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山區農民的脫貧密碼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24日 03: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河北淶源,一個革命老區山區縣,一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過去5年間,有8000多人走出了大山,3.56萬人邁過了貧困線,農村4萬多剩餘勞動力實現了轉移,農民生活水平穩步提升。

  搬遷脫貧,走出窮山門路寬

  對於伊家鋪村農民李新民,這幾年的變化太大了。娶了媳婦,辦起了木材加工廠,年收入10萬元左右。“伊家鋪村是窮鄉僻壤,種啥都産量不高,渾身是勁也使不出來,村裏人大多靠吃救濟。”李新民説,2005年在扶貧政策的支持下,伊家鋪村村民從大山搬到了縣城,“環境變了,我們致富門路寬了。”

  淶源地處太行深山區,285個行政村,28萬人口中貧困人口占了7.8萬人,部分群眾處在水、電 、路、醫、學五難的惡劣生存環境中,大山中脫貧希望在哪?

  過去扶貧,一個個週轉畜、互助金等項目投入深山,然而羊養起來了,脆弱的山場卻破壞了,富一戶傷百家,大部分農民還是在貧困線上徘徊。經驗和教訓告訴淶源人:扶貧必須轉變方式,實施移民搬遷工程。

  自2002年以來,該縣從生存條件最惡劣的村莊開始,自然村向主村搬遷、插花搬遷、建移民新村三種方式,梯次實施移民搬遷工程,目前共搬遷9000人,建起移民小區5個。

  廉巴嶺、伊家鋪、驛馬嶺這些淶源最偏遠的山村現在都實現了整村搬遷,全村脫貧。西莊鋪率先在全縣建起了農家遊,最多一年一家收入10萬元左右。白石口移民小區,共有65戶199人,村民依託世界地質公園白石山,建起了農家院;東團堡鄉北李莊葫蘆河附莊全村搬遷後,建起了舍飼養殖小區。

  就業扶貧,農民變産業工人

  東團堡鄉農民謝愛軍,如今已經是奧宇鋼鐵公司的煉鋼工人,他説:“從外出打工,到家門口就業,月收入多了2000多元,生活更有保障了。”

  奧宇鋼鐵公司,是淶源冶金工業園區的一個企業,據悉,該企業共吸納了周邊十幾個村,2000多名農村勞動力。僅豐樂村農民每年就能領取工資1000多萬元,許多小菜販、打工仔都變成了産業工人。

  “充分就業是社會最大的福利。”縣委書記趙志棟説,淶源靠工業的支撐和積累,扶持三産,反哺一産,實現城鄉統籌發展,跳出“就農業抓農業”的思維,探索讓農民脫貧致富的新路。

  淶源有著豐富的礦業、旅遊、風能、光能等資源,隨著河北鋼鐵、江蘇雨潤等一大批企業落戶,冶金工業園區、農業産業園區等園區相繼形成,産業隆起帶效應凸顯,吸納勞動力3萬多人,佔全縣勞動力總數的1/4。

  據了解,截至目前全縣農村勞動力實現轉移5萬多人,剩餘勞動力轉移率近40%。縣長高文才説,把扶貧和生態建設、産業化統籌考慮,今後淶源移民搬遷的方向是鄉鎮政府、縣城周邊和産業隆起帶,讓搬遷出來的群眾徹底脫貧,逐步致富。

  完善保障,農民輕鬆奔小康

  家住淶源縣金家井鄉十八盤村的范保明算了一筆賬,“過去全家一年收入一萬多元,算收入不錯的家庭,但是供養一個高中生,每年最少得4000多元,要是再得一場小病就得花去幾千元,日子沒個不緊張”。

  如何破解因災、因病、因老致貧返貧問題。淶源探索健全社會保障體系,讓百姓手裏的積蓄多了,壓力小了,生活質量穩步提升。

  淶源不斷出臺惠農政策:免除農業稅,新農合,免費義務教育,農生獎扶政策,農村低保,89名村支書享受公務員待遇,75歲以上農村老年人發放生活補貼,新農保等等, 5年來,淶源給農村百姓上了“8套保險”,累計投入2億多元,相當於每人每年政策性增收210多元。

  淶源鎮的盧秀蓮前不久剛剛治療胰腺炎出院,花了1.5萬元,報銷了1萬多元,她説:“從去年開始我已經領上了養老金,今年住院還報銷了這麼多,現在的這些保障,真比養個兒子還強。”

責任編輯:張洋

熱詞:

  • 奧宇
  • 免除農業稅
  • 惠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