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讓皮影重新走向市場 千年燈影獲新生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12日 04:4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版式設計:蔡華偉

范正安在表演皮影戲。

  鄧一飛攝

  説起皮影戲,恐怕聽者眾而觀者寥。

  皮影戲又稱“燈影戲”,這門比京劇還要古老1000多年的表演藝術,融繪畫、刻紙、説唱、戲曲于一體,被譽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活化石”。悠悠道盡天下事,栩栩如生笑開顏,燈影間的魅力曾折服無數人。

  但如今,我們熟悉了電影、電視,卻與它們的鼻祖——皮影越來越陌生。特別是,那些身懷絕技的老皮影藝人日漸凋零。搖曳千年的燈影,誰來保護、傳承和發展?現代社會裏,那些色彩鮮亮、晶瑩剔透的皮影,如何才能在燈光下、琴鼓中,繼續説唱打鬥,重獲新生?

  ——編者

  “膽大的惡狼,竟敢在泰山上攔路吃人,俺豈能容你!”伴著咚咕嚨咚嗆的伴奏聲,石敢當大戰惡狼精。而幕布後,一位老人一腳踩鼓,一腳敲鑼,雙手操縱皮影,嘴裏和著唱詞,全身處處不閒,卻又從容不迫。

  這就是由一人唱、奏、演的泰山皮影絕技“十不閒”,表演者是“泰山皮影戲”第六代傳承人范正安,是國內唯一能完整表演這一技藝的人。

  全國各地擁有眾多不同流派的皮影戲,但傳承者多是像范正安這樣的老藝人,他們正在離去,而年輕人的探索才剛剛起步。

  “再過十年,老藝人就沒了”

  范正安已年屆70,讓他欣慰的是,兒子繼承了他的手藝。“只是我還達不到父親的藝術水準。”第七代傳承人范維國説,“不過我們算發展得好的,很多老藝人情況都不樂觀”。

  在北京通州有一座私人皮影博物館,老館長崔永平説:“再過十年的工夫,老藝人就沒了。”因為中風後遺症,他説話很吃力,卻時不時打斷夫人王淑琴的話,似乎憋了一股勁。

  老兩口都曾是北京皮影劇團的國家一級演員,幾十年來經歷劇團的輝煌、解散、重組與沒落。一對兒女都已移民,只有他們孤獨地守著博物館。

  説是博物館,其實是通州某小區一層的民居,200平方米的地方,只能展出1萬多件皮影,還有近12萬件難見天日。開館7年,每年參觀者不過一兩萬人,還以老外居多。崔永平曾多次向有關部門寫報告,“但沒有獲得過政府的補助”。

  2011年初,老兩口去美國探親,卻沒想到,因為《紐約時報》等媒體的報道,他們成了名人。在華盛頓、紐約等六七個城市,他們演出近20場。世界兒童博物館也邀請他們去開設皮影分館,4000平方米的展館已虛位以待。明年,他們會將分館開到美國,“把皮影藝術傳播到世界上”。

  像崔永平夫婦這樣的老藝人還有許多。“在那些偏僻的地方,老藝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也沒有市場意識,如果政府不扶持,根本沒有出頭之日。”范維國説,“除了為老藝人解決溫飽,還要全方位地扶持這門藝術的發展。”

  “泰山皮影戲”是幸運的,作為首批進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的皮影戲之一,每年可獲得一定資助,當地政府也比較重視。但一些地方,對待非物質文化遺産多是“重申請、輕保護”。

責任編輯:張毅

熱詞:

  • 皮影戲
  • 藝人
  • 弄影軒
  • 劇團
  • 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