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90後非洲做義工 幫當地女艾滋病攜帶者籌款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28日 10: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非洲赤道幾內亞,在草原上跳舞的男孩。(資料配圖) 記者倪黎祥 攝

Ryan與孩子們打成一片。 圖/記者盧迎新

  Ryan去之前打了兩種預防針 Ivy和媽媽郵寄的一箱噴蚊水同赴非洲大陸

  1988年出生的“準90後”廣州男孩Ryan曾于2008年赴坦桑尼亞做義工兩周;1991年出生的中山大學大二學生Ivy則即將以實習生身份于後天奔赴肯尼亞,主要工作職責包括幫助當地女性艾滋病攜帶者,為其籌款等。

  近日,在一個吸引了20多名網友參加,以“做國際NGO義工,遊非洲大草原”為主題的論壇中,記者採訪到了Ryan和Ivy。在大都市中成長的“準90後”和“90後”們,為何熱衷去非洲做義工(志願者)?面對隨時暴發的傳染疾病隱患和隨時存在的人身危險,他們又如何認識和應對?

  這一輩子總要做一兩件瘋狂的事

  非洲諸國瘧疾、霍亂等常見傳染病對生命和健康的威脅,以及相對混亂的社會治安……面對這些眾人皆知的危險因素,兩位年輕人為何仍選擇前行?“這一輩子總要做一兩件瘋狂的事情吧!”面對這個問題,Ryan和Ivy的回答驚人的一致。

  但很快,直爽的Ryan 隨即補充道:“我當時還有別的考慮,由於打算從美國東部的一所大學轉校到西部的一所私立名校,申請學校時,社會實踐經歷佔到20%的比重。”

  而對於昨日在花費近3000元後剛剛拿到簽證,即將開始期待已久的肯尼亞之行的Ivy來説,去非洲做志願者顯得更為水到渠成。“我在一家國際NGO組織‘Aiesec’做兼職,公司正好有這個項目計劃,我的父母又願意在經濟上支持,所以就決定去了。”她説。

  此外,被“遼闊原野、野生動物、土著風情深深吸引”以及希望與國際團隊合作體會多元文化,觀看一望無際的非洲草原上的“大交配”也是他們給出的理由。

  教學、籌款都是義工的工作

  2008年5月到6月期間,Ryan在位於坦桑尼亞首都以北75公里的小鎮Bagamoyo的Mwasam小學教授小學3年級數學,住在條件簡陋的兩人間,每天“與成群的蒼蠅一起吃飯”。Ryan回憶道,“非洲的小孩子都很好學。因為窮,缺乏老師,他們更珍惜每一個來到這裡的志願者。”

  而Ivy此次是參加國際NGO組織“Aiesec”的一個名為“積極生活”的國際交換生項目,7月29日出發,實習時間為期6周。其在肯尼亞期間的工作職責包括:在互聯網上發起活動,推銷非洲婦女製作的手工藝術品(如鑰匙鏈、首飾等);在當地學校中幫助普及推廣艾滋病預防知識;到女性艾滋病攜帶者的家中走訪,傾聽她們的故事,為她們和孩子籌款;協助在Ngong鎮建立一個幼兒園等等。

  去非洲做志願者也是一種冒險

  “剛到坦桑尼亞就被搶劫。一個十分面善的當地男子主動要當我的導遊,這位看上去對中國人很友好的男子帶我在首都玩了一上午,接著他帶我來到一條偏僻街區,告訴我他有槍,並且這條街上都是他的同伴,命令我把手機、錢和相機統統交出來。”Ryan向記者講述了自己在坦桑尼亞親歷的一次搶劫,“我當時只好就範。”

  而身為女性的Ivy則聽公司裏的同事説,曾經有一位美國的志願者在肯尼亞做義工期間被強姦。“關鍵是自己要有思想準備,比如晚上少出門,我已經做好了思想準備。”

  此外,Ryan坦言自己奔赴非洲前打了兩種預防針,亦曾聽聞有志願者因為染上當地疾病而致死。而學醫的Ivy,在老師的幫助下拿到了三盒在國內不易買到的青蒿琥酯片(用於腦型瘧疾和各種危重瘧疾的搶救)等藥物,亦提前注射(或服用)了霍亂疫苗和黃熱病疫苗。“媽媽知道無法阻止我,於是給我寄了一箱噴蚊水。”她感激地説,“我深知父母在不遠遊,但難得的是開明的父母支持我去通過遊歷豐富自己。”

  鏈結

  Ivy申請赴非洲做義工的網站:

  www.aiesec.cn/

  Ryan申請赴非洲做義工的網站:

  www.crossculturalsolutions.org/

  Ivy説:

  Ivy表示自己在肯尼亞期間可幫助國內人士代購當地明信片和工藝品,有需要的人士支付的款項,計劃一半用於資助當地孩子,一半給自己作為代購費用,以填補此次赴非洲的費用。“做志願者無薪酬,父母也只是資助了部分旅費,組織者只提供食宿,所以如果無其他收入,回來之後又要做好多次家教和導遊,才能將餘下費用填滿。”Ivy表示。(盧迎新)

  華工“牛人”直博讀劍橋

  白天學習和工作 晚上補習其他學科 交換期間參加比賽獲國際大獎

  盧萌何許人也?他23歲,是華南理工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07級本科生,2009年作為交換生到英國愛丁堡大學學習。今年,他成功申請到劍橋大學的直博的OFFER。7月26日,剛剛接到劍橋錄取通知書的盧萌掩飾不住興奮,淩晨在QQ裏跟朋友留言——我的錄取書下來了,錄取他的是劍橋大學化工與生物技術研究所細胞生物學研究組。

  盧萌究竟有何秘訣?他接受筆者的採訪,道出一路求學的軌跡:原來每一個成績背後都有充分的準備和不懈的努力。

  交換期間曾獲國際大獎

  2010年6月,才到英國一年的盧萌代表愛丁堡大學參加了國際基因工程機器比賽(IGEM)。盧萌不是生物專業的學生,接下這個任務後就面臨大量英語專業詞彙。“那段時間,過得很艱苦。”盧萌説,白天他在實驗室學習、工作,晚上還需進行基礎知識的學習。

  到實驗後期,他已經能獨立承擔一大塊實驗內容,並作出成果。這些成果為愛丁堡大學的獲勝打下堅實的基礎,最終在比賽中,盧萌所在的隊伍獲得金牌和“最佳生物建模獎”。“IGEM 只是一個起點,讓我學會如何進行生物實驗、學習、閱讀論文等等。”

  交換期間準備“轉型”

  盧萌一直很喜歡研究生物學,但大學本科他學的卻是材料機械。在爭取到英國愛丁堡大學學習的名額後,盧萌“頗有心計”地選擇了化工專業,因為這個專業方便轉生物專業。“除了我自己專業的知識需要學習外,我還在堅持學習生物學,因此每天任務都很繁重。”盧萌説,自己本科階段成績不錯,但各科並不均衡。英語是科學工程界的必需語言。為了過語言關,盧萌曾經下過一番苦工夫。“早上6:30,我都要到教學樓天臺上讀英語。然後每天都進行閱讀、寫作等訓練。”

  記者:如果有師弟師妹想要申請國際合作項目,你有什麼經驗可以傳授?

  盧萌:要想好為什麼要出去,並且充分了解當地情況。尤其是多向比自己大一屆的交換生了解那邊的情況。此外,在國外一個人需要完全意義上的生活自理,這都需要很強的能力。(黃茜)

責任編輯:王慶娟

熱詞:

  • 盧萌
  • Ivy
  • Ryan
  • 非洲
  • 做義工
  • 女性艾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