一線,把筆觸、話筒和鏡頭對準普通群眾,把版面和時段多給基層群眾。

  改文風:“短、新、實”為新聞報道添“魅力”

  “我們不能拿群眾一針一線,因為我們還要回來!”“紅軍到、幹人笑!”……曾到遵義採訪的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播音員王端端,對在當地看到的當年紅軍的宣傳標語唸唸不忘。

  “這是多麼鮮活生動的語言啊!”王端端説,“當我們有時候用晦澀、一般人聽不懂的專業詞彙播報新聞時,這種書面語言離老百姓多麼遠。”

  近年來,通過大力貫徹“三貼近”原則、開展“三項學習教育”活動,組織“新春走基層”活動等措施,我國新聞界發生了可喜的變化:老百姓的鏡頭多了,基層的聲音響了,套話空話少了,實實在在的內容多了,官腔官調少了,群眾語言多了。

  為進一步提高新聞報道的公信力、親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期間,全國新聞單位將在密切聯絡群眾中學習群眾語言、熟悉群眾語言、善用群眾語言。

  經濟日報將在今年第三、第四季度分別組織兩次青年編輯記者新聞業務實戰培訓,提倡寫短新聞,並通過開展範文學習等形式在新聞報道中倡導清新文風。

  法制日報要求全體采編人員下力氣改進文風,切實解決新聞報道中存在的“冗長空洞、言之無物”、“文件語言、刻板生硬”等突出問題。

  中國新聞社結合對外報道特點,切實開展“改文風”活動,規範對外報道使用語言,杜絕官話報道、空話報道、大話報道。

  各省區市新聞媒體也在動員部署中要求編輯記者虛心向群眾學習,善於用百姓的視角觀察問題,用群眾樂意接受方式闡述觀點,用群眾語言來改進文風,讓人們愛聽愛讀愛看,務求最佳的宣傳報道效果。

  作風決定文風,文風反映作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港澳廣播華夏之聲今年陸續開展了“人民問政十二五”等大型系列報道,通過深入基層體味轉作風改文風的記者和主持人在採訪之餘深有感觸地説,記者只有真正“彎下腰”,嘮嗑中學説家常話,田野裏感受百姓情,才能更好地改進文風。

  新華社北京8月18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