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感受陜北農村的變與不變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05日 17:1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記協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在這次“中央新聞單位青年編輯記者延安行”活動中,我們5組10名編輯記者來到延安市延長縣七里村鎮崖頭村,與當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並通過走訪、座談和電話採訪等方式,對當地農村建設情況進行了為期4天的調研。通過此次調研,我們深刻感到,陜北農村的建設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而陜北人民的精神本色至今未變。

  一、崖頭村裏感受陜北農村的巨變

  (一)荒山如今披“綠衣”

  汽車飛馳在通往崖頭村的山路上,我們被眼前大片的綠色震撼。印象中“風天滿黃塵,雨天盡泥路”的陜北農村,如今已是綠草茵茵、綠樹成林。陪同的縣文明辦副主任師濤介紹説,這是國家退耕還林政策帶來的變化。當地村民除了種植蘋果、李子、梨等果樹外,還種植了大量用材林、防護林,使過去的荒山披上了綠色。

  崖頭村的變化,只是延安市退耕還林工程的一個縮影。據延安市退耕還林工程管理辦公室的統計,1999年退耕還林工程實施以來,延安生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是北部植被覆蓋度由原來的35%提高到55%,二是在遙感影像圖上可以清晰看到一條綠色分界線,與行政邊界線相吻合,標誌著綠色延安已經形成;三是北部7縣68%的耕地實現退耕還林,90%以上的陡坡地完成退耕,林草覆蓋率達到65%以上;四是土壤侵蝕明顯降低,強度等級以上的侵蝕面積減少一半,輸沙量減少一半;五是氣候調節功能逐步顯現,增溫變緩,風沙減少,濕度增大。截至2010年底,延安市累計完成國家計劃內退耕還林面積896.76萬畝,其中退耕還林502.38萬畝,荒山造林378.78萬畝,封山育林15.6萬畝,佔全國的2.5%,全省的27%。

  (二)蘋果種植上規模

  進入崖頭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滿山遍野的蘋果園,一望無際,果香四溢。延長縣七里村鎮副鎮長馬志有介紹説,短短的幾年間,崖頭村由原來的貧困村,變成現在生産套袋蘋果的示範村,達到了家家有果園、戶戶有技術員,經濟收入逐年增加,成為遠近聞名的蘋果專業村,蘋果銷往廣東、浙江、深圳、北京等地。目前,崖頭村平均每戶有2.6畝果園,每畝果園純收入近4000元。2010年,該村人均年收入已達到4980元。

  而在擁有37240畝蘋果種植面積的七里村鎮,依靠科技防治災害、增産增收已貫穿了蘋果種植産業的各個環節。

  延長縣七里村鎮鎮長李衛東告訴記者:“這些年,政府在科技富農上的投入很大。在擴張蘋果種植規模上,縣裏給了很多優惠政策鼓勵種植,一棵蘋果苗的市場價是2元5角,農民只需掏2角錢,其餘的都由縣財政補助。在幼樹栽培上,從保護幼苗不受傷的覆膜,到減少水分蒸發的樹枝上套袋,再到果樹生長所需要的營養液,都是鎮政府掏錢。僅發放幼樹栽培相關物資這一項,去年鎮政府就花了十萬餘元。”

  崖頭村黨支部書記吳翔介紹説,該村蘋果種植主抓“技術、防雹、營銷”三個環節,有了生産技術,才能種好果樹;做好防雹,才能避免果樹不受傷害;有了銷售,才能把産品賣出去,環環相扣。在果園裏,記者們看到用於果樹防雹的防雹網,在崖頭村的東北角,還有一架用於果園防雹的37毫米雙管高炮。吳支書向我們介紹説,在防雹期間村民輪流24小時值班,如果預報有冰雹時,延長縣氣象局就會向有關單位提出申請,經過批准後,他們就會向固定位置發射碘化銀炮彈將積雲打散,保護蘋果不被冰雹砸壞。這些措施都是為了果農能有個好收成。一位70多歲的老果農高興地告訴記者:“我有兩畝多果園,每年收入好幾千,不愁吃、不愁用,用不著兒女們來贍養。”

  (三)基礎設施大改善

  崖頭村曾是延安地區最缺水的貧困村之一,2009年通過國家的惠民政策,崖頭村實施引水工程,生産和生活用水條件得到很大改善,現在家家戶戶都用上了自來水。村民住宿環境也越來越好,從過去的土窯洞,到現在的磚或石頭結合窯洞,村民們還在自己新建的房子裏舖上了地板磚,不少家庭用上了冰箱、洗衣機、電磁爐等家用電器,幾乎家家都有拖拉機、摩托車,就連個別老人住的土窯裏都安上了電話,有的人家還安上了太陽能熱水器,生活更加方便。

  此外,崖頭村的公路建設也成效顯著,由沒有路,到狹窄的土路,再到現在寬闊的柏油公路。據介紹,目前延長縣已基本實現了“村村通公路”。

  (四)大學生村官紮根新農村

  在農村體驗期間,大學生村官張紅琴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年26歲的張紅琴出生在黑家堡鎮,從楊淩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後,她放棄了在城市事業單位工作的機會,懷抱著建設家鄉的一番熱情,來到七里村鎮趙家垣村,成為了一名大學生村官。

  張紅琴説:“在基層工作3年,自己得到很大鍛鍊,雖然吃了不少苦,但看到自己的工作能夠改變村民們的生活,覺得付出特別值得。不管怎樣,只要農村需要我、國家政策允許,我就會一直幹下去!”説話間,她黑紅的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嘴邊的兩個小酒窩散發出一種在發自內心的充實和快樂。她的那種樂觀、豁達的形象,深深感染了我們每個人。

  像張紅琴一樣選擇紮根農村的女孩子還有羅家川村的李娜、金盆村的蘭延慧等。她們自覺融入農村,克服各種困難,運用所學幫助農民致富,贏得了老百姓的信賴。

  據了解,從2008年招收第一批大學生村官開始,延安市延長縣陸續招收了100多名大學生村官,聘期內離職的村官不到10人,他們為農村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