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陜西大學生村官任期滿 稱自願到最偏遠的村子去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15日 09:1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西安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大學生“村官”馬永紅在他的有機蔬菜園裏勞作。

大學生“村官”馬曉攀在他的溫室大棚裏打理聖女果。

  大學生“村官”馬永紅(右二)帶領志願者們騎自行車在大街小巷宣傳他的有機蔬菜園。

  文/圖 本報記者任娜 實習生趙驥 張鑫

  核心提示

  2008年是陜西全面實施大學生“村官”計劃的第一年,當年,全省共選聘2080名大學生“村官”奔赴農村基層,開始了他們為期3年的“村官”之路。目前,我省在崗的大學生“村官”有8100余人。3年來,他們經歷了怎樣的心路歷程?收穫了什麼?3年後的今天,合同期滿,這批大學生“村官”面臨新的人生選擇——

  人物

  馬永紅 西安市長安區南桑村村主任助理,帶領村民發展有機蔬菜園如火如荼

  自願到最偏遠的村子去

  馬永紅是大學生“村官”裏的名人。

  “他太能折騰了,屬於越挫越勇型。”馬永紅的好友李元倉這樣評價他。在同學眼裏不走尋常路的馬永紅曾在大學二年級休學回鄉支農,期間參加當地村主任競選,2008年大學畢業後回鄉再次參加當地村主任競選,因種種原因均告失敗。馬永紅參加村主任競選,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有人稱之為“馬永紅現象”,更被譽為“大學生中的理想主義者”。

  2009年9月,馬永紅以西安市長安區第一名的成績被招錄為大學生“村官”,被選聘為長安區炮裏鄉南桑村村主任助理。

  7月10日上午,在南桑村一片有機蔬菜園中,記者見到了正在給西紅柿架秧的馬永紅。“我給相關領導寫了一封信,不是害怕自己將要去任職的村莊基礎不好,而是害怕所要去的村莊太好,自己去了反而沒有太大的施展空間。”馬永紅抱著百倍的信心,主動要求到“最基層去”。在他看來,越是落後的村莊越需要大學生的參與,越有大學生發揮的空間,越能夠激起大學生創業的熱情。隨後,馬永紅被分到南桑村,這個村子有8個村民小組,380戶1400口人,耕地1500畝,村裏大部分青年外出務工。

  “到村上後我被安排住在村辦公樓二層的一個辦公室裏,一樓是村裏的合作醫療點,住著一個老大夫。這座辦公樓與村民還有些距離,尤其是一到晚上一個人就感覺特別孤單。”馬永紅説。

  馬永紅是多年的支農志願者,他帶領著一批大學生志願者常年活躍在農村支教支農。

  在南桑村,馬永紅很快與大部分群眾打成一片,與此同時,他也遭到一部分人的誤解和非議。

  “馬永紅剛到村裏時,就找村裏一些人談過帶領大家創業的想法,有些人不理解,覺得他是空想主義,我一開始也不相信,心想,這大學生到底圖啥。”村民王慎言告訴記者,馬永紅説的創業就是打造有機蔬菜園,直接送菜到城中預付過菜金的居民家中,減少中間環節,增加農民收入。

  “馬永紅找我算過一筆賬:一畝小麥賺幾百元,一畝西瓜也不過1000多元,如果種有機蔬菜,一畝收入上萬元。我覺得不太靠譜,又不是種金子呢,收入怎麼會有上萬元呢?”王慎言認為,肯定不會有人跑這麼遠來村上買菜。

  “村民的擔心有他們的道理,他們只相信能看得見的效益,但馬永紅後來的舉動打動了我。”王慎言告訴記者,馬永紅承包了6畝地,開始打造有機蔬菜園。自己不懂得種菜,又沒有錢聘請專家和菜農來幫他種菜,為了給村民做個成功的範例,讓大家相信種植有機蔬菜的前景和利潤。他從老家洛南叫來外公替他打理菜地,規劃、選種、購買農家肥……外公累病了,他又叫來舅舅換班,自己在城裏忙著為地裏的菜尋找“婆家”。

