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蛟龍號”探海7000米 吹響中國向深海進軍號角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24日 15:4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羊城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北京時間2011年7月21日淩晨(當地時間20日),中國載人深潛進行5000米海試,“蛟龍號”成功下潛。今晨5時許,蛟龍號潛水器已達4027米左右,突破去年創下的3759米紀錄。王文勝 攝 圖片來源:CFP視覺中國

  3759米、4027米、5000米、7000米……

  這是一組開創中國載人潛海歷史的數字。短短一年裏,中國“蛟龍號”潛水器,在全世界的矚目下,從零開始,下潛紀錄一破再破,使得我國逐漸邁進深潛技術強國行列。

  去年7月13日,在我國南海3759米深處,中國“蛟龍”前無古人地“種”下一面五星紅旗。自此,中國成為繼美、法、俄、日之後,第五個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載人深潛技術的國家。

  稍早前,“蛟龍”在太平洋再刷新深潛紀錄。目前,它正趕赴太平洋深海,展開中國載人深潛的“創紀錄之旅”———海試5000米(見左圖,新華社發)。此次“蛟龍”將執行大約4次下潛,時間將持續至下月中旬。

  在“蛟龍”挑戰5000米級海試背後,將是對70%全球海洋洋底的暢行無阻,如果未來深度目標達到7000米,這個覆蓋率將高達99.8%!

  中國“蛟龍”海試屢屢成功,引來全世界的矚目。尤其是,這一切,發生在中國啟動深海勘探開發、東海及南海領土糾紛的背景下。

  儘管中國一再表明,“蛟龍”號是為了深海資源研發和國家高技術發展計劃需要,但其軍事潛能仍受到亞洲和西方國家的密切關注。有海外媒體直指,“蛟龍”號潛水器可深海截獲敵國機密通信,大大提高解放軍潛艇的大洋行動能力。

  7月21日淩晨,“蛟龍”號潛水器在東北太平洋海試區域開始了挑戰5000米深度的第一次下潛試驗,並成功下潛至4027米深海,突破了2010年創下的3759米紀錄。

  5000米深度的載人深潛試驗,是對3759米成功的延續,也是對未來衝擊7000米深度最終目標的必經積累。原定於7月22日進行的第二次下潛試驗雖因天氣原因被迫取消,但3天后海況如果好轉,試驗仍將繼續。

  擔任海試保障警戒任務的“海洋六號”首席科學家楊勝雄稱,完成本次5000米海試任務後,“海洋六號”還將繼續開展“蛟龍”號7000米海試選區調查,為“蛟龍”號衝擊7000米深度做好準備。

  優勢

  三大領先技術全是自主研發

  在“蛟龍”號誕生之前,世界上只有美國、日本、法國、俄羅斯四個國家擁有載人深潛器。這些國家的深潛器最大工作深度為6500米,而“蛟龍”號的最大工作設計深度為7000米,具備深海探礦、海底高精度地形測量、可疑物探測與捕獲、深海生物考察等功能,理論上它的工作範圍可覆蓋全球99.8%的海洋區域。

  與其他國家的載人深潛器相比,“蛟龍”號有何領先優勢?

  對此,“蛟龍”號的總設計師徐芑南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蛟龍”號在技術上有三個領先優勢:一是先進的近底自動航行功能和懸停定位功能,便於目標搜索和定位,在海底自由前後航行;二是高速水聲通信功能,可將水下的語音、圖像、文字等信息實時傳輸到母船上;三是它裝備的充油銀鋅蓄電池容量很強大,可保證水下作業時間。

  讓徐芑南驕傲的是,“蛟龍”號是一條地道的“中國龍”。據了解,“蛟龍”號是中國第一台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製的深海載人潛水器。從方案設計、初步設計到詳細設計,全部由中國工程技術人員自主完成。總裝聯調和海上試驗也由中國獨立完成。“蛟龍”號的耐壓結構、生命保障、遠程水聲通訊、系統控制等關鍵技術,都是中國技術突破的,只有少許非核心零部件靠進口。

  重任

  通過深潛開發豐富海底資源

  新技術帶來新希望。官方表示,“蛟龍”號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在最佳位置勘探並開採這些豐富的礦産資源。

  “蛟龍”號海試現場總指揮劉峰向媒體透露,今年除了海試,“蛟龍”號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任務———“海實”。“根據我們的準備來看,深潛5000米一方面是試驗潛水器的各項性能,但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任務是海洋實驗,也就是實際應用”。

  事實上,根據國際海底管理局分配,從2001年,中國就擁有太平洋中部礦區的專屬勘探權和優先開採權,面積有75000平方公里,相當於中國渤海那麼大。

  “那裏藏有豐富的礦産和稀有金屬,這次‘蛟龍’號潛水器還有一個任務就是幫助科學家開發這個礦區,並直接到深海進行科學研究。這次,來自浙江杭州的海洋二所也有科學家一起出海。”在劉峰看來,5000米海試不是為了挑戰深海,而是為了開發深海。

  “按照目前的設計,‘蛟龍’號可以達到7000米深海,算是全球載人潛水器最深的了,它足以顯示我國在載人深潛技術上的國際領先,但我們也深知,這一切都是為了更好地開發深海資源,服務科學研究”。

  中國大洋礦産資源研究開發協會秘書長金建才表示,“蛟龍”號的任務包括在國際海底管理局指定的75000平方公里區域內,採集海底圖片和錄像片段,並探測海下的地勢和地質情況。在國際海底管理局的許可下,一旦技術成熟,中國將能夠在該區域勘探礦産和其他資源作商業用途。

  探秘

  潛航員心理要過硬不能有體味

  此次,搭載“蛟龍”號探海的潛航員是葉聰、唐嘉陵和付文韜。

  三人當中,主駕駛葉聰偏胖,但唐嘉陵和付文韜體重總共不到138公斤,正好滿足了“蛟龍”號240公斤的最大荷載。

  在深海的工作環境中,3名潛航員在一個直徑只有2.1米、封閉的載人艙裏,一坐就是八九個小時,需要超人的耐力和心理承受力。

  成為潛航員有何特殊要求?葉聰曾透露,除了專業基礎好、身體素質好,潛航員的身體還不能有異味。

  葉聰説:“首先必須有船舶、電器專業等背景和基礎,不能有心臟病、傳染病,身體還不能有異味。深潛器裏面空間很小,如果身體有異味,會影響同伴的工作。心理方面不能有幽閉恐懼症,做精細的作業需要鎮定,操作動作要很精準”。

  回憶潛航員選拔的經歷,葉聰印象最深刻的是被測試對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他被關在黑屋子裏檢測身體變化,其間有人為製造的一些突發事件,比如突然的燈光和聲響,“如果受到外界刺激心跳加速,情緒波動大,就無法勝任潛航員工作。”

  “人類如果不借助任何器械的幫助,只能潛到水下30米深的地方。但在遠遠超出人體承受極限的數千米的水下,生命仍然找到了獨特的適應之道。那裏並不是一個完全死寂的世界。”潛航員管理辦公室主任吉國在一次訪談中提到。“深潛是對潛航員身心的雙重考驗。在3000米級海試時,潛航員最長要在水裏待9個小時左右,其中要工作5個小時。在5000米級的試驗中,上述時間都相應增加,心理考驗可想而知。”任吉國説。

  羊城晚報記者 孫朝方 呂楠芳 實習生 宋麗莎

責任編輯:李漢森

熱詞:

  • 蛟龍號
  • 載人潛水器
  • 70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