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安心産糧安天下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15日 05:3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在國內抑制物價上漲、管理通脹預期備受關注的當下,在全球糧食安全形勢惡化的聲聲警告中,農業部傳來好消息:今年我國夏糧又獲豐收,冬小麥實現連續八年增産。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糧食産量佔全國總産量八成左右的800個産糧大縣,足以自豪于穩定全國糧食生産大局的主力作用。

  然而“經濟小縣、財政窮縣”的帽子也不時讓一些産糧大縣感到光環下的窘迫,“抓糧松不得,發展慢不得”,這樣的“糾結”沉沉浮浮。

  工業化、城鎮化在加速推進,糧食生産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在增多,産糧大縣如何依託糧食和農業基礎,走出發展新路子?

  適度規模經營讓農民種糧有收益

  破解糧食增産與農民增收矛盾

  去年從長沙領回“種糧大戶”獎品——一台價值7萬多元的拖拉機,湖南寧鄉縣風木橋鄉的陳石羅,一時成為鄉鄰羨慕的對象。

  拿獎的滋味自然美妙,但陳石羅當初的選擇頗有些無奈。

  遭受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企業不景氣,常年在廣東打工的陳石羅只得返鄉,拾起了種糧的老本行。2009年,他租種240多畝田地,2010年擴大到500多畝,精心打理,凈利潤從1萬多元陡增到10萬多元。今年,他經營的流轉土地已超過700多畝。

  在江蘇寶應縣,記者也遇到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而返鄉的農民工。西安豐鎮集豐村梁永華從蘇南回到老家,承包了127畝土地,去年純收入達到8萬多元。

  “國家對糧食生産很重視,農民種糧享受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資綜合直補……”梁永華掰著手指頭算,“每畝地補貼大概有100多元,現在種田不吃虧了。”

  “政策激勵與價格引導,確實提高了農民種糧積極性。”寶應縣柳堡鎮黨委書記衡連寶説。

  刺激政策總會存在邊際效應遞減問題,補貼力度雖逐年加大但增幅有限,“補貼疲勞”現象難以完全避免。

  安徽肥西縣木蘭村羅根民説,國家的各類補貼如今都能夠落實,但這幾年農資價格也在不斷上漲,“小麥如果能賣到9角2分一斤,一畝地可收入600多元,但肥料需要100多元、農藥40元、收割60元,辛苦大半年,幾畝地收入還不如打工一個月掙的錢多。”

  “糧食增産的效益每年只有2%至3%左右,而增産增收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對於小塊田的農民來説,增産的積極性並不高。”肥西縣農委副主任劉勁松坦言,糧食生産兼業化、保口糧、粗放經營的現象比較明顯。

  在不少産糧大縣,從事農業的勞動力素質呈結構性下降趨勢,季節性拋荒、雙季稻改為單季稻的現象並不鮮見。

  在目前糧食生産比較效益還較低的情況下,推進適度規模經營,成為破解國家“要糧”與農民“要錢”矛盾的現實選擇。

  寧鄉縣農業局局長肖年富説,鼓勵土地承包經營權合理流動、適當集中,一直是寧鄉縣著力推行的政策導向。寧鄉在每個村成立土地流轉中心,對於連續兩年棄耕拋荒的耕地,村裏有權收回經營權,轉包給種糧大戶或者合作社統一耕種。不僅如此,全縣每年都要對種糧大戶給予每人2萬元的獎勵。

