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最美”標簽氾濫拷問道德體系 本屬公民道義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04日 09:5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晨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當溺水老人重度昏迷,你若在身邊,是打120急救,打110求助,還是大聲呼救或是替溺水者按壓心臟?日前,一篇名為《這才是酉陽最美麗的女孩》的帖子中,照片裏年輕的藍衣女孩在臨危一刻給出了她的答案:跪下去,嘴對嘴為溺水老人實施人工呼吸。她也因此被網友冠以“最美女孩”。

  一直以來,因為或大或小的突發事件,瞬間走紅網絡,並且冠以“最美”稱號的,層出不窮。對於各式各樣的“最美”標簽,人們的態度卻截然不同,一是贊成派,對五花八門的“最美標簽”,他們“來者不拒”,習慣性地給予種種華麗的讚美和褒獎;二是反對派,思維定勢往往代替理性的分析,情緒化的批評往往代替設身處地的理解;三是“利用派”,在泛商業時代,在“將看點轉化為生産力”的思想指引下,一切具有賣點的符號,都成為他們爭奪的“香餑餑”。

  那麼,對於“最美”,我們該持何種態度呢?

  因為稀缺所以最美

  因為稀缺,所以最美,在理論上人人都能成為最美人物。因為公眾早已拋棄以貌取人的審美標準,內在的真善美成為時代的最新審美標準。一個個“最美行列”裏的感動人物一次次解救國人的信任危機。當然,這些最美人物只會認為是盡本分。

  且看以彭宇案為代表的各類公共事件中,幫忙者與被幫助者之間的裂縫越來越大,以致無人敢去幫忙,儘管都想伸出援手。對拔刀相助者,有人還惡言相向以“莫須有”罪名反咬一口;對被救者,公眾抱一種見怪不怪的心態,認為其有假裝嫌疑,同情心也隨即愈加冷淡。如此,構建著一個冷酷的炎涼之態,建築著一座座冷漠的心門。

  “最美女孩”拯救的是公眾道德。物欲橫流的大語境下,儘管有人聲稱“最美女孩”出於其護士職業關係,救人實屬本分。可是年紀輕輕,為一個溺水的老人做人工呼吸,這絕非常人能做到的事。照片上,事發現場看熱鬧的人們人山人海,可挺身出來的只有她。僅憑這一點,她就絕對是我們心中的最美。誠然,這也反映出社會職業道德標準在一次次的降低,呼籲著每一個公民都以主人翁精神,健全真善美的個人價值。

  時代需要“最美行列”的隊伍越來越大,每一個人都能成為最美之人。體現在個人的行為和思想道德,點點滴滴的生活瑣事到事關社會大眾的大事件,我們都是其中的參與者和見證者,都可以成為一個最出色的人傑。

  一個真真正正“把救人放到第一位”的普通護士,身上閃耀著的是堅守最基本的社會職業道德的普通工作者,更彰顯著一個人最本能的對生命的珍惜。這或許是對當下道德淪喪的大背景的一個絕佳的教育題材。曾金

  延伸

  道德體系令人擔憂

  “最美女孩”是一名護士,有責任救治這名溺水的老人,也就是説她做的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但卻受到了普遍一致的熱捧,這個問題值得深思。

  這些年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日子也過得非常滋潤,但是彼此之間的距離卻越走越遠,往日的溫暖已經逐漸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冷漠。出門在外,低頭不問身邊事,不管發生什麼事,快走幾步遠離現場,反正不要惹禍上身就行。更有甚者,還教育自己的小孩少管閒事,從小就給他們灌輸那種冷漠的思想,讓他們從小就接受“見死不救”的事實。有一次在街頭,一位老人暈倒在地,有個十來歲的小孩準備過去,被他媽媽拉住了,當時,這位媽媽只説了一句:“少管閒事,別給自己惹麻煩!”顯然,社會的道德體系建設就在無形中偏離了軌道,再加上學校在這方面的乏力表現,一種畸形的世界觀、處世觀已經逐漸在蔓延。君不見,我們身邊能夠像這位“最美女孩”一樣挺身而出的實在太少太少,儘管是件平常事,但在如今這個大環境中,她做了一件不平常的事,事後受到熱捧也在情理之中。

  因此,筆者認為,“最美女孩”的平常之舉之所以能夠引發熱捧,關鍵還在於當前社會道德體系已經顛覆,諸如見義勇為、樂於助人等優良傳統已經悄悄消失在我們的生活中,取而代之的是那種不健康的“見死不救”的思想。要想讓“最美女孩”的平常舉動回歸正常,關鍵還在於政府部門、學校、家長一起發力,重視社會道德建設,倡導見義勇為、助人為樂的道德風氣,引導大家摒棄那種擔憂的思想,並用制度和行動來打消市民的顧慮。陶功財

  反思

  氾濫源自道德退化

  據報道,經過網友的調查和記者的追蹤,藍衣女孩是一名護士。如此,事情其實就不難理解了。一名掌握急救技能的醫務人員路遇他人危難,上前施救其實是一種正常的人性閃光,何必過多褒獎?

