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沂蒙精神新活力:山東推進率先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紀實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15日 05: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革命老區臨沂市新貌。

  盛夏時節,我們來到抗大一分校舊址、山東省沂南縣孫祖鎮東高莊村,緬懷先烈,追憶往昔:戰爭年代,百萬沂蒙人民擁軍支前,10萬英烈血灑疆場,八百里沂蒙山成為中國共産黨的堅強堡壘,孕育了彌足珍貴的“沂蒙精神”——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

  從沂蒙腹地到泰山之巔,從黃海之濱到黃河尾閭,山東歷屆黨委、政府一切為了人民群眾,一切依靠人民群眾,千方百計為群眾謀福祉,始終如一地堅持群眾路線,緊緊地把廣大人民群眾團結在周圍——這正是“沂蒙精神”的特質。在新時期,沂蒙精神與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緊密結合,成為推動山東産生歷史性巨變的強大精神力量。

  “我們黨是在與人民群眾密切聯絡、共同戰鬥中誕生、發展、壯大、成熟起來的。黨完成革命黨到執政黨轉型後,群眾路線仍然是黨的根本路線。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山東省委、省政府都要大力弘揚沂蒙精神,始終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帶領廣大人民群眾,齊心協力建設經濟文化強省。”山東省委書記姜異康説。

  戰爭年代,黨帶領人民打江山

  和平時期,黨領導群眾奔小康

  沂南縣青駝鎮,“山東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紀念園內,一株植于唐代的千年銀杏,見證了山東抗日民主政權的誕生,也見證了日本侵略者的殘暴。

  1940年7月,300多名代表跋山涉水,穿越日寇的層層封鎖,來到沂南縣青駝寺,選舉産生了山東省臨時參議會和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寫下山東抗戰史上的光輝一頁。聞風而來的日軍圍剿未果,惱羞成怒地燒燬青駝寺和另一株千年銀杏。

  從沂蒙山區,到膠東沿線;從渤海之濱,到冀魯豫邊區,共産黨領導的山東革命根據地風起雲涌。八年抗戰,山東的共産黨員人數壯大到30余萬,佔全國黨員總數的1/4;殲敵60余萬,佔黨領導的人民武裝力量殲敵總數的1/3。數字見證了人民戰爭的巨大威力:4000萬人口的山東,就有1106萬人次的支前大軍,100萬山東青年參軍。

  “山東人民為新中國的解放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一定要讓他們過上幸福生活!”這是山東歷屆黨委、政府樸實而強烈的願望。

  新中國成立之初,沂蒙老區是全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臨沂城僅5平方公里、2萬人口。60多年來,在沒有國家大項目支撐的情況下,臨沂人民靠著奉獻拼搏的精神,立足於自身的艱苦努力,戰天鬥地,改造自然,山鄉面貌發生巨變:1995年,在全國18個連片扶貧地區中率先整體脫貧;2004年,率先在全國革命老區中實現經濟總量過千億、人均過萬“雙突破”;201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64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761元。中心城區建成面積達到156平方公里、人口152萬,60年間城市擴容31倍數、人口增長76倍。

  “沂蒙精神誕生在抗日戰爭時期,昇華于解放戰爭時代,但意義絕不僅限于歷史。在當代,它仍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山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孫守剛詮釋。

  “十一五”時期,山東生産總值接連突破2萬億元和3萬億元,去年達到3.94萬億元,年均增長13.1%,工業增加值躍居全國首位,人均生産總值從“十五”末的2400美元提高到6000美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9946元、6990元。難能可貴的是,山東在率先發展的同時,做到了科學發展、和諧發展。2003年以來,山東省在經濟保持兩位數增長的背景下,連續8年實現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主要污染物COD和氨氮濃度年均下降19.9%和18.9%。

  “十二五”開局之年,山東更加注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施高端高質高效産業發展戰略,突出農業做優、工業做強、服務業做大。繼去年糧食産量連續8年增長後,山東人民戰勝罕見的冬春連旱,夏糧産量實現“九連增”。

