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蓬萊19-3油田泄漏事故一月 漁民損失索賠艱難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18日 16: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颱風中,一塊被衝上岸的塑料布上附著有明顯的原油殘留物。甘南攝

對扇貝養殖籠留下的原油殘留物,漁民只能用硬物刮除。 甘南攝

  蓬萊19-3油田泄漏事故一月 專家現場回訪後稱

  漏油與赤潮 永無結果的調查

  中海油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發生已經過去了一個多月,當地又現赤潮。“只能説原油泄漏與赤潮帶很有可能存在關係。至少時間上存在前後的關聯度,但估計永遠不會有調查結果。”環保專家現場考察後説。

  目擊

  地點:19-3油田區域

  風大 沒發現明顯的漂油

  昨天早晨6時10分,山東省蓬萊市南長山島黑石嘴碼頭。

  記者從這裡乘坐一艘快艇,前往41海裏之外的蓬萊19-3油田。

  快艇從黑石嘴碼頭一路向西北方向行駛,途徑北長山島、廟島等島嶼後,除偶爾途徑的運輸貨船外,沿途再無可視參照物。海上風浪不大,可視距離超過1海裏。記者一路觀察沿路海域,海水顏色碧綠,僅從觀感上看不出有何污染情況。

  “這幾天風大,可能會把油污吹走。”船老大邊開邊告訴記者,此行出海有一定的“風險”。

  快艇以20海裏左右時速行駛約2小時後,海上原油平臺映入眼簾,再行駛數分鐘後,進入蓬萊19-3油田區域。海上坐標顯示,經過數個平臺後,快艇到達6月初發生海底漏油事故的B、C平臺區域附近,大大小小數座平臺由遠及近。B平臺附近海面約6艘船每隔一定距離均勻排列,其中部分為紅色船舶。

  “這些是消油船。”同行的一位海洋石油公司人士介紹,在B平臺附近,由兩個巨大的黃色浮標和兩艘紅色的船舶圍起的海面下方,是已經裝上圍油罩的B平臺海底漏油點。

  記者發現,現場海水呈現出墨綠——深藍色,但沒有發現明顯的漂油。

  記者又用望遠鏡仔細搜索,當初所報道的千米以上的油帶不見蹤影。快艇繞行平臺周邊繼續搜索,結果仍然是“碧波”一片,沒有油污的痕跡。

  但記者在B、C平臺區域發現,兩個平臺依然冒著熊熊火光,這是海上石油正在生産的標誌之一。同行的海洋石油公司人士介紹,因國家海洋局叫停了兩座平臺的生産,火有可能是平臺上發電機燃燒天然氣産生的。

  “平臺除了有原油外,還産出一部分天然氣,但這些天然氣的量比較少,放空燒掉了,有時也會用在平臺上的燃氣發電機上為平臺提供一部分電能。”該業內人士説。

  據新華社報道,在發生溢油的蓬萊19-3油田B平臺約3海裏、C平臺約2海裏附近,此前幾日曾發現巨大赤潮帶,但本報記者未能在現場觀察到這一現象。

  “根據這兩天的風向,可能刮向東北方向去了,所以不一定能在平臺周圍看到。”船老大提醒記者。

  快艇在平臺周邊搜索一段時間後,因海風漸大,船老大擔心發生危險,建議記者儘快離開現場。8時30分左右,快艇返航。

  發現

  地點:事故現場41海裏

  漁民院裏到處是黑色塊狀油污

  長島王溝村,距離漏油事故現場41海裏。

  最先發現油污的是本村漁民老趙。

  “25號那天刮颱風,刮上來很多油塊。”老趙的“25號”説的是農曆,對應的是公曆6月26日;颱風,則是指今年5號颱風“米雷”。據漁民們介紹,當天3米多高的浪襲擊了這一帶,卷走了不少海參,也帶來了很多污染物。

  “颱風過後,我到灘上,腳一踩,全是黑色的油塊,不知道哪來的。”老趙説,過了幾天看了電視才知道,海上有泄漏。

  老趙發現,養殖場原本漂在水面的白色泡沫塑料的小浮標,“變得油光光的,發黑髮亮。”海上的養殖場距離漁村約四五海裏遠。

  “裹得都是黑乎乎的油,特別難刮,最厚的有這麼厚——”正坐在馬扎上敲打扇貝籠子的漁民老杜見記者來,從自家院子裏拎起一串半個多月前收上來的浮子,用手比出一個約2厘米厚的寬度。

  “能確定是原油嗎?”記者問。

  “肯定是原油,一塊一塊的,跟別的油污不一樣。”老杜回答。

  “最大的油塊有多大?”記者問。

  “拳頭這麼大。”老杜用兩手圍了個圈。在老杜的家門前,染了黑色油污的浮子約有四五十枚。這些扇貝養殖籠的浮漂處於水面。

  “用什麼辦法能去掉這些浮子上的油污?”記者問。

  “就用菜刀刮、鏟。”老杜説。在老杜家院子的地上,黑色瀝青狀的物質粘連著許多指甲蓋大小的海虹,記者用手一摸,黏糊糊的。在翻動粘了油污的浮子時,記者腳下也粘了不少黑色油塊,搓了半天才能搓掉。