  “2010年11月,馬永紅帶我參加了‘全國社區支持農業論壇’,希望增加我與他聯合創業的信心。”王慎言説,這是他第一次到北京。在論壇上,他聽到全國有很多地方都在創建有機蔬菜農場,他才真正認可了馬永紅的思路,並轉而支持馬永紅。

  2010年5月28日,馬永紅的有機農場開園了。“來了50多人,有的人在打理他們之前認購的菜地,有的市民現場就要和馬永紅簽購菜協議。看來馬永紅不是在瞎折騰,他是在替農民著想,替農民尋找更好的路子。”王慎言説,隨著城裏人不斷地到馬永紅的菜地來體驗、認購,持觀望態度的村民逐漸改變了看法。

  馬永紅介紹,有機蔬菜説起來簡單,實施起來很難。産量低,成本高,菜生了病、生了蟲子基本上是束手無策,最嚴重的一次是西紅柿全部絕收。“除此之外,我曾在這裡做過無數次創業的嘗試,雖然大多數都失敗了,但是我一點沒有挫折感。我曾兩次去湖南隆回縣引進金銀花苗,兩次都很狼狽,肩扛一個麻袋,手提一個麻袋,第二次去時下著雨,泥水從袋子裏流到我的頭上、臉上。那一刻我告訴自己,不要怕苦,理想正是通過一步一步的踏實行動才能夠實現的,於是就又冒著大雨繼續前行。”馬永紅説,他和另外一個大學生“村官”李元倉,釋放著年輕人的創業夢想,曾經在大太陽底下汗流浹背地翻地,曾經冒著大雨採摘,曾經頂著酷暑配送,甚至把自己在老家的親戚朋友帶來幫忙。

  “回顧這幾年創業的經歷,我覺得從一次次嘗試中得到的經驗是彌足珍貴的。”馬永紅説,自己收穫了一份事業,還帶動了村民致富。目前,南桑村的有機蔬菜園也逐漸進入良性循環。

  “大學生‘村官’可以在這方面發揮自己的優勢,比如協助農民組織篩選信息、牽線搭橋、直接入股等。”馬永紅説,放低自己的姿態,融入最基層,才能更快更準確地找到自己的方向。這樣3年任期結束時,無論做何種選擇,都能自信滿滿,從容不迫。

  人物

  馬曉攀 2008年被選聘為渭南市富平縣小惠鎮忠惠村村主任助理,目前已經找到新工作

  “農村是我的另一所大學”

  7月9日,2008屆大學生“村官”馬曉攀來西安出差。下午2點,記者在鐘樓附近見到了馬曉攀,他膚色黝黑,熱情開朗。

  馬曉攀説,2008年前他在一家酒店實習,實習結束本來是可以留在酒店工作的,月薪為1600元,但他最終還是選擇了報考“村官”。馬曉攀的夢想是將富平的柿餅、石榴做成大品牌,推銷出去。“這麼多年,家鄉的一些農副産品一直是以很低的價格賣給商家,商家略加包裝後,再以數倍的價格賣出去。我在農村長大,對農村感情很深,上大學之所以選擇營銷專業,為的就是能夠為家鄉的農副産品推廣出份力,讓農民多賺點錢,這就是我的夢想。”馬曉攀坦言:“我很慶倖,畢業後趕上陜西第一批招考大學生‘村官’,搭上這個順風車,到農村最基層工作,離我的夢想最近。”

  2008年,馬曉攀與另外一個大學生一起被分配到富平縣小惠鎮,他主動要求到忠惠村擔任村主任助理。自此,馬曉攀開始了他的“村官”之路。

  “農村對我來説,並不陌生,我就是農村娃。”馬曉攀笑著説,與別的大學生“村官”相比,這是他的優勢。他告訴記者,雖然他做了很多前期準備工作,但到了忠惠村還是失望了。“村子很偏僻,村委會也沒有辦公室,更沒有電腦,村子裏大部分人都是老人和小孩,青壯年都出去打工了。”