  如今在寧鄉,100畝以上雙季稻種植大戶有197戶,比去年增加51戶。

  做好“統”的文章,小農戶經營正被競相引入現代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軌道上來。

  2010年底,寧鄉縣21名200畝以上種糧大戶還實行“強強聯合”,成立了“寧鄉縣稻豐種糧專業合作社”,推舉陳石羅為理事長。

  “大夥抱團發展,既能進一步加強與糧食加工龍頭的合作,向上爭取相關糧食生産項目資金和優惠政策,還能實現信息、技術共享,農業機械和勞力互幫。”陳石羅説。

  在千里之外的寶應縣曹甸鎮,有了農業機械化合作社,農民每畝只要支付170元,從育秧到插秧都可一次性完成,能節省200元;有了全省第一家農業生産資料合作社——綠草香合作社,只要是會員就可以拿到出廠價。目前寶應縣種糧大戶耕種總面積達26萬畝,接近糧食種植面積的30%;已建成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194個。而全縣的糧食産量,“十一五”期間實現了“五連增”;同時,每畝農田的效益平均提高了185元。

  “未來,糧食生産規模化、機械化、科技化主要得靠種糧大戶輻射帶動。”劉勁松説。

  發揮比較優勢讓地方抓糧有發展

  改變“産糧大縣、工業小縣、財政窮縣”窘況

  確保糧食持續穩産增産,發揮地方黨委、政府重農抓糧的積極性至關重要。

  政治上有榮譽、經濟上有實惠、工作上有動力,針對性強的系列措施,激勵、引導著産糧大縣把糧食生産作為“一號工程”來抓。

  肥西縣委書記陳曉波每年都要與種糧大戶代表座談,“全縣5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有407戶,我對他們的情況基本都了解”。

  在寧鄉縣,去年以來,縣委書記黎石秋主持召開的糧食專題會議已有5次。今年,寧鄉縣與各鄉鎮簽訂了責任狀,如果出現拋荒等現象,績效考核中總分為8分的糧食生産一項,將記零分。

  “發展糧食生産,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我們糧食主産縣義不容辭的責任,也希望國家和省市能更有針對性地幫助我們解決自身難以解決的一些實際問題。”吉林省榆樹市委書記李國強表達的意思,記者在不少地方都有耳聞。

  “産糧大縣、工業小縣、財政窮縣”現象,在各地普遍存在,似乎成了怪圈。

  讓産糧大縣高興的是,國家不斷強化對糧食主産區的支持政策,“普惠”政策繼續傾斜的同時,“特惠”政策接踵而至。

  據了解,中央財政去年用於産糧大縣的獎勵資金已達180億元,今年將再增加40億元。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撰文表示,要以財政轉移方式加大對産糧大縣的獎補力度,逐步使産糧大縣人均財力水平達到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

  更讓産糧大縣高興的是,轉換發展視角,“包袱”也能變財富。

  “我們之前因為一心發展農業而耽誤了工業發展,雖然現在看起來是窮了點,但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還在。”寶應縣副縣長華德榮説,寶應將“更注重發展農業産業化和有機農業”。

  位於寶應湖畔的揚州寶應泰基有機農場,田塊經過幾年的轉換期,達到了有機種植的標準。縣農委主任吳永生説:“泰基農場種植的5000多畝有機稻米,每畝凈收益2500元左右,是傳統一稻一麥收益的4至5倍。”

  目前寶應有機、綠色、無公害糧食生産基地分別達10萬畝、35萬畝、42萬畝,成為全國有機食品生産示範基地縣。農業産業化也得到大發展,2010年龍頭企業實現總産值35億元,利稅1.9億元。

  越來越多的産糧大縣認識到,當地的資源優勢在糧食和農業,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也在糧食和農業。

  李國強説,考慮到當地發展工業潛力有限、過度工業化將蠶食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黑土地,榆樹市提出“適當工業化”,建設的一些工業項目也都是拉長糧食産業鏈的農副産品加工項目,“這可以改變傳統農業産出就是産糧賣糧這種低級市場交換。”

  産糧大縣肥西有個令人羨慕的身份——全國百強縣,工業産值增加值全省第一。“縣財政的壯大,可以更好地反哺農業。2009年,我們拿出1個多億修繕豐樂河大堤,保護圩田10多萬畝。”縣委書記陳曉波説,“我們不僅希望打造合肥重要的工業增長極,也希望能夠成為合肥的米袋子、菜籃子和後花園。”

