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30年飛播,那些綠那些兵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29日 07:5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空軍某航運團執行飛播造林任務。

  譚 超攝

  核心閱讀

  撒下一把種子,收穫一片綠色。我空軍部隊三十年如一日堅持為國播綠,神州大地草長了、樹密了,也日漸樹立起一代代飛播人鑄就的綠色豐碑。在人民空軍連續飛播造林30年之際,我們把關注的目光投向那片天空、那片熱土。

  飛播一般在遠離人煙的荒漠地區或者人跡罕至的荒山野嶺,沒有指揮塔臺,沒有導航設備,沒有信標臺,飛機全靠目視引導。在這樣惡劣條件、複雜環境下展開飛播作業,根本不具備基本的起降條件,對於飛行員來説,是極其困難的

  拖拉機推出的現代"跑道"

  湛藍的西北高天,空軍兩架綠色運輸機從雲端不斷下降高度。

  700米……500米……100米,突然,機翼下噴出長長的"飄帶",飽含希望的樹種、草籽,密密麻麻撒向大地。

  "這地方搞飛播,簡直是拿腦袋作賭注!"先後考察三次寶雞山區的地方航空公司連連搖頭。

  飛播寶雞山區。農用拖拉機推出的土質機場跑道長度僅為部隊機場1/4,寬度不足2/3。跑道兩側還有電線、廣告牌等障礙物,鳥類活動也很頻繁,處置不當就可能導致機毀人亡。

  臨危受命,接此任務的蘭空某航運團飛行員楊金波"豁了出去"。牢牢抓住舵,他穩穩地操縱著飛機,不斷加速,最終在離跑道盡頭十幾米的地方騰空而起,留下的是夾雜著石子的塵煙。"一旦石子打壞發動機,後果不堪設想!"對飛行員來説,這樣的塵煙更像死神猙獰的微笑。

  怕來啥偏來啥。剛進入山谷不久,突然一股強大的氣流逼了過來,飛機如浪尖上的小船劇烈地顛簸。前面是山,後面是山。一旦控制不住飛機,非撞上山不可……楊金波憑著精湛的飛行技術和沉著冷靜的心理素質,緊握操縱桿,一邊觀察地形,一邊與副駕駛密切配合,和洶湧的氣流作殊死搏鬥,直到將種子撒完。返場後汗水浸透了飛行服……

  飛播工作必須趕在春寒退卻之後、雨季來臨之前完成,而越是眼看就要風雨交加,越是飛播的好時機。所以,對任務部隊官兵來説,複雜的氣候條件又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2009年5月底,空軍某航運團執行內蒙古阿拉善左旗飛播任務。可是由於風沙大,可飛天氣少,原定7月20日完成的50萬畝任務,到7月10日只完成了60%。官兵心裏非常著急。

  "那天起飛時就覺得雲層比較低,到了播區上空,從飛機上就看到不遠處的烏雲,地面指揮説:天氣不好,你們自己觀察把握。"大隊長劉松介紹,"我們一想,難得的好雨,還是儘量把種子播下去。"

  一邊看著雲層越來越近,一邊仍是穩穩地駕著飛機撒種。"播完後飛機已經進了雲層,雨非常大,我們掉頭就往回跑。"

  傾盆大雨中還夾著閃電和強風,飛機幾乎是被風推著、雲趕著,劉鬆緊緊握著操縱桿,機身後就是黑壓壓的濃雲。

  "飛機剛落地停穩,雨就過來了,旁邊幾頂帳篷'呼'地一下全部被推翻。"落地後,地方林業部門領導握著劉松的手不斷感慨:"別看天公不作美,有你們在,何愁沙海難變綠!"

  要讓種子均勻地落在土地上長出芽,這需要運用空氣動力學、流體力學等原理,還要對地理、地貌和土壤充分熟悉和了解,如今我國飛播可達每平方米24顆左右的落種率,種子的保存率、出苗率和每平方米苗木密度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每平方米24粒種子的背後

  1982年,時任蘭空某航運團機務大隊長的梁間泉,受領飛播機改裝任務。

  面對一年前該部首播甘肅境內太子山時,種子保存率、出苗率遠遠低於國家規定標準的無情事實,梁間泉深刻認識到,飛播光有勇氣和激情還不行,還需要講科學。

  梁間泉決心啃下這塊"硬骨頭"。為了改裝飛機,他連續4個星期沒有回家。愛人一著急,風風火火地趕幾十里路跑來看個究竟。一進門,眼淚就不聽使喚地往外流:"老梁啊,幾十天你都瘦成什麼樣子了……"

  梁間泉著了魔似地在接近40攝氏度高溫的機艙裏每天鑽上百個來回。為了找出不同種子落種時的比值和定量孔的開度,解決大小輕重不一的種子播撒均勻問題,他摸索製造出風門、風動,反反復復地試驗,直到有一回把一塊一平方米的白布鋪在地上,離地50米的飛機掠過後,他數數落在布上的種子,完全符合規定要求!梁間泉樂了,部隊和地方林業部門的同志更吃驚了。