  怎麼辦?自己主動要求到農村基層來的,不能打退堂鼓,更不能浪費這3年。馬曉攀有些失落地沉默了不到一個小時,就坐上了回家的班車。幾個小時後,他騎著自家的摩托車又回到了忠惠村。

  “我騎著摩托車,走到誰家算誰家,通過跟村裏人拉家常了解村裏的基本情況,了解村民最關心、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自己又能為他們幹點啥。”馬曉攀説,他能很快融入村子的秘訣是:不把自己當外人。“這也有訣竅呢,我是從村裏的小組長家開始‘串門子’,與他們説些他們關心的話題,比如糧食最近有沒有漲價,種什麼最賺錢,等等。”

  一次,馬曉攀邊與村民老張聊天,邊扳著指頭給他算了一筆賬:一畝地種小麥,成本至少1000元,除去化肥、農藥、灌溉、人工等投資,最後凈賺不到300元。老張聽後説:“咋,這難道賺得還少嗎?”並問馬曉攀賺錢有啥好主意,馬曉攀説,種植一些經濟作物,收入就非常可觀了。馬曉攀説:“與村民溝通,首先要説‘內行話’,他們才能聽進去你的建議,才能很快與村民打成一片,成為這裡的村民。”2009年,我省為促進農民增收,推行“百萬畝設施蔬菜”工程,忠惠村也建起了大棚。“這與我的夢想太近了,從此我最關心的再不是遊戲和電影大片,而是天氣預報。”馬曉攀説,為了讓村民能夠接受新的技術和種植方式,他自己也承包了一個大棚種植聖女果。到目前為止,村裏已經有溫棚36個,他自己也有了兩個溫室大棚。除了去村裏了解村民的大棚種植情況,平時馬曉攀基本上就待在大棚裏忙碌著。“2009年的雪特別多,大棚裏又潮又熱,雖然作物的根部也很潮,但是作物的葉子卻十分需要水分,如果澆水勢必會造成作物根部腐爛,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上網查資料,在各個論壇發帖子,終於從山東的網友那裏學到一種光給葉子供水的‘滴灌法’,看這個辦法行得通,村民隨後也陸續使用起了這個新方法。”馬曉攀説,自己每次為村民解決一點點難題,信心就增加一點。

  2009年的聖誕節,馬曉攀在大棚裏度過,沒有聖誕樹,也沒有禮物、大餐,“那場雪太大了,大棚被壓塌了。一個人從早上一直在大棚裏忙到晚上,收到同學發來的聖誕節祝福短信時,終於有點扛不住了,眼淚也流了下來,當時覺得特別委屈。”馬曉攀説,畢竟剛剛從大學走出來,看到同學們都在城裏上班,他多少有些失落,可這些失落感,很快被忙碌的生活所替代。

  “娃實在得很,沒架子,能吃苦,有思想,他帶給我們很多新的理念,他的熱情至今都感染著我們。”有村民這樣評價馬曉攀,而村民的認可和肯定,正是讓馬曉攀最終堅持下來的原因。

  “我感覺自己在農村工作這3年非常充實,就像又上了一次大學。”馬曉攀對記者説,不同的是,在這個大學裏他變得成熟了,學會了如何與村民溝通,如何配合村裏工作,最大的發揮一個大學生作用。

  “現在回頭看時才發現,我最大的收穫正在於此,我這番歷練才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創業的艱辛讓自己成熟踏實,以後再也沒有困難能嚇倒我。”眼前的馬曉攀,充滿信心與熱情,而他説話的方式卻又顯得沉穩幹練。他告訴記者,他現在已經在富平縣招商局上班,但還會常常回到村裏去看看他的大棚,與村民聊聊村裏的近況和他的工作。“習慣了,村裏人都把我當做自家娃,我也常回來看看。”

