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永恒的光華--追記"兩彈一星"元勳王大珩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29日 19:0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我國著名科學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王大珩院士,因病于2011年7月21日13時0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這是1992年2月11日,王大珩在北京。  新華社發

  新華網北京7月29日電(記者吳晶晶 史競男)他是中國光學事業的先行者,以畢生之力開拓了中國光學事業發展的廣闊天地;

  他是高瞻遠矚的戰略科學家,為科技事業和國家發展殫精竭慮、指引方向……

  “兩彈一星”元勳、著名光學科學家王大珩院士,這位受人尊敬和愛戴的科學巨匠在2011年炎熱的7月離開了他深愛的祖國和人民,給這個世界留下了永恒的光華。

  嘔心瀝血開闢光學事業新天地

  先生在其七十高齡時曾賦詞一首:“光陰流逝,歲月崢嶸七十,多少事,有志願參馳,為祖國振興。光學老又新,前程端似錦。搞這般專業很稱心!”

  “搞這般專業很稱心”,簡單一句話道出了王大珩為中國光學事業一生付出的無怨無悔。

  1948年,滿懷科技強國的夢想,王大珩從國外回到祖國。新中國成立之初,應用光學在中國幾乎一片空白,但是如果沒有光學,沒有光學玻璃,就無法研製出高水平的精密測量設備,國家實力的增強也就無從談起。

  1951年,王大珩受命籌建中國科學院儀器館。面對國家的需求,王大珩運用他在英國工作的經驗,在玻璃配方、退火工藝及測試技術等方面作出重要貢獻。

  1953年12月,中國第一爐光學玻璃熔製成功,結束了中國沒有光學玻璃製造能力的歷史,也為新中國光學事業的發展揭開了序幕。

  後來,在王大珩的帶領下,中科院長春光機所在建所不到十年的時間裏,初步構建了佈局合理、結構完整、功能齊備的光學及精密機械學的研究基礎,相繼研製成功中國第一台電子顯微鏡、第一台高溫金相顯微鏡等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創造了聞名全國的“八大件一個湯”(指8種光學儀器和融化態光學玻璃),一舉改變了新中國在該領域一片空白的局面,奠定了國産精密光學儀器的基礎。

  上世紀60年代初,中國決定獨立自主地發展原子彈、導彈技術。在靶場上建立大型光學彈道測量系統是其中重要課題之一。要完成這樣重大的工程項目困難極大,但王大珩毅然承擔起這一任務。

  他親自擔任項目的總工程師,提出的工程總體方案和一些技術路線,對保證儀器性能指標和縮短研製週期起了關鍵作用。經過五年多的努力,項目獲得了成功,使中國的光學技術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王大珩帶領的團隊為“兩彈一星”的研製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光學觀測設備:用來測量中程地地導彈軌道參數的中國第一台大型靶場觀測設備;用來記錄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火球威力的高速攝影儀;以及中國第一顆可回收對地觀測衛星所用的對地觀測系統……

  直到今天,在中國“神舟”系列飛船的發射中,王大珩當年帶領大家研製的光學電影經緯儀依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大珩先生是中國光學界一面高揚的旗幟,是新中國光學工程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是推動中國光學前進的人,中國光學界幸有他把舵領航,才有欣欣向榮的今天。”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立偉説。

責任編輯:陳琰

熱詞:

  • 王大珩
  • 兩彈一星
  • 才識過人
  • 1986年
  • 王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