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徐冠華:當務之急是完善創新市場環境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03日 13: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解放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本報記者 李小佳 夏斌

  因致力於創新戰略與政策研究而廣受關注的 “浦江創新論壇”,今年9月將再一次在上海召開。日前“浦江創新論壇”主席、全國政協科教文衛體委員會主任、中科院院士徐冠華就自主創新等話題接受了本報記者採訪。他強調,“創新首要的是完善市場環境”。

  記者:有海外媒體評價説,中國是“製造大國”,卻不是“科技大國”。請問,制約我國科技創新的瓶頸到底在哪?

  徐冠華:瓶頸很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創新自信心不足。面對創新,我們一些同志的習慣反應是“國外已經做了幾十年,我們怎能幹成”,或是“國外沒幹過,我們肯定幹不成”。這種思維定勢阻礙了創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處境非常困難,仍然創造出“兩彈一星”的奇跡。這種突破禁錮、勇於創新的自信心應該繼承和發揚下去。

  二是,對創新的定位認識不足。創新包括技術創新,也包括管理、金融、物流、商業模式等方面的創新。例如,中國生産的圓珠筆賣到國外,價格是1元人民幣一支筆,到了國外則賣1美元一支,兩者相差巨大。在這1元人民幣中,我們又包括了引進技術、進口材料的花費。如果我國掌握相關關鍵技術,能自己生産具有先進水平的滾珠、油墨,就可以增加附加值,擴大製造環節的利潤空間。同時,更應當看到,産品鏈環節上,圓珠筆設計、營銷、物流、品牌完全為國外公司佔有,我們無利可言。所以,歸根結底,我們全部只有2-5分錢的利潤。這説明,創新不僅涉及高新技術産業,也關係到傳統産業;不僅涉及製造的環節,也涉及整個産業鏈環節。

  三是,科技評價和獎勵制度不夠合理。現在,我國科技人員以及大學教師、醫務人員晉陞的基本標準,是獲得了多少獎勵、申請了多少項目、發表了多少文章等,這在知識界造成了思想混亂。正常的評價制度,要將評價的重點與承擔的責任相對應。例如,評價教師首先看書教得怎麼樣,評價醫生首先要看病看得怎麼樣,而非其他。此外,對面向市場和面向基礎研究領域的科研人員,評價標準應有所不同。面向市場的,按其實際效益來評價,即技術的市場轉化效果;面向基礎前沿研究的,組織國際同行、用國際通用標準,對論文質量(而非論文數量)進行評價。

  四是,缺乏寬鬆的文化氛圍。我們習慣於教導孩子,在家要聽父母的話、在學校要聽老師的話。這種“乖孩子”的教育理念,培養出來的可能是一個出色的工程師,卻常常缺乏創新能力。我在國外的學校演講時,講話經常會被提問打斷。儘管問題比較幼稚,甚至可能是錯誤的,仍然受到老師的鼓勵。我相信這些孩子長大後,最大的特點就是對自己有信心,敢於創新。

  記者:一些人抱怨,國內企業奉行“拿來主義”,寧願收購海外的工廠或品牌,也不願自己花錢來搞研發。如何看待這一現象?怎樣幫助企業增強創新動力?

  徐冠華:在市場經濟充分發育的條件下,企業有創新的內在動力。當前,關鍵問題是政府要從計劃經濟的思維束縛下解放出來,從構建有利於創新的市場環境入手,而不是從操作項目入手,腳踏實地引導企業加強自主創新能力。

  一是大力加強創新服務業建設。在計劃經濟條件下,産學研結合由政府通過行政手段完成,仲介機構是空白。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産學研結合除少數重大、戰略性項目以外,千千萬萬的企業和千千萬萬的創新者需要通過市場、通過創新服務業聯絡起來。在這方面,我們的認識極為不足,政府主要注重對重大高技術項目的支持,忽視了傳統産業,忽視了眾多中小企業創新。這需要通過創新服務業完成,建設創新服務業是政府的職能所在。

  二是制定激勵政策。例如,西方國家普遍採用研發稅前抵扣政策激勵企業技術創新。在這種政策環境下,不管是高技術産業還是傳統産業,不管企業規模大小,只要從事研發,國家就給予鼓勵。我們應當學習借鑒這一做法,改變以項目為主的科研激勵方式,把更多的精力和金錢投入到面向所有與創新有關企業的公共平臺建設的政策制定和實施方面來。

  三是建設與創新要求相適應的金融體制。中小企業是創新的生命力所在,但中小企業普遍存在融資障礙,限制了它們的創新和發展空間。建立有品牌、有誠信、權威的無形資産評估機構,能促進風險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更加願意從事中小企業投資。

  記者:有調查顯示,我國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公民比例僅相當於日本、歐盟20年前的水平。科技人力資源問題嚴重制約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十二五”時期,上海在“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過程中同樣面臨人才不足等挑戰。對此,您有何建議?

  徐冠華:人才是第一資源,這是未來中國發展的核心所在。發現和培養人才,首要的是從教育入手。要發展教育、改革教育,特別是在學生的自信心、創造性和擴展知識面上下更大的功夫。現在,高校錄取率已達70%,應試教育的基礎已經弱化,我看應該可以給孩子們提供寬鬆一點的學習環境了。

  要建設發現和培養人才的體制機制。獎勵制度也要改革,科學技術進步獎多是“大口袋”,有些獎勵項目,行政一二把手是第一、第二完成人,總工程師是第三完成人,哪有青年人的位置?

  要大力加強科學技術普及。科技創新和科技普及是科技工作的一體兩翼、一車兩輪,不可缺一。國家科技工作要把科普作為重要任務,科技項目的普及應當成為項目考核的重要內容。

  要建立市場化的人才機制。獵頭公司的經驗值得重視和推廣,這種專門從事中高級人才仲介業務的機構,視野開闊,了解世界市場人才的重要需求和市場價格,有面向全球的人才數據庫,也擁有較高的公關技巧,能夠精準地幫助企業尋找所需人才。

  記者:“浦江創新論壇”為什麼選擇在上海舉辦?您希望它達到怎樣的效果?

  徐冠華:我對上海科技創新能力有著深刻印象。作為一個經濟中心城市,上海能夠把各個方面的意見和建議更為全面、系統地反映出來,同時所擁有的寬鬆氛圍,更會促進討論的深入開展,激發人們的思想火花。

  “浦江創新論壇”已經舉辦了3年,一年比一年好。希望在此基礎上,能夠更加開放、更加系統地討論促進自主創新等重大問題。今年,我們準備邀請眾多知名的專家學者和企業家參與討論,內容包括中國創新系統的優勢和挑戰、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企業與複雜經濟局面中的創新領導力、自主創新與擴大開放、體制創新和人才成長等。

  現在有些討論喜歡避開鋒芒,把本來尖銳的問題轉化為隱含的內容,這是“浦江創新論壇”應當避免的。我們要把它塑造成思想交鋒的平臺,目的是為了提高認識,統一思想,為創新驅動發展尋求多種可行的路徑。

責任編輯:侯永勝

熱詞:

  • 徐冠華
  • 完善創新
  • 創新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