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川藏線上寫傳奇(八一之聲)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16日 05:5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在雪山之巔開進。

  戴成華攝

  核心閱讀

  從成都平原一直延伸到喜馬拉雅山腳下,川藏公路是當年10萬築路大軍用“每前進一公里就有一名戰士倒下”的巨大代價,從落差數千米的懸崖絕壁上一米一米艱難“摳築”而成,被中外地質學家稱為“世界上最危險之路”。它是連接雪域邊陲西藏和內地戰略運輸的大通道。

  這是一支因路而生的部隊——成都軍區川藏兵站部。該部常年萬人千車在川藏公路上執行任務,累計運送物資450多萬噸,行駛30多億車公里,先後有658名官兵犧牲,1800多人受傷致殘,為西藏的繁榮與穩定作出了重大貢獻。

  川藏兵站部因路而生。

  川藏公路因兵站部而壯美。

  百步之內有險情,十里之內埋忠骨

  艱險之路

  每年3月,玉蘭花開的日子,就是兵站部官兵上線執行運輸任務的時候。

  今年3月,玉蘭花開了,又該上線了。第一次隨班長張天志上線的新兵吳國軍望著左側的懸崖和右側的峭壁,坐在副駕駛位置上的他嚇得背上直冒虛汗,小心翼翼地問班長:“這車怎麼開呀?車比路還寬啊!”

  想想自己當年也是這樣害怕,真是寧願走路也不願開車。心裏這樣想,嘴上可沒這樣説。他衝小吳笑了笑,説:“壯起膽子開。多跑幾趟,膽練大了,就不怕了!”

  壯起膽子開。張天志説得對,跑川藏線光有過硬的駕駛技術不行,還非得有那麼一股子英雄氣。

  這是怎樣的一條路呵!全線高山峽谷地段1300余公里,佔總長的61%,而坡道路段佔了86%,最小轉彎半徑為12米,最大縱坡為15%,夏秋泥石流、塌方、飛石、水毀災害不斷,冬春積雪、雪崩、冰凍頻發……

  儘管在川藏線上跑了16個年頭,可每次上線執行任務,四級軍士長李永昌還是心裏頭沒底:“每次上線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就算是雙手緊握著方向盤,也感覺生命不在自己手裏。”

  那年冬天,某汽車團副教導員李顯文帶車隊行至西藏境內迫龍天險處時突遇泥石流。眼看幾十台汽車和物資就要被吞沒,連長楊興春等9人挺身而出,跟隨李顯文駕車突圍。此時特大山崩發生了,巨大的山體將10名勇士連人帶車活埋。“十英雄”的壯舉,如今已定格為川藏線上最大的一塊紀念碑。

  2004年,扎木兵站三名官兵執行任務路過迫龍天險時突遇暴風雪,駕駛員一腳剎車踩下去,車輪不轉車子卻停不下來,路過群眾眼睜睜地看到連人帶車滑落到懸崖下面的湍急江水裏,瞬間被衝得無影無蹤,大家至今也沒能找到汽車殘骸和犧牲官兵的屍體。

  過去川藏線70%以上都是土路,如今路變平了,車變好了,進藏運輸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可是,惡劣的氣候沒變。迎接官兵的,依然是嚴峻的考驗。

  川藏線平均海拔3500米,最高海拔5347米,高寒缺氧,氧氣含量僅為內地的60%,平均氣溫零下6℃,最低氣溫零下40℃。一年六七趟進藏運輸任務,幾乎每趟都有官兵飽受高原反應之苦。

  百步之內有險情,十里之內埋忠骨。兵站部組建57年來,先後有658名官兵長眠在千里川藏線上,年均有12名官兵獻出寶貴的生命,每三公里的里程碑下就埋有1具忠骨。

  年年難上年年上,趟趟難跑趟趟跑。57年來,兵站部累計出動車輛100多萬台次,運送物資450多萬噸,行駛33多億車公里,相當於繞地球8萬多圈。

  吃盡辛苦終不悔,流汗流血立豐碑

  奉獻之路

  “氧氣吃不飽,六月穿棉襖,冷饃就雪團,生死在分秒。”這是川藏線上汽車兵生活的真實寫照。

  有一位地方駕駛員行車至折多山一驚險路段時,面對左邊的懸崖絕壁,右邊的萬丈深淵,嚇得渾身發抖,再不敢朝前開。他苦苦哀求過往的兵站部軍車駕駛員幫他把車開過去,併發誓一輩子再也不上川藏線。

  面對生死川藏線,老百姓可以選擇退卻,汽車兵卻不行。

  全軍紅旗車駕駛員、某汽車團四級軍士長韓忠強,在川藏線一幹就是13年。13年來,連隊執行的58趟進藏運輸任務他一趟也沒落下。58趟任務中,他10余次與死神擦肩而過,卻始終沒有退縮。

  2004年4月,他隨隊上高原。那天,車隊行至業拉山,與地方車會車時,由於雪大路滑,剎車用力過猛,車子一下子橫滑到了懸崖邊,右後輪懸在崖沿上。同車的新戰士嚇得“哇”地一下哭了起來,他也驚出了一身冷汗。很快,他穩定情緒,點火,挂擋,加油……隨著幾下令人心驚肉跳的晃動,車體緩緩脫離險境。

  百戰奇路終不悔,獻了青春獻子孫。在3000公里川藏線上,處處流傳著兩代甚至三代人接力奉獻的動人故事。

  那年,在川藏線戰鬥了20多年的雅江兵站原副站長馬柯長因公殉職。臨終前,他拉著妻子陳桂蘭的手,留下一句話:“等兩個孩子長大後,還讓他們上川藏線。”

  陳桂蘭含淚點頭,馬柯長微笑閉眼。

  孩子還小,上不了川藏線,陳桂蘭自己先來了。埋葬好丈夫,她找到領導:“柯長走了,能不能讓我以一名隨軍家屬的身份,到他工作過的雅江兵站給官兵生火做飯?”

