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新鮮的油條現煮的豆漿 兩地永和豆漿“沒血緣”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07日 15:5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世界豆漿大王”外景

“世界豆漿大王”店內

永和街景

  繼肯德基後,日前大陸的知名快餐永和豆漿也曝出所賣的“現磨”豆漿是用豆漿粉衝制的。永和豆漿餐飲企業總部相關負責人對媒體坦稱,他們門店所售的豆漿並不是“現磨”的,都是採用自産的豆漿粉加水衝制而成。豆漿門事件讓“永和豆漿”這個來源於台灣、發展壯大於大陸的知名快餐企業蒙上了一層陰影。那麼在它的老家——台北永和,豆漿是什麼樣子呢?

  “永和”不是豆漿店名

  在台灣,“永和豆漿”其實最早是“到永和喝豆漿”的意思。“永和”並不是一家豆漿店,而是位於台北西南的新北市永和區,它與台北市只有一條新店溪相隔。永和最早是台灣原住民的地盤,它在鬱永河的《稗海紀遊》中被記載為“繡朗社”。在清雍正年間,福建漳州人大舉入臺墾殖,因為台北已經被福建泉州人拓殖,所以漳州人就在陳賴章的率領下于1709年跨過新店溪來到永和墾殖。由於漳泉之間械鬥在福建就一直打個不斷,所以漳州人希望移墾台灣後與泉州人相安無事,這塊土地於是就被命名為寓意“永遠和平”的永和。由於台灣很多公教人員(公務員、教師)承擔不起台北的高房價,於是就紛紛跑到永和買房定居,永和因此也算得上台北市的“臥城”之一。

  上世紀50年代初期,幾個祖籍大陸遠離家鄉的退役老兵,迫於生計,聚集在台北與永和間的中正橋畔,搭起經營快餐早點的小棚,磨豆漿、烤燒餅、炸油條,漸漸形成了一片供應早餐的攤鋪。因為這些老兵手藝地道,磨出的豆漿新鮮營養,香濃可口,做出的燒餅油條色澤金黃,鬆軟酥脆,以致以豆漿為代表的永和地區的各種小吃店聲名遠播,傳遍台灣全島。漸漸地,台灣各地許多早餐店都打出永和豆漿的旗號來吸引客人。

  永和豆漿的鼻祖是一家叫做“世界豆漿大王”的店舖,如今仍坐落在中正橋頭。這家豆漿店是1955年由來自山東的退伍老兵李雲增和同胞合開,最初名叫“東海豆漿店”,後改為現在的名字。它的名聲遍及台灣各地,就連蔣經國也是這裡的常客。就是到了夜晚,“世界豆漿大王”仍是饕客們的最愛,也成了大台北夜生活的指標。

  現在全台灣到處都有以“永和”名稱開設的豆漿店,豆漿儼然已成為“永和”的代名詞。

  現磨現煮 味道新鮮醇厚

  滄海桑田,物換星移,“世界豆漿大王”已從當年簡陋的早點攤變成如今有4個店面、裝修簡潔的現代化大店,紅色的大招牌從很遠的地方就可以看見。

  儘管豆漿店幾經裝修,但是口味沒改,許多台北人常常專門跑來喝這裡帶著淡淡焦味的豆漿。這裡從早到晚,爐火不熄,人潮不斷。最受歡迎的除了冷熱甜豆漿和鹹豆漿,還有油條燒餅、豆花、米漿、鮮肉包、蘿蔔絲蛋餅、鍋貼、牛肉餡餅等中式點心。客人在店裏可以看見師傅們現場做點心,一碗碗現磨現煮、甘醇濃稠的豆漿,一個個酥黃香脆的油條,依舊遵循著“新鮮”的傳統。