  創業創新,山東改寫全國經濟發展格局

  重點帶動,一黃一藍提升山東經濟境界

  從莒南縣城出發,向東北30公里,就是著名的厲家寨。從1944年建立黨支部至1956年,厲家寨的糧食産量由原來的七八十公斤遞增至276公斤,提前10年實現全國農業發展計劃綱要的目標。1957年,毛澤東同志批示:“愚公移山,改造中國,厲家寨是一個好例。”讓這個小山村名揚海內外。厲家寨是山東農民開拓創業的第一枝“報春花”。

  1978年的春天,東明縣沙窩公社柳裏村把收歸集體的自留地退給農民,把600多畝撂荒地分給各家各戶。這比安徽鳳陽小崗村的土地承包還要早半年多,成為農業生産責任制的先聲。

  這一聲春雷,激發出幹部群眾的無窮幹勁和激情,解放出巨大的生産力。從1979年春,全省開始推行農業生産責任制,到1984年,全省糧棉油産量分別比上年增長32.9%、10.2倍和89.8%,數千萬山東農民的溫飽問題得到初步解決。

  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山東各級黨委、政府充分發揮廣大農民的創造力,農村改革之花爭奇鬥艷。商品經濟大合唱、農工貿一體化、農業産業化——山東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創造的這些經驗,不僅解決了農民的賣糧難、賣菜難等問題,更奠定了山東農業第一大省的優勢地位。如今,山東農業産業增加值全國第一,農産品出口連續11年居全國之首,出口量佔全國總出口量的1/4強。

  在摘取農業産業化碩果之後,敢闖敢幹的山東人,以極大的激情,在現代工業領域創業創新。作為中國鄉鎮企業的發祥地之一,山東早在1975年就創造出舉國關注的“膠東模式”。1991年,國有中小企業産權改革大幕悄然拉開。這一破冰創舉,為後來的國企改革殺出一條血路。兩年後,山東在全國率先實施“抓大放小”戰略,超前完成國有中小企業改革。省委、省政府連續出臺政策措施,全力培植高新技術、外經外貿、民營經濟三大亮點,促使一批企業在市場中脫穎而出,逐步形成以“大企業、大品牌、大産業”為特徵的“群象經濟”。“十一五”末,山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萬多個,比1962年增長5.3倍,總産值是1949年的6880倍。

  借助廣大群眾的集體智慧,山東科技創新如虎添翼。“中國十大傑出青年”孫丕恕,帶領浪潮集團一支朝氣蓬勃的科研團隊,相繼研發出中國第一台8路、32路高端容錯服務器和第一台高密度服務器,使我國大型機的研發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掌握這些核心高端技術的國家,先後6次打破服務器領域的世界紀錄,業務已拓展到24個國家。東嶽集團成功突破曾困擾幾代工人的離子膜技術,我國由此成為全球第二個能供應燃料電池全氟離子膜的國家……

  近年來,山東堅持重點區域帶動戰略,拉開了全省科學發展的新格局。今年1月4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這是我國第一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區域發展戰略。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2009年底上升為國家戰略,並且起步順利、開局良好,全區投資、進出口、地方財政收入增幅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一黃一藍”就像兩大引擎,提升了山東經濟新境界。

  關注民生,牽掛群眾衣食住行

  普惠政策,共享改革開放成果

  “竹青藏勝景,柳翠映泉清。布穀枝頭探,魚蝦荇下行。柴扉遮紡女,曲徑掩童音。信步心弦顫,回眸更動情。”這是記者在沂南縣竹泉村採訪時生發的感慨。

  過去,竹泉村因交通閉塞,村民生活困難。2008年,一家旅遊公司投資1.56億元,為村民集中建設寬敞明亮的樓房,修繕改造騰出的舊農房,開發成生態觀光、休閒度假、民俗體驗的景區,吸納八成村民在家門口就業。67歲的高壽會在景區編織竹筐工藝品出售,一年純收入2萬元。在山東省“生態文明鄉村建設”的推動下,類似竹泉村這樣的生態文明村,臨沂市已建成1500個。

  “高度關注民生,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切實利益問題,讓廣大群眾共享改革開放成果。”省委副書記、省長姜大明的話,道出山東省委、省政府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和決心。