  梁間泉不是個例。回溯空軍飛播造林之路,仿佛一部"拓荒史",從無到有,一步步艱辛探索。

  飛行員白明俊發現,飛播種子定量器開度大小是地面一次性調節好的,飛行員在空中無法根據播區掌握下種數量,他便下決心研製更科學的空中可調試飛播定量器。白天飛播,晚上總結經驗,日復一日地探索研究,他的可調試飛播定量器終於試驗成功,填補了飛播史的空白。

  為確保飛播質量效率,空軍任務部隊先後走訪了上百個林業部門,足跡遍及每一個播區的山山水水,摸索出了適合各個地區的飛播方法,先後總結出諸多先進經驗。特別是在沙區地帶,空軍飛行員們還和治沙專家一起,找到了沙區降雨規律和不同時間風速、風向變化規律,成功地解決了沙區飛播後種子位移、風蝕等難題。這項至今在實驗室內無法完成的科研成果,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30年來,執行飛播任務飛行員成功化解突發空中險情就達16次之多,曾創造出3架飛機一天作業38架次、 3天更換2台發動機、半天完成100小時發動機定檢、2小時更換一台螺旋槳、18天飛播40.2萬畝等數十項飛播紀錄

  一次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2010年6月23日,該團飛播分隊正在內蒙古阿拉善左旗執行任務,天氣突變,一瞬間烏雲密布。正當飛播機陸續聽令降落後,就是少了許斌機組。然而,此時機場已經不具備降落條件。

  危急當頭,空地協同,約15分鐘後,許斌機組按照命令,找準時機,果斷行動,終於在雷陣雨條件下把飛機平安降落了下來。當地林業局的領導稱讚機組人員"天之驕子,過得硬的精兵"。

  如果説這一次有驚無險,那麼黃學倫的一次經歷卻沒有這麼簡單。1993年6月15日,蘭空某航運團參謀長黃學倫帶領部隊在陜北神木縣的大柳飛播區飛播。在播區,剛開始飛播不久,耳邊就突然傳來幾聲"嘭、嘭"爆響,飛機忽然向下一沉,高度陡地向下掉了20多米。黃學倫心裏一驚,一股冷汗冒上額頭。他迅速地查看了儀錶,發現發動機轉速表出現異常,飛機已經開始出現操縱不穩,上下左右顛簸。

  發動機出現故障!處置不當,就會空中停車,後果不堪設想!必須立即返航!

  因故障原因,發動機馬力不足,動力忽大忽小,飛機也就隨之忽上忽下,已變得很難駕馭。黃學倫和張鐵鈞心急如焚,兩人全力保持著飛機的正常狀態,一面拼力爬升高度,一面全力向機場飛來。

  機場上,大家都伸長了脖子,向飛機歸航的方向張望,都在焦急地盼望戰友能平安歸來。

  "馬上進場,請回答!"指揮臺的揚聲器中終於傳來了黃學倫的聲音。飛機在人們的期盼中一點點臨近,大家緊張的心情隨之加劇。

  黃學倫已對準跑道向下降落,突然,發動機又"嘭、嘭"響了幾下,飛機又忽地向下掉了下來,見此情景,人們都不由自主地"忽"地站了起來,心也一下提到了嗓子眼,緊張得喘不出氣來。

  憑著過硬的技術和心理素質,飛機在黃學倫和張鐵鈞的操縱下,最終平安地落了下來。

  飛播背景(鏈結)

  1956年初,中共廣東省委書記陶鑄乘飛機去湛江視察,沿途俯瞰機翼下大片大片的荒山禿嶺,遂問身邊的工作人員:"我們能不能像空投一樣,利用飛機撒種?"回到廣州,他便向廣東省林業廳廳長陳冷同志提出了這一想法,立即得到省林業部門的響應。

  廣空運輸航空兵某部官兵領受了飛機撒種這一光榮任務。他們與地方林業部門密切配合,很快設計出撒種用的漏斗,安裝在飛機的照相孔上,並在試飛中多次進行了改進,使之達到播種要求。1956年3月4日上午10時,由空軍中尉軍官劉同貴駕駛的空軍運輸機,第一次裝載著1500公斤馬尾松和台灣相思樹種升上了藍天。

  10時20分左右,飛機到達預定空域。隨著一聲令下,密密麻麻的種子似天女散花般、飄飄灑灑地撒落在荒山禿嶺上。"啊,成功啦!"地面上一片歡呼。

  飛播造林,從此在共和國拉開了序幕。但此後數十年,時斷時續。自1982年開始,每年都堅持飛播造林,至今已30年。

  空政提供

責任編輯:魏錚

熱詞:

  • 飛播造林
  • 發動機轉速表
  • 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