  平日店裏很熱鬧,節假日更是人滿為患。客人從老年人、中年夫婦到年輕辣妹,甚至還有不少藍眼睛的外國人,有時店門口還停著名牌跑車。

  儘管多數人都認為豆漿是早餐,但是“世界豆漿大王”夜裏的客人比白天更多,淩晨一兩點鐘,門口經常還停滿汽車和摩托車,店裏專設的外帶窗口依然有很多人排隊。

  這裡的豆漿價格比一般早餐店要高一點,豆漿20元新台幣一杯,大概合4.5元人民幣,點心裏最貴的是小籠包,一籠8個80元新台幣(約18元人民幣)。

  大陸台灣“永和豆漿”沒血緣

  永和豆漿在大陸的發跡始於上海的仙霞路。有趣的是,它和台灣的永和豆漿大王們,完全沒有血緣關係,而是一個印刷廠老闆無心插柳的結局。

  1995年,台灣淡江大學企管係畢業、在美國承接家族印刷廠事業的林猷澳,到上海定居開展印刷廠業務,看到印刷廠旁的仙霞路上有店面招租,就和朋友決定租下來開個快餐店。當時許多在上海的臺商,懷念家鄉的豆漿油條,在永和長大的林猷澳就和朋友合資開了間豆漿店,取名“永和大王”。

  “永和大王”開業後,不只是臺商,連上海市民都趨之若鶩。1996年,永和大王開始走向連鎖化,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各大城市開了24家分店。創下第一家餐飲業24小時營業的先例。也把過去不能搬上臺面的油條豆漿發揚光大。

  與“永和大王”幾乎前後腳,各種台灣永和豆漿店紛紛在上海、北京等各個城市出現。到如今,永和豆漿店在大陸已經落腳十年了。雖然現在所謂的“永和豆漿”與“永和大王”在為了商標權的問題糾纏不清,但對於熱愛中國小吃的普通老百姓來説,不管是“永和豆漿”還是“永和大王”,“永和”這個名字也許就足夠代表了地地道道的台灣正宗。

  本報特約撰稿 王其 D090

  在台灣永和對話“世界豆漿大王”老闆

  “創業時父親還不會炸油條”

  溢光流彩的台北永和區永和路上,“世界豆漿大王”的霓虹燈招牌格外搶眼。已過晚上10點,正是顧客盈門、生意紅火的時候。只見汽車、摩托車停滿路邊,臨街四間門面儘管裝修不算華麗,但明亮潔凈,店內幾十張餐桌旁擠滿顧客。店門附近的操作間內熱氣騰騰,廚師們在忙著做各種點心。

  豆漿店老闆李慶余是位30歲的年輕人,數年前從父親手中接掌“世界豆漿大王”。他告訴記者,他父親和幾位夥伴最初靠推車賣豆漿時,用的是“東海”的招牌,宗旨是“新鮮實在”、“薄利多銷”。上世紀60年代後,“東海”豆漿店因生意發展,先租得一間小店面,並擴充至2樓。由於宵夜喝豆漿的人比早餐客人還多,小店裏爐火不熄,客人不斷,形成了24小時通宵營業的模式。後來店裏一批合夥人去台北市打天下,取名“四海”豆漿店,這裡也更名為“世界豆漿大王”。

  李慶余説:“我們並沒有祖傳秘方,父親創業時還不會炸油條,但大家都很努力,提供的點心也越來越多,在競爭中很快成了氣候。”服務員依次送上記者所要的食物。端起豆漿品嘗,果然味道醇厚,清香撲鼻。問起製作過程,李慶余笑道:“很簡單,首先豆子要新鮮,磨好後,煮豆漿時要煮出焦味,把黃豆的腥味蓋過。”他説,現在隨著技術的發展,過去的手工磨漿已變成電腦控制的機器磨制。

  當記者提起北京、上海等地的“永和豆漿”時,李慶余表示這些與他的店無關。他説:“那都是用‘永和’地名做牌子的店舖,有的可能與‘東海’店時的合作夥伴有關。”至於為什麼永和區原創豆漿店“世界豆漿大王”名頭沒在島外叫響,而“永和豆漿”卻是聲名遠播,李慶余認為可能是在台灣大家都説到永和喝豆漿,於是外邊人就認了“永和豆漿”的牌子,“世界豆漿大王”反倒不彰顯了。

  李慶余告訴記者,他曾到上海的“永和豆漿”店進行考察,目前他已開始考慮到大陸發展的問題。他説:“大陸人口多,市場大,我們不能失去太多的機會。”

  趙新兵 顧錢江

責任編輯:郭思宇

熱詞:

  • 永和豆漿
  • 永和大王
  • 豆漿油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