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城市發展別丟了“魂”(民生觀)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25日 06:1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在建設“國際大都市”的道路上,我們的願望比誰都強,步子邁得比誰都大。

  這些年,越來越多的城市提出要建設“國際大都市”,人們看到城市的面貌確實變了——高樓大廈多了,馬路寬了,英文滿眼都是,夜晚變得流光溢彩。國際大都市的夢想,似乎就在我們腳下。

  但是,在面貌日新月異的城市裏,每天早出晚歸的老百姓卻發現,生活似乎變得不方便了。上下班堵車,公交地鐵擁擠,下場雨就水漫全城、交通癱瘓……就連平時想打個出租車,還要面對出租車司機挑三揀四的目光,距離近了都不好意思伸手攔車。

  總之,不太幸福。

  顯然,真正的國際大都市不應該這樣。我們腳下的這些“國際大都市”,有的只是一張皮,卻沒有靈魂。

  大都市的靈魂在哪?雨果説,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這種説法不無道理。現代化城市的靈魂,就隱藏在下水道、城市道路、公共交通這些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之中。

  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不少城市為了追求GDP,追求政績,追求賣地生錢的土地財政,借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時機,大搞城市建設。在城市規模不斷擴張的同時,相應的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卻明顯沒有跟上。

  最典型的例子,許多城市市郊房地産項目開盤時,打出的宣傳口號往往是“周邊有規劃中的地鐵線,計劃建設的醫院,已和某名校簽約”等空中樓閣。其背後的邏輯是:先賣地、再買房,等人齊聚集以後,再用賣地賣房的錢搞公共配套。

  實際上,這種情況在許多發達國家甚至發展中國家都很少見。因為這樣的城市開發建設模式,會在一定時期裏給居民帶來極大的不便。更糟糕的是,一旦習慣了這種發展模式,城市化進程就容易變成一場城市邊緣拼命擴張,城市開發拼命提速,公共服務配套始終落後,居民生活始終不便利的狀態。

  在這一過程中,城市的各種公共資源、公共服務的價格會加速上漲,人口增加速度也會超過城市當前的承載能力。最終結果就是各種城市病癒演愈烈,難以緩解。付出的代價則是物質極大浪費和居民生活不幸福。

  科學的城市化進程,追求的絕不只是速度和規模,更需要追求效益和質量。城市擴張、公共設施配套與人口流動應該是相互適應、相互協調的。合理的邏輯應該是,在政府把公共交通、醫院、學校、綠地等基本配套完整的情況下,再建設住宅,吸引人口自然聚集。

  我們建設大都市的目的是什麼,不是只追求表面繁華,而是要讓百姓安居樂業。要讓我們的城市化進程回到科學的軌道,要讓城市擁有大都市的靈魂,顯然需要調整城市的發展思路。

  最根本的,是要在城市規劃、城市建設中始終關注民生,關注生活在這座城市裏的居民生活的便利和幸福,更多聽取普通居民的意見和要求,並將其融入城市規劃的細節。

  只有這樣,才能給鋼筋水泥的城市,注入溫暖人心的靈魂。

責任編輯:張洋

熱詞:

  • 國際大都市
  • 民生觀
  • 城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