  領導同意了,官兵們流淚了。

  15年後,陳桂蘭兌現自己對丈夫的承諾,兩個兒子軍校畢業後都義無反顧地回到了兵站部,踏上了川藏線。

  在川藏線上戰鬥了30多年、上了180多趟,如今已是兵站部“老人”的兵站部政委杜宜凱動情地説:“在兵站部,像馬柯長這樣的‘父子兵’還有上百對,他們任勞任怨,默默戰鬥在生死線上,沒有堅定的信念,沒有‘三不倒’精神作支撐,不可能堅持到今天。”

  其實,一代又一代“川藏線人”紮根川藏線,捨棄不下的不僅僅是這身綠軍裝和那份戰友間的深厚生死情,還有那股堅定的信念——危險的工作總要有人做,我們不做,別人也得做,為西藏邊防鞏固、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我們就得作出自己的貢獻。

  昔日生死運輸線,今朝安全大動脈

  創新之路

  位於夾江的某汽車團營區外有一座不起眼的小橋,當地人叫它“望夫橋”。

  過去,每當汽車兵上線執行任務,成群結隊的軍嫂就天天站在這座橋上,翹首西望,焦慮期盼丈夫早日平安歸來。可每當遠遠看到進藏返回的車隊,她們一個個又變得神情凝重,誰也不肯開口先説一句話。每個人心裏都清楚,誰也不知道還能不能在這返回的車流裏重新找到自己的丈夫。

  數呀數,看呀看,淚水早已在眼裏轉了一圈又一圈。當透過車窗看到自己丈夫的那一刻,終於再也忍不住了,兩行熱淚奪眶而出。那是欣慰的眼淚,幸福的眼淚,活著,丈夫終於活著回來了。

  數完了,看過了,仍不見丈夫的身影。那撕心裂肺、肝腸俱斷的哭喊聲便會轟然響起。一人哭,大家都跟著痛哭;官兵流淚,老百姓也跟著流淚。

  如今,6年過去了,不僅汽車團的“望夫橋”上很少有軍嫂望夫了,就連整個兵站部再也沒有響起妻子痛失丈夫、官兵痛失戰友的悲壯哭聲。

  昔日生死運輸線,今朝安全大動脈。在川藏上戰鬥了28年、跑了156趟川藏線的兵站部部長龐闊深有感觸地説:“2005年以來,兵站部創造了連續6年‘零亡人’的奇跡,我們走過了一段不平凡的路。”

  機動難、通信難、保障難。長期以來,這是影響和制約兵站部安全運輸的“三座大山”。

  2000年,時任兵站部部長的張全林帶領黨委“一班人”分頭跟車上線,開展了解決川藏線“機動難”千里大調研、大論證工作,並最終形成10余萬字的《解決川藏線“機動難”問題的建議》,擺在軍區首長和機關的案頭。軍委、總部和軍區隨即作出解決“機動難”突出問題的重大決策,“機動難”得以徹底解決。

  就是砸鍋賣鐵,也得解決“動中通”難題。多年來,兵站部黨委千方百計“摳”出數百萬經費,為汽車部隊統一購配大功率車載電臺、車載對講機,為每台車安裝無線接收器,使得指揮管理網絡連接到了單兵單車。近年來,他們又先後投入1000多萬元打造“數字化川藏線”,研製開發了集衛星定位、通信、網絡等先進技術于一體的“川藏公路軍事運輸指揮自動化系統”,實現了對遠程目標的實時動態指揮、定位監控和調度導航,運輸效益倍增。

  吃苦不怕苦,苦幹不苦熬。為結束上線汽車官兵和沿線兵站官兵吃幹菜、凍肉和罐頭“老三樣”的歷史,兵站部連續三屆黨委班子接力抓高原兵站農副業生産,讓一個個不可能變成了可能。如今,就連海拔4390米的邦達兵站也種出了蔬菜、養活了豬、打出了甜水井……

  近年來,他們向沿襲多年的“多拉快跑”、“各自為戰”傳統運輸方式“説不”,大力推行進藏運輸按照實戰化組織、規範化管理,川藏兵站部從此走上一條實戰化組織進藏運輸的新路子。

  川藏公路(鏈結)

  川藏公路,是中國築路史上工程最艱巨的一條公路,有兩條。川藏公路始於四川成都,經雅安、康定,在新都橋分為南北兩線:北線(屬317國道)經甘孜、德格,進入西藏昌都、邦達;南線(屬318國道)經雅江、理塘、巴塘,進入西藏芒康,後在邦達與北線會合,再經八宿、波密、林芝到拉薩。

  北線全長2412公里,沿途最高點是海拔4916米的雀兒山;南線總長2149公里,途經海拔4700米的理塘。南北兩線間有昌都到邦達的公路(169公里)相連。南線因路途短且海拔低,所以由川藏公路進藏多行南線。沿川藏公路進藏,進藏途中從東到西依次翻過二郎山、雀兒山、色季拉山等14座海拔在5000米以上的險峻高山,跨越大渡河、金沙江、怒江、瀾滄江等洶湧湍急的江河,路途艱辛且多危險,但一路景色壯麗,有雪山、原始森林、草原、冰川、峽谷和大江大河。

  (孫明姝)

責任編輯:呂鵬

熱詞:

  • 川藏線
  • 兵站部
  • 新都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