  “這就是原油,千真萬確。”隨行的海洋石油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不僅在浮子上,海灘邊漁船繩索的結扣上也留下了原油的痕跡,一位漁民把海灘上的一塊塑料布拿給記者看,上面同樣粘滿了黑色塊狀油污。

  不過,油污的影響似乎在慢慢散去,與半個多月前收上來的浮子不同,新近幾天的浮子上只有海藻類附著物。一位漁民一邊用菜刀刮去浮子上的污物一邊對記者説。

  “總共有四五萬斤,比以往少收了點兒。”漁民老杜慶倖的是,颱風和油污到來前後,他三四千籠的扇貝,大部分都收上來了,少收部分約佔往年收成的5%左右。不過,到底是颱風的影響,還是原油污染的影響,老杜無法説清。

  王溝村漁民主要以養殖扇貝和海參為主。“月底就該放小苗了。”老杜説。他有些擔心,將來扇貝會不會死亡率大幅提高。

  “頭20年前,乾淨得不得了,現在……現在的幹部……不重視環境,就不是好幹部。”老趙搖搖頭。

  影響遊客

  今年客人少了一半

  “今年客人至少少一半,你們走了明天就沒有客人了。”長島一家漁家樂店主告訴記者,以往週一週二還是有客人來的,今年就沒有了。

  “感覺上就是漏油鬧的。”店主説,漏油的新聞出來後,有好幾批團客退了團,“五六十人左右,還不包括散客。”店主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原本店裏客滿時能住30人,平均每人住店消費150元,光他這一個小旅館每週損失就近萬元——還不算給島上其他旅遊點的影響。

  與這位店主的感受相驗證,長島縣旅遊局王宗梅副局長告訴媒體,渤海溢油事故經過媒體的報道後,初步統計已經導致當地7家旅行社原已接到的預訂團隊因此而取消來島計劃,損失800多名遊客。

  赤潮

  最擔心的事情果然發生了

  “擔心的事情果然發生了。”趕赴長島專程進行調研的山東大學威海分校海洋學院王亞民副教授對記者説。

  漏油事故發生之後,王亞民曾對媒體表示,

  擔心在高溫之下,溢油會導致原本就富營養化嚴重的渤海發生赤潮。

  7月16日,新華社報道,在發生溢油的蓬萊19-3油田B、C平臺附近發現巨大赤潮帶。

  “油污染是導致赤潮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王亞民説,原油泄漏導致有機物刺激藻類生長,只要溫度足夠高就會發生赤潮。而赤潮帶順著海流飄移。氧氣耗盡,周圍水生物大批死亡。

  “只能説原油泄漏與赤潮帶很有可能存在關係。至少時間上存在前後的關聯度,但估計永遠不會有調查結果。”王亞民説。

  養殖與生態

  漁民損失索賠很難

  此外,水質惡化不是溢油唯一的影響。王亞民説,本次溢油影響的海域,輻射到了渤海的生態敏感區。這裡是渤海水團和黃海水團交匯處,具有獨特的生物多樣性,分佈著長島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廟島群島海豹省級自然保護區。

  此外,長島一帶是渤海地區重要的海上牧場,油污是否影響海參養殖,要等到收穫季節才能知道。

  針對漁民所説和記者發現的原油塊,王亞民認為,“這些原油塊很有可能來自周圍的石油平臺,但需要進一步進行‘油指紋’鑒定。”

  所謂“油指紋”,是因油品光譜、色譜圖的複雜性如同人類指紋一樣具有唯一性,因此,人們把油品的光譜、色譜圖稱為“油指紋”。

  但王亞民提醒説,長島的漁民如果遭受損失而據此索賠有相當大的難度,“不但要證明油確實流過來了,還要證明油是否真的來自蓬萊19-3漏油事故的平臺,這就需要第三方的專業鑒定機構對溢油的‘油指紋’進行提取後,再與相關歷史記錄作比較,才能確定溢油的準確來源。”

  另據當地媒體報道,長島有發現零星浮油,而大欽島等地養殖的魚類、扇貝出現死亡,對此長島縣委宣傳部有關負責人表示,經過國家海洋局北海監測中心檢測發現,7月6日、7日採集的四個油樣均與蓬萊19-3油田溢油無關。此外,煙臺市海洋環境監測預報中心在6月14日和7月6日先後兩次對長島附近海域進行了應急監視監測後確定:監測海域的海水中石油類含量均符合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記者 丁文亞)

責任編輯:邢斯馨

熱詞:

  • 蓬萊19-3油田
  • 漁民
  • 海參養殖
  • 泄漏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