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災害事件輕傷者更需心理干預 過度關愛不利康復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29日 11:3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目前已造成39人死亡、約200人受傷。24日下午,浙江省衛生廳派遣了心理危機干預專家組進行緊急心理援助。自汶川大地震起,心理危機干預已成為災害事件後救援的重要一環。我們特別邀請專家解讀此次心理救援的一些細節和關鍵點

  24小時內創傷體驗最清晰、強烈

  心理救援細節之一:“723”特大鐵路事故發生後,溫州市各級衛生部門立即啟動應急響應機制。溫州的康寧醫院原本是一家精神病專科醫院,但因距事故地點較近,事發後成了救治的主力醫院,傷員們也因此獲得了一個最有利的心理救援條件。24日,醫院開始針對傷員進行心理治療:第一時間向傷者下發了國際上標準的調查問卷,“然後根據調查問卷統計的分數,對傷者進行分類。”醫院除了對傷者的生理創傷進行治療外,將更加注重心理危機干預。

  解析:在事故後的24小時內,受創傷者的創傷體驗最為清晰而強烈,此時的評估結果最為可靠,而及時的干預也有助於他們迅速擺脫創傷。24小時後,由於我們自身的心理防禦機制,一些創傷體驗被壓抑到潛意識層面,在表面上可能難以發現,對評估和干預都增加了難度。

  傷者、家屬、救援人員是干預重點

  心理救援細節之二:7月25日早上,專家組奔赴當地的12家醫院,主要對三大類人群進行緊急干預:一是在各醫院進行治療的受傷者;二是本次事故中遇難者的家屬;三是參與這次事故緊急救援的全部人員。

  解析:災害的“親歷者”是最容易造成心理創傷的,心理援助的重點首先應是在各醫院進行治療的受傷者;其次,本次事故中受傷、遇難者的家屬會因悲痛捲入災害中,也是援助的重點人群;參與這次事故緊急救援的全部人員,因為第一時間目睹了災難發生的情景,在救援過程中的緊張情緒可能掩蓋了心理創傷,而在緊急救援過後,他們有可能同樣出現心理創傷,需要得到心理援助。

  受傷輕不意味心理創傷小

  心理救援細節之三:7月24日,10歲的福建男孩趙竹安靜地躺在溫州康寧醫院的病床上,看著周圍人來人往,不説一句話,表現得比成年人還堅強。趙竹只受了輕傷,對事故發生時的狀況記憶猶新,“當時車子開始晃動,很多行李壓到了我的身上。”他被一堆行李砸暈,醒來後,拼命爬了出來,並找到了同行的姨媽。姨媽因事故嚇得短暫失憶,反而需要趙竹照顧。趙竹和家人到杭州旅遊,父親因最終搶救無效死亡,母親、爺爺等被轉至其他醫院進一步治療,而這一切他還不知道……

  解析:小趙竹很幸運地在這次災害中逃生。然而,這並不能説明他沒有心理創傷。是否需要心理援助,並不是根據傷情和外表看到的堅強程度來決定的。有時候,傷情越輕者,反而越需要干預。首先,傷情較重者救治其生命優先,此時過早的心理援助可能會佔用寶貴的搶救時間,而傷情較輕者可以有時間讓專業人員對其及時進行干預。另一個也是更為重要的原因是,傷情較重者可能在災害發生的第一時間處於意識模糊狀態,對事件的整個經過記憶並不清晰;傷情較輕者往往處於危害發生的邊緣,成了親眼目睹災害現場的“見證人”,這些恐怖的情景會深深地刻在傷者的腦海中,所以相比之下,輕傷者所受的心理創傷可能比重傷者還要重。

  最簡單的手段也許最有效

  心理救援細節之四:據心理危機干預專家組組長、杭州市疾控中心主任趙國秋介紹,到達後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對所有參與這次行動的醫院進行心理危機干預的技術培訓,主要內容有,突發事件緊急集體晤談技術(即CISB)、快速眼動信息再加工技術(即EMDR)等,以使更多的醫生加入到正規心理危機干預的隊伍中來。