  去年,網上流行一段視頻,視頻中一名售票員為一名女乘客穿鞋,她被網友稱為“北京最讓人感動的公交售票員”。其實,這原本不過是一個熱心人對於陌生弱勢者一種非常樸素和天然的關懷。就跟偶遇迷路的孩童我們該做的是抱起這個孩子幫其尋找父母,而不是視而不見匆匆走過,又何至於要上升到“感動社會”的高度?

  記得有這樣一則新聞:貴州黃平縣電視臺女記者印琦放棄手中攝像機救下輕生女的事跡,經媒體報道後,引來關注,有人把她譽為“貴州最美的女記者”。女記者當時距離輕生女最近,放下攝像機救援輕生女的行為令人讚許,但反過來説,這不過是一種基本的公民道義嗎?難道,她還要扛著攝像機眼看別人跳樓而不管?如果説“最美媽媽”勇於伸出援手,可以令人感動得熱淚盈眶,那麼,人與人之間這種舉手之勞的相互關愛,真的沒必要被拔高到“感動社會”的高度。動不動就“感動社會”,動不動就冠之以“最美”的道德美名,其間所隱喻的道德吊詭令人警惕。

  道德與不道德可能一眼就能區分,但現如今,做人的基本品行和公民基本責任,卻屢屢被混淆,被無限“提拔”到道德的高度。沒有基本的生命悲憫,扛著攝像機拍攝跳樓,漠視他人危難而不顧,這一定是不道德的,可放下攝像機去做力所能及的救人舉動,護士給溺水者做個現場急救,也沒有必要劃歸為道德英雄的行列。健康人性是道德的起點,這是一個必須要搞清楚的問題。下意識地把“正常”的視為是“道德”的,“最美”的氾濫成災只能説明,我們的道德標準和道德底線在逐漸退化和降低,同時也反過來證明,社會性的道德饑渴和焦慮是何等強烈啊。陳一舟

  提醒

  讚美但別輕易模倣

  “最美護士”的確“很美”,不為別的,就為她救人不留姓名的舉動,就為她毫無功利的表現,也為她救人時毫無顧忌的作為。的確,一名老人溺水後,全身有點臟再正常不過,平常的人工呼吸也需要安全處理——口與口之間隔著一層紗布,但在那危急的情況下,這“最美護士”來不及考慮,也沒採用安全措施,就開始做人工呼吸了,的確是“大美”的一種表現。

  但是,這也不是我們從道德上去人為拔高她的理由。很多人對此的評價,一是世風日下,彭宇案讓見死不救的人越來越多;二是“最美護士”的出現,彌補了這樣的缺憾,縫合了這樣的道德缺口。其實,這樣的讚美之詞,的確有些過分拔高了,正如她自己所言“當時情況危急,我相信很多人都會這樣做,我學過急救,是名護士,只是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事而已。”

  畢竟,救人不是鬧著玩的,也不是憑藉滿腔熱血,而是需要專業知識與技術的,尤其是這種急救的時候,需要的是極其專業的技術。須知,此時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讓一條生命隕落,這是誰都不情願看到的事情。因而此時,熱血與激情有用,但必須建立在專業技能的基礎之上。不具備專業技能的人很多,你我或許就是,如果此時貿然上去救人,那不是救人,而是害人。

  因而,對“最美護士”,可以讚美可以謳歌,但無需過分地從道德上去拔高,也不可拙劣地去模倣,在學習與模倣之前,必須先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要不然,後果必然不堪設想。當然,公眾從道德上去進行評判,這本身是道德焦慮的一種寫照,無可厚非。但類似“最美媽媽”這樣的事情,我們還應該秉承一種理性,不能一窩蜂地全在道德上找原因,把這當成世風日下的宣泄口。楊燕明

  追問

  還有多少個“最美”標簽

  從浙江“最美媽媽”吳菊萍,到河北“最美民警”楊麗娟,再到重慶“最美女孩”余書華,人們見證了各種各樣的“最美”標簽,至於究竟還有多少個“最美”標簽,誰心裏都沒有底。

  不少“最美”標簽具有正面的積極意義。然而,在這個眼球經濟時代,“最美”的東西很容易被誤讀、被透支。以“最美媽媽”吳菊萍為例,表彰、獎勵紛至沓來,被代言、被利用接踵而至,讓她原本平靜的生活變得“波瀾壯闊”。

  在對待“最美”以及類似標簽的問題上,應把握兩個基本點:一是不亂貼標簽,不亂戴“帽子”,能免則免,能少則少;二是貼了、戴了之後,我們更應該注意保護它們,發揮它們社會風向標的教育、示範作用;而不是去蠶食、分割和傷害它們。(楊朝清)

責任編輯:郭思宇

熱詞:

  • 道德
  • 最美
  • 道德體系
  • 道德底線
  • 最美護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