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兩彈一星”元勳王大珩病逝(圖)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22日 01:5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1992年2月11日,王大珩在北京。 新華社發

  王大珩(左)與他的學生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副研究員蔣築英在研究工作。新華社發

  據新華社電 記者21日從中科院獲悉,“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著名光學家,我國近代光學工程的重要學術奠基人、開拓者和組織領導者王大珩,因病于7月21日13時0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生平】

  1915年2月26日出生,祖籍江蘇吳縣。

  1936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物理系。

  1938年,考取“庚款”留學生,在英國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應用光學專業學習,獲理學碩士學位。

  1941-1942年,在英國雪菲爾德大學玻璃製造技術係,攻讀博士學位。

  1942-1948年,在英國昌司玻璃公司從事光學玻璃研究工作。

  1948年,回國。

  1949-1951年,任大連大學教授,應用物理系主任。

  1951年,到中國科學院工作。

  1952-1983年,在長春從事光學儀器與工程研究。

  1983年,調至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工作。

  【成就】

  ●光學與光學工程:主持150工程,領導研製我國第一台靶場裝備大型精密光學跟蹤電影經緯儀;主持718工程,領導研製我國第一台激光紅外電視電影經緯儀和船體變形測量系統,為發展我國的尖端武器作出了傑出貢獻。

  ●聯合其他科學家提出關於跟蹤研究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最後成為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簡稱“863”計劃),使發展高科技成為實現我國科技現代化的一項重要戰略部署。

  追憶

  學生王家騏院士給王老送上8個字

  敬業 頑強 善良 幽默

  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簡稱“長春光機所”),是王大珩院士生前一手創建的研究所。從1952年到1982年,30年間,他將全部精力奉獻給了這裡。

  目前擔任長春光機所研究員的王家騏院士,正是王大珩當年一手培養起來的年輕人,現在王家騏院士也已72歲。

  “王院士,敬愛的王老今中午離開我們了,他走得非常安詳。”昨天下午,王家騏接到了301醫院顧瑛主任醫師的短信。看到短信時,作為弟子的他感到非常悲痛,“中國又失去了一位傑出的、優秀的科學家,大珩的去世是國家的損失。”

  王家騏説,王大珩是新中國光學事業的締造者之一,1963年他到長春讀研究生,正是受王老影響,改學光學儀器,有機會成了他的弟子。

  後來,王大珩從長春到北京工作,還經常到長春指導。“他的心一直在這裡”,王家騏説,王老偏愛這個自己一手建起來的研究所。

  王家騏回憶,在國際光學界最高會議首次在長春召開時,王老已90多歲高齡了,可他竟用英文講了40分鐘,來介紹中國光學的發展,在場所有的外國人都為王老豎起了大拇指。“給我的印象太深刻了。”王家騏説,王老思維敏銳、頭腦清楚,他擁有的知識是與國際光學技術同步的。

  王家騏給王老送上8個字:敬業、頑強、善良、幽默。

  逝者

  他為“863計劃”點了根火柴

  1986年3月,4名科學家寫信給鄧小平,提出要跟蹤世界先進水平,發展我國高科技。而這也促成影響中國科技界的“863計劃”。王大珩便是4人之一。

  昨日,這位96歲老人,在北京長辭。此時,曾給鄧小平寫信的4名科學家,已全都離開人世。

  執著選擇學習物理

  1932年,17歲的王大珩考取清華大學物理系。父親曾跟他説,學物理會窮一輩子,但他依然堅持了自己的選擇。

  王大珩的父親王應偉,是我國早期的地球物理和氣象學家,也是對王大珩一生影響最大的人之一。

  王應偉其實並非真的反對兒子學習物理。王大珩回憶説,小時候,父親看到他還有點靈氣,就有意識地培養其科學知識。“比如,我常記得一件事,説來很簡單。一根筷子斜放在水裏面,筷子在水中彎了一段,父親就告訴我,這叫折射效應。”王大珩説。

  做實習員放棄博士學位

  二戰期間,光學玻璃凸顯在軍事上的重要地位,當時西方國家將此看作是保密技術。1941年,王大珩轉學到英國雪菲爾德大學玻璃製造技術係。就在他著手準備博士論文時,他竟然選擇到一個企業去當實習員。王大珩把這件事情形容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當時工廠實踐的知識很少”,王大珩在接受採訪時曾説,因為具有保密性,“我去的時候也是約法三章,我不準進他們的車間,只準在他們的實驗室裏。”但在當時,車間生産的問題也要通過實驗室解決,“這對我來説,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正是在英國的學習,為王大珩回國開創新中國的光學事業打下了基礎。現在,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的前身就是王大珩50多年前創建的中科院儀器館。

  致信鄧小平開啟“863”

  當冷戰和科技結合在一起時,那時的世界,讓所有人都有了緊迫感。1986年,中國政治家和科學家攜手,作出了歷史性的抉擇。

  1986年3月,王大珩與王淦昌、陳芳允、楊嘉墀4位科學家給鄧小平寫信,提出要跟蹤世界先進水平,發展我國高科技。這封信得到了中央重視,批准實施了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因為信件的提交日期,該計劃又得名“863計劃”。

  此前,美國總統裏根發表了“星球大戰”的演説。對此,中國該怎麼辦?“我們從事科學的人,特別是從事過‘兩彈一星’研製的人,就一起開了個會,在這個會上就有人提出,我們也得幹點東西出來。”王大珩曾回憶説。

  “我們幾個人頂多是起了些催化劑的作用,或者説是為‘863計劃’點了一根火柴。”談及自己對“863計劃”起到的作用,王大珩曾這樣形容。

  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1999年9月,國家為在“兩彈一星”的研製中作出了突出貢獻的23位科學家頒發“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王大珩是其一。

  中科院院士陳佳洱曾評價説,王大珩是一個大科學家、一代宗師,特別是在光學方面,為中國的光學發展,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使得我們的光學能夠發展壯大,一直能夠達到先進的水平,這是不可磨滅的貢獻。

  但在王老的一生中,也有些許遺憾。在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那天,王大珩邀請了幾位同事一起慶祝。席間,他説了一句當時大家誰也沒聽懂的話:“要是再晚半年就好了……”

  原子彈成功爆炸前半年,他的父親去世。

責任編輯:劉禛

熱詞:

  • 王大珩
  • 兩彈一星
  • 折射效應
  • 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