  2003年,山東啟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迄今參合率已達99.6%,參合人數居全國第一。2005年,在全國率先啟動村村通自來水工程,目前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90%。“十一五”期間,山東累計安排4.6億元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以及農家書屋建設等文化服務項目。目前,94%的鄉鎮建起綜合文化站,3.5萬家農家書屋遍佈鄉村,廣播電視“村村通”提前兩年實現工程目標。

  山東把改善農民居住條件作為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2009年初,在全國率先啟動大規模農房建設與危房改造,前2年已整體改造12160個村莊,建7574個新型農村社區,計劃用5年時間基本完成全省80萬戶農村危房改造任務。從2009年起,山東還每年投資100億元以上,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計劃用5年時間使全省農村道路由“村村通”向網絡化、“村內通”延伸,村莊基本實現“硬化、凈化、亮化、綠化、美化”。

  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山東省財政對民生投入累計達7004.5億元,去年民生投入佔財政支出總額的51%;解決了52萬戶城鎮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近400萬戶農民居住條件得到改善;累計新增城鎮就業550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710萬人。

  “過去5年,是山東民生政策出臺最多、民生投入力度最大、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姜大明説,“十二五”期間,山東將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努力做到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與勞動生産率提高同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0%,爭取農民收入增幅更高一些。

  權為民用,自覺接受群眾監督

  同舟共濟,黨群關係和諧融洽

  年輕的“沂蒙母親”王換于,一手抱嬰兒,一手牽著四五歲的孩子,身前身後,還依偎著4個少年……沂蒙紅嫂紀念館裏,一座銅雕背後,包含著令人動容的故事:為了照顧八路軍的後代,她的4個親骨肉不幸夭折。

  為革命事業無私奉獻的,豈止一個王換于!陳毅元帥曾深情慨嘆:“我就是躺在棺材裏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們用小米供養了革命,用小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

  戰爭年代,為勞苦大眾翻身求解放,共産黨人捨生忘死。和平時期,山東省忠實執行中央的各項政策,始終維護群眾利益;人民群眾視共産黨如親人,黨群、幹群關係和諧融洽。

  山東的決策者深知,經濟社會處在一個重要發展階段,社會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尤為重要。為拓寬群眾訴求表達渠道,第一時間聽取群眾呼聲,山東2005年實行“綠色郵政”,2006年開通“省長信箱”,2007年在全省推行“網上信訪”、“行風在線”,2008年在全省推廣“群眾張嘴、幹部跑腿”的信訪代理制……目前,網上信訪、視頻接訪等十幾條渠道已經開通。全省72個縣(市、區)成立群眾工作機構,87個縣(市、區)建立群眾服務大廳,實現了一個窗口服務群眾、一個平臺受理訴求、一個流程調解到底、一個機制督促落實;通過縣委書記大接訪、領導幹部公開接訪、省直部門下訪,與群眾面對面接觸,廣大幹部越來越善於樂於做群眾工作。

  “人民群眾永遠是國家的主人,我們行使的是人民賦予的權力。”基於這樣的認識,山東各級黨委、政府擺正位置,換位思考,從管理轉向服務,自覺接受群眾監督。濟南市提出“為人民管城市”,開通“12345”市民服務熱線,“12345,服務找政府”已成市民共識。

  無論是遇到重大自然災害,還是在社會發展的危急關頭,深明大義的山東人民總是一呼百應,堅定地與黨委政府站在一起,攻堅克難,同舟共濟。非典肆虐之際,山東街頭踴躍獻血的群眾排起長隊;四川地震發生後,山東舉全省之力支援北川災後重建,3萬多名援建大軍完成22個鄉鎮重建後,又用整整一年時間,再造一座新北川,成就了新中國建城史上史無前例的壯舉。

  在很多地方,拆遷成為激化社會矛盾的癥結,而在山東,和諧拆遷安置成為社會管理的一大亮點。煙臺市萊山區在迎春大街拆遷改造中,在較短時間內拆除居民住宅664戶、拆遷企業41家、搬遷個體工商戶439個,得到群眾的積極配合,沒有發生一起投訴。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我們從山東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中得出結論:數十年來,正是中國共産黨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我們黨才戰無不勝!

責任編輯:劉禛

熱詞:

  • 沂蒙精神
  • 1975年
  • 新境界
  • 新時期
  • 搜索更多沂蒙精神 1975年 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