  解析:趙主任所介紹的是急性心理援助工作中比較常用的技術,CISB是對受援助者按一定要求分組進行集體晤談,通過公開討論內心感受,互相支持、鼓勵和安慰,從而幫助他們在心理方面接受和消融創傷體驗。EMDR則是在調息放鬆的前提下,通過眼動脫敏技術,對誘發創傷性痛苦的“扳機信息”(如“闖入”倖存者腦海中的或反復在他的腦海中“閃回”的創傷情景和映象)進行淡化處理,使之不再誘發倖存者的痛苦。上述這些技術都是針對心理創傷者行之有效的干預技術,因為操作複雜而專業,必須經過相關培訓方能開展。

  當然,心理援助工作並非越複雜越好,而是要經過科學的評估確定個性化的干預方案。事實上,大部分災害倖存者出現心理應激反應只是暫時性的,一段時間後會自愈,所以採用一般的支持、陪伴和心理疏導,就足以幫助他渡過難關。

  “我能行”未必真的能行

  心理救援細節之五:在溫州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病房內,陳怡冰心理師緊緊握住傷員劉義鑫的手,輕聲細語地安撫。面對心理師,劉義鑫始終面帶微笑,還不斷向心理師強調:“我能行,我沒問題。”但當心理師詢問起事發當晚的場景時,他卻避而不談。後來,在心理師的引導下,劉義鑫終於開口:“剛開始身體一點也沒感覺不適,爬出車廂後就打電話給家人報平安,還走了很長一段路,遇到醫生後,就再也沒力氣走了,進了救護車。”

  解析:一些表面樂觀積極、説話滔滔不絕的傷者,可能隱藏著更深層的心理創傷——災害發生後,這些人內心可能會調動心理防禦機制將創傷體驗潛藏到心靈深處,給外人和自己都製造了一種“沒問題”的假象。然而,這些潛藏的創傷體驗就像一個未作清創就被包紮起來的膿腫,會在當事人心中潛移默化地發生負面影響。這類人員也同樣需要干預,先要用聆聽和關注逐漸培養起他們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讓他們緊張的精神狀態放鬆,逐漸釋放出自己真實的恐懼體驗。

  “過度關愛”可能不利康復

  心理救援細節之六:心理專家在對傷員進行心理篩查時,發現一個23歲的福州女孩不愛説話,不表達自己的感受。其母親對女孩受傷很焦急,經常對醫護人員描述女兒胃痛、頭痛等症狀,而此時,趕來探望她們的熱心人士絡繹不絕。心理專家初步準備將女兒和母親作為重點心理干預對象,密切注意她們的動態。專家指出,“過度關愛”傷員,反而不利於其心理康復。

  解析:大災有大愛!每次災害發生後,都會有大量的志願者投入到救援中。然而心理援助要科學而有序地開展,對受創傷者的關心要適度。家屬或志願者如果過度關愛傷員,如反復詢問其身體有何不適,反復提及當時發生的情景,會強化受創傷者的“身體不健康”的體驗,可能對其心理造成二次創傷。所以,大家給傷員一個放鬆、安寧的休息氛圍,也是一種關愛和幫助。

  延伸閱讀

  關注網民心理變化

  現在網絡很發達,一些乘客通過微博第一時間發佈現場消息,更多的人也是通過微博得知事故進展情況。網民的心理也屬於應該關注的範圍,但這種心理干預的操作和現場並不一樣。大災難對於全國人民而言都是一種創傷,但絕大多數人可以自行恢復。需要注意的是,大眾內心看似並不強烈的痛苦長期積壓,可能造成群體性的心理變化,如本次事件可能造成一些民眾對乘坐高鐵的抵觸情緒,這種干預不是現場心理援助一方的工作,而是需要政府和社會共同來完成的。政府對災難事件的有效救援、及時而透明的信息發佈和合理的善後工作,是防止心理危機蔓延的閘門。

責任編輯:邢斯馨

熱詞:

  • 心理援助
  • 心理危機干預
  • 心理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