  從2009年開始,肥西縣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用於扶持獎勵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目前全縣共有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77家,2010年總産值達62億元,實現利潤7.1億元。

  耕地面積近年來不減反增,肥西的堅定選擇,折射出産糧大縣將比較優勢轉變成經濟優勢的自信與執著。

  強化支撐能力讓糧食安全有保障

  打破高基數上持續增産難常規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加速推進,未來我國糧食供需緊平衡格局難以逆轉,糧食生産和農民收入要在連續7年增産增收的高基數上繼續前行,也面臨著更多困難與挑戰。

  春夏之交的嚴重乾旱,讓肥西縣種糧大戶李德尚的500畝土地,再次吃了農田水利設施薄弱的虧。

  他家的田分佈在豐樂鎮的偏遠角落,澆水時要把河水抽到塘裏,再從塘裏抽到溝裏,二級吃水,成本翻了一番。“這裡的水利基礎設施,基本上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修的,一些溝渠已經淤積。”李德尚説。

  從歷史和現實情況看,農田水利建設滯後,仍是影響農業穩定發展和國家糧食安全的最大硬傷。

  榆樹市水利局局長張耀君説,總體上看,榆樹還是靠天吃飯的雨養農業。全市共有旱田面積27.9萬公頃,而現階段只有4000公頃旱田有水澆條件。目前,全市尚有49座小二型水庫和461座山塘水壩處於病險狀態。

  從根本上扭轉水利建設明顯滯後局面,已成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10%用於農田水利建設”,今年中央1號文件聚焦水利,有力提振了産糧大縣再興水利的信心。

  “十二五”期間,肥西縣將基本完成病險水庫和中型水閘除險加固任務;進一步提高抗旱能力,農田旱澇保收面積提高到60萬畝。

  農田水利建設,也成為寧鄉縣今年水利投入的重點。水庫、灌區的配套設施建設投入1600萬元,中心灌區建設投入1000萬元,大型泵站建設投入2000多萬元……這些項目實施完成後,將潤澤耕地16萬餘畝,新增糧食生産能力可達5400多萬斤。

  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築牢“糧倉”,既要夯實物質基礎,更需強化科技支撐。

  走進寧鄉縣回龍鋪現代糧食産業示範區,一望無際的稻田向遠處山邊延伸,肖年富用手畫了一個圈,説:“這片示範區,覆蓋5個村,面積有3萬多畝。”

  去年以來,寧鄉將各種涉農資金“打包”,超過1億元的資金投向了這片稻田。從道路建設到農田水利,再到病蟲防治設備,同一年前相比,這裡的農田基礎設施有了質的提高。

  “大米品牌創建是我們的點睛之筆”,肖年富説,以前有些示範區建設往往只重視生産,忽略品牌,結果是花大資金建設了基地,費大力氣推廣了技術,卻因為産品賣不出去,或價格不好,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積極性,基地示範建設也陷入了尷尬境地。

  鋻於此,寧鄉縣引進全國糧食加工龍頭企業盛湘米業,通過“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展開深度合作。農民種糧有企業幫忙指導,賣糧有企業出高價包乾;企業則能拿到能夠統一生産標準的優質稻穀。

  這種雙贏的合作模式正是寧鄉著力推廣的目標。寧鄉的思路是,通過高産優質示範區的創建,輻射帶動周邊地區,最終使全縣的糧食生産再上新臺階。

  加大投入,創新機制,各地糧食高産創建正在深入推進,帶動大面積平衡增産。

  産糧大縣安心産糧,糧安天下。

  (本報記者孔祥武、禹偉良執筆,參與采寫記者劉文波、王偉健、朱磊、顏珂)

責任編輯:呂鵬

熱詞:

  • 種糧大戶
  • 兼業化
  • 糧食直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