  人物

  李旭立 2008年被選聘為新城區胡家廟街道金花社區主任助理,現任金花社區副主任

  深入社區3年發現了自己的價值

  李旭立的“村官”之路一波三折。

  記者見到李旭立時,他正在整理一個報表,“2008年,我被分配到社區工作,報到那天,社區簡陋的辦公條件還是讓我有些失望。”雖然做足了思想準備,但在這裡,李旭立沒有固定的辦公桌,平時輪流與同事們擠在一個辦公桌辦公。

  社區工作是繁雜而細緻的,李旭立負責勞動保障、計劃生育、普法宣傳……而他平時更多的是在整理資料。“2009年我沒有休過一天假。我的工作是每天去轄區內的幾個工地看看,製作報表,準備材料,收集信息等,每天都往來于單位、工地和區政府之間,幾乎成了聯絡員。”李旭立説,這與他當初報考時的設想差距很大,曾有段時間,他的血壓一直偏高。

  “我曾處於猶豫徘徊中,幾次都想不幹了,但總是放不下。以前總認為,社區的工作就是雞毛蒜皮的小事,當真正身處其中,我才發現了自己的價值,感到社區群眾需要我,所以很難做到真的撂挑子不幹。”這是李旭立對工作的感受。

  2010年,李旭立被借調到了胡家廟街道辦工作,在此期間,雖然工作很努力,他仍然覺得現實與自己的理想有很大差距,“晚上回到自己與人合租的房子,有時候上上網,與同學溝通只會讓我的失落感越發強烈,想出去創業吧,沒有好的思路”。

  “其實在這裡,我做的都是我不喜歡的工作,像編輯整理數據,整理一些檔案,亦或寫些總結什麼的。”李旭立坦言,但當記者問他喜歡什麼樣的工作時,他説“還沒有想好”。

  “2010年10月,我當選為社區副主任,只有自己才知道這其中付出了多少心血。”李旭立説,2010年他被借調到新城區工作。在區上工作兩個月後,他再次回到社區,重復著整理數據、製作報表的工作。“現在我的前途並不確定,聽説將來任期滿後能夠續簽的大學生‘村官’佔每一屆人數的不到20%,那其他的人怎麼辦呢?”李旭立對記者説,“要抱著積累經驗的目的報考‘村官’意義不大,社會經驗在哪都能積累,如果我當初選擇在企業上班,經驗會更加豐富。我現在的工資扣除三金後平均每月僅1200元,如果以此為職業的話真的不現實。”

  “畢業3年,很多同學都結了婚買了房子,我到現在依然什麼都沒有,眼下,我或許會找家企業上班,或許會自己創業,至於3年的‘村官’經歷,積累了社會經驗。”李旭立表示。

  關於感受

  理想與現實間的尷尬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很多大學生“村官”都是抱著各種期望進入“村官”隊伍,但不少人認為,自己在實際工作中並沒有發揮到應有的作用,有的在基層工作只是跑跑腿打打雜。他們有理想,但現實帶給他們的也有尷尬。

  回顧3年經歷,受採訪的大學生“村官”大多認為,“村官”這個身份給他們帶來了很多尷尬。“其實很多‘村官’都遭遇過身份的尷尬,就拿創業貸款來説,有的大學生‘村官’戶口不是農村戶口,因此不能享受到優惠。回到城裏貸款,銀行往往因為他們所申請的項目涉農而建議去當地貸款。”大學生“村官”李元倉告訴記者。“我們只是‘村官’助理,協助日常工作,並沒有管理村務的權力。”“村官”小張説,有很多好的建議和想法,都只能作為參考意見在會上説一説,很打擊大家參與村務管理的積極性。長期下去,很多人就真的成了“擺設”。3年任期,很多人甚至沒來得及總結這3年的收穫與付出,就匆忙踏上了結婚、生子,尋找穩定工作的路途。

  大學生“村官”中,女“村官”佔50%以上。而女大學生“村官”所承受的壓力更大一些,面對記者的採訪,她們顧慮也不少,例如接受採訪會不會影響她們以後的去向等。“我馬上就要續簽合同了,三年的‘村官’經歷,肯定酸甜苦辣都有,説出來會不會影響我的前途?”

