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道德模範候選人事跡 趙德平闖出縣級劇團改革新路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03日 05:1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在他的帶領下,曾經瀕臨解散的縣劇團發展為年演出200余場、年利潤超千萬元的文化實體,並被定為“第四批國家文化産業示範基地”。他就是河北省大廠評劇歌舞團董事長趙德平。在全國縣級劇團普遍面臨市場及多元文化衝擊之時,趙德平闖出了一條縣級劇團的改革新路。

  新機制,讓演職人員活起來

  趙德平擔任大廠縣評劇團團長可以用“臨危受命”來形容。當時,評劇團一場演出只賣出7張票,團裏人心渙散。趙德平一上任就提出要“三權”,即人權、財權、劇目創演權。在縣裏的大力支持下,劇團開始了變“國家養”為“闖市場”的大膽改革。

  “工資分配必須打破‘大鍋飯’。”趙德平開始實行按勞按藝取酬的改革。演員原工資作為檔案工資,團內實行全額浮動的動態評定工資制:上不封頂,下不保底,不管年齡多大,資歷多高,工資全按當月的貢獻算。同時,他堅持劇團人員的競爭和流動,“有用的留,無用的走,好苗子想法弄到手”。全團共有演職人員100余人,這些年流動的有400多名。

  2009年12月,大廠評劇歌舞團整體改制為大廠評劇歌舞團演藝有限責任公司。現在公司演員工資完全按“德、能、勤、績”四項打分評定,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空前提高。演員們變著法兒創作新節目,演出水平迅速提高,收入顯著增加。改制前演員的月工資3000多元,現在月收入高的達萬元以上。

  新理念,讓劇目紮根群眾和生活

  “好作品都在生活裏,農村生活本身就是戲,寫不完、演不完,只要在農民中間就不愁沒有創作素材。”趙德平説,他一直生活在大廠縣袁莊村,有空就找老百姓嘮嗑,以此積累素材。依託在袁莊的生活,趙德平相繼創作了《嫁不出去的姑娘》、《男婦女主任》等8部反映農村現實生活的主旋律作品及《吃餃子》、《誇七爺》等近百個小戲、小品。

  趙德平認為,“老戲老演,老演老戲”,觀眾總吃一盤菜肯定發膩。必須不斷創新,變“我演什麼你看什麼”為“你看什麼我演什麼”。在進行戲曲現代戲的創演中,他融入許多當代藝術元素,嫁接出了一批“好聽、好看”的小戲、小品,讓傳統戲曲獲得年輕觀眾的喜愛。

  這些年,趙德平創作的劇目多次獲得國家級與省級大獎,他個人也先後榮獲全國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

  新定位,讓劇團為農民和市場服務

  “農民愛看戲,可也一直遭遇看戲難的尷尬,一些高水準的劇團更鮮有到農村演出。”趙德平將辦團方針定為“為農民寫戲、排戲、演戲”。多年來,劇團走遍京、津、冀、晉等地農村,一年有七八個月活躍在農村,時常一天演出六七場。

  一次在三河市段甲嶺村演出,劇團白天已經演了3場,晚場又為全國農村文化工作會議作專場演出。遠道而來的幾千名農民觀眾不能入場看戲,圍在外面不走。專場演完已是夜裏11點了,劇團又特地為觀眾加演了一場。

  在為農民服務的同時,趙德平還積極拓展市場空間,打出了“一桌菜、兩家吃,城市農村都喜歡”的招牌,專門針對各地、各部門進行招商引資、經貿洽談的需求,製作了一系列專題文藝晚會。

  由最初的適應市場,到現在的打造市場,趙德平為觀眾們帶來了歡笑的同時,也使劇團的年利潤突破了千萬元大關。

  新追求,讓鄉土劇也有高藝術品位

  趙德平深知,自己作品的最大觀眾群是普通農民。他的創作始終把適應農民口味放在第一位。每當新劇上演之前,他總是先把劇本念給他的農民朋友們聽,根據他們的意見反復修改。“但適應不是迎合,鄉土味兒決不等同於低俗和庸俗,‘下裏巴人’照樣能唱出‘陽春白雪’。”在創作中,他緊緊把握時代脈搏,用作品諷刺醜陋現象,弘揚社會新風。他的作品清新樸實,厚重深刻,演出到哪,就火到哪。

  在農村演出時,趙德平和他的劇團也曾遇到過演出不健康內容的“草臺班子”。但每次趙德平的劇團一開演,大夥兒就都被吸引過來。一次“草臺班子”急了,找人來故意“砸場”,是看演出的觀眾和演員們一起把他們轟走的,不僅演出沒受影響,還在當地群眾的一再挽留下加演了兩天。趙德平説,“面對庸俗、低俗之風,我們就是要毫不動搖。”

責任編輯:王玉西

熱詞:

  • 道德模範
  • 候選人
  • 趙德平
  • 縣級劇團
  • 改革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