  對此,共青團陜西省委農村青年工作部部長魏延安介紹,我國《村委會組織法》明確規定,本村村幹部只能是由村民自己選舉産生的本村村民,而大學生“村官”是政府委派的“村級組織特設崗位人員”,在農村基層工作中起輔助作用。魏延安説,大學生“村官”目前依然面臨著諸如學校所學課程與農村發展需求專業錯位、培訓體制不健全以及大學生“村官”個體與群體交流不足等問題,但是大學生們可以充分發揮他們的優勢——信息資源豐富、善於接受新事物、思維活躍,通過互聯網、廣播、電視等多種渠道,了解最新的致富信息、實用農業專業技術、最新的國家三農政策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知識,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將其傳達給村民,本著更好服務於農村的理念,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發揮出自身最大的作用。

  關於未來

  3年經歷將成

  人生起飛助跑器

  記者從共青團陜西省委了解到,2008年至2012年五年內,陜西省共計劃選聘16400名大學生“村官”,累計達到全省60%的行政村都有一名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目前我省在崗的大學生“村官”有8100余名,其中西安市第一批大學生“村官”746人。3年前,他們順利通過大學生“村官”考試,並於其所應聘的縣(市、區)委組織部簽訂為期3年的聘任合同,現如今,3年任期即將結束。

  陜西省委政策研究室農村工作處處長董順利介紹,對於大學生“村官”任期滿後的去向,中組部《關於建立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工作長效機制的意見》明確提出了5條出路,“一是鼓勵留任村幹部;二是推薦參加公務員考試,對於表現優秀、聘期考核合格的大學生“村官”,可以享受公務員報考的優惠政策;三是扶持自主創業;四是引導另行擇業;五是支持繼續學習深造。聘用期間工作表現良好、考核合格的,報考碩士研究生可享受初試總分加10分和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的優惠政策等。”

  據悉,我省第一批大學生“村官”中有294人被續聘,佔第一批“村官”總人數的近15%。

  “其實,在農村工作的經歷是對一個人的另外一種培養,農村就像一所生活上的大學,而農村的3年任職經歷,將是這些大學生‘村官’人生起飛的助跑器。”西北政法大學新農村建設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廉高波博士常年關注大學生“村官”,他表示,如果把“村官”經歷當做是權宜之計,或者企圖以大學生“村官”的經歷為跳板,最終失去的必然會大於得到。很多大學生“村官”3年以後發現自己很難適應“村官”的生活,有些人從一開始就把它作為一種無奈的過渡,有目的性地等待著3年後的到來。廉高波説,把“村官”真的當做是自己的事業去做,充滿責任感的時候,就會有收穫。

  大學生“村官”中不乏成功的例子。事實上,很多大學生“村官”在任期第二年就通過不斷地實踐摸索,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方向,大學生“村官”馬永紅就是一個創業成功的例子,按照聘用合同規定,馬永紅的聘期到2012年9月期滿,但他已經提前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職業目標,而像馬永紅這樣提前找到自己職業方向的人不在少數。在2008屆大學生“村官”中,一些考核稱職且任職期滿兩年者有的考上了本省機關公務員及事業單位,有的考上了省內高校研究生,還有一些在村(社區)任職滿2年以上,具備選調生條件和資格的大學生“村官”經組織推薦,考上了選調生。廉高波認為,總結那些成功者,在3年“村官”生涯中,他們都會以一種健康、從容的心態去面對,能很快進入狀態。

責任編輯:侯永勝

熱詞:

  • 村官
  • 大學生
  • 創業
  • 公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