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因應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全面提升普法工作水平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12日 04:5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在全民範圍內,深入持久地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活動,是中國建設現代文明國家的一項偉大的社會基礎工程。體現了中國共産黨對中華民族前途和未來高度負責的莊嚴使命感,也表明了中國共産黨帶領全國人民把中國建設成為現代國家的堅定決心和無畏勇氣。要深入持久、富有成效地開展普法工作,就必須不斷因應經濟社會發展形勢變化,為普法工作持續注入時代精神,讓普法工作與時代進步同飛。

  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進一步加強法制宣傳教育的決議》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後,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任務更為突出、更加緊迫,對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這對於我們進一步深刻認識普法工作的重要性,持續抓好普法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一、在普法思路上,實現從普及法律知識到樹立法治理念的提升。

  法治理念是法治的靈魂,根植于一定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諸方面必然性要求之中,體現了法治的精神實質和正義、公平、民主、自由的價值追求。現代意義上的法治理念起源於西方,經過長期的發展,形成了以平等、自由、民主、公正為核心的現代法治思想,這些法治思想和理念是人類優秀文明成果的代表,也是人類追求的共同價值。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豐富的法學思想和法律淵源。但是,受幾千年來封建專制思想的影響,現代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相對貧乏。我們黨一直高度重視法治建設,在長期探索實踐和總結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基礎上,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方略。九屆人大二次會議又把這個方略寫入憲法。黨的十七大進一步強調“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強調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五個方面相輔相成,體現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事業的更高價值追求,標誌著我們黨對法治的認識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也就對我們開展普法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需要我們用法治理念來提高管理水平,保障經濟社會科學發展。

  牢固樹立法治理念,必須深入學習憲法。憲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是一切國家機關、單位和個人必須遵循的基本法。要繼續抓好憲法的學習貫徹,了解憲法的基本原則和內容,自覺維護憲法,認真履行憲法,以憲法精神處理社會管理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牢固樹立法治理念,必須全面學習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是新中國成立六十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經濟社會發展實踐經驗制度化、法律化的集中體現,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要真正樹立法治理念,不僅要學習自身行業管理的各項法律法規,也要全面學習刑法、民法、訴訟法等在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起支架作用的法律,以及其他各類法律制度,全面提升法律素養。牢固樹立法治理念,必須增強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觀念。過去,我們在工作中習慣於採用行政手段,依靠黨政機關的文件、政策辦事,今後要教育我們的幹部自覺遵守法律法規,進一步增強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自覺性,不斷提高運用法律手段服務社會的能力,不斷提高管理工作的法治化水平。

  二、在普法理念上,實現從普及法律知識到善於運用法律治理方式的提升。

  能否運用法律治理方式治國理政,是衡量一個國家是不是法治國家的重要標準。我國一直以來都是行政主導型的國家,政府直接進行社會管理、支配各種重要資源。隨著時代的發展,要求人民群眾必須更多地參與國家管理和社會治理。作為政府,必須依法行政,使用法律的手段開展治理,依法行使權力,承擔相應的責任;作為公民,必須遵守法律,在法律法規範圍內,享有合法權利,依法履行義務。

  善於運用法律治理方式,必須進一步提高依法科學民主決策水平。要按照《國務院關於加強法治政府建設的意見》的要求,結合工作實際,建立健全科學民主決策制度,提高服務意識和水平,推進“開門決策”、“開門立法”,實現全民參與、全程參與,保證公眾對行政決策的知情權與參與權,加強重大決策跟蹤反饋和責任追究,更好地推動依法民主決策。善於運用法律治理方式,必須增強依法化解糾紛、調解社會矛盾的能力。要認真做好行政復議和信訪工作,積極探索建立矛盾緩解調處機制,建立行政調解與人民調解、司法調解相銜接的大調解聯動機制,進一步推動通過法律法規協調社會關係、規範社會行為、暢通訴求通道,引導人民群眾以適當的方式維護合法權益,規範維權行為,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三、在普法重點上,實現從普及法律知識到善於平衡公權私權之間關係的提升。

  公權力是國家所擁有,為維護和增進公益而設的權力,強調國家意志。私權利是以滿足個人需要為目的的個人權利,強調個人意志。一個法治國家,公權力與私權利必須始終處於平衡狀態,這也是現代法治精神的核心內容。黨的十七大以來,黨中央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諧社會的關鍵就在於平衡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個體利益的衝突,協調公權力與私權利的關係。

  平衡公權私權,必須進一步轉變觀念。要清醒地認識到,公權和私權都是法律賦予的,不得把公權的行使淩駕於法律之上。要深刻地認識到,我們手中的公權是有邊界的,不得運用公權隨意干預公民、法人合法私權的行使。平衡公權私權,必須以法律和制度規範公權力的行使。要進一步完善體現合理、公正原則的各項制度。在制定規範性文件時,不得在法律法規之外為公民設定義務、增加環節、作出限制。繼續加強合法行政、合理行政,注重高效便民,做到誠實守信,實現責權統一,實現行政權力規範公開運行,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切實把公權力行使的監督權交給人民。

  四、在普法內容上,實現從普及法律知識到更加注重程序教育的提升。

  實體與程序的關係問題,是法治政府建設中的重要問題。長期以來,我們比較重視實體上的公平,忽視程序上的公正。然而,現代意義上的公正主要應當是程序上的公正,沒有公正的程序,實體上的公平最終也無法實現。只有實現程序的公正,法律作為利益調節器的功能才能充分顯現,執法活動才能有明確的準繩,自由裁量權的行使才能有明晰的尺度,而實現程序的公正,首先要有“程序公正”的觀念。因此,在普法工作中,要特別注重程序法的宣傳教育,進一步促進程序公正。

  注重程序教育,必須在廣大幹部中樹立“程序公正”的觀念。要進一步深入學習掌握《行政訴訟法》、《行政復議法》等程序法律和《行政許可法》、《行政處罰法》中涉及程序的相關內容,教育廣大幹部在工作中自覺依法依規履行相應的程序規範。特別是一些涉及公民基本權益的行政行為,更要有“程序公正”這根弦,尤其要注重程序正當,切實履行好必須履行的程序。注重程序教育,必須引導群眾牢固樹立尊重法律程序的觀念。要進一步貼近和滿足群眾維權需求,加大對程序法宣傳和普及的力度。要讓群眾了解行政裁決、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等救濟渠道及相關程序,教育公民按程序辦事,通過合法渠道解決訴求。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群眾參與行政管理,在遵循法定程序的前提下,有序參與立法和聽證,發現問題,反映情況。

  五、在普法成效上,實現從普及法律知識到尊法習慣養成的提升。

  法治的力量不僅表現在制度體系的建立上,更表現在社會成員對法律的普遍信任上,以及以這種信任為基礎形成的法治文化上。尊重法律就是崇尚法律在整個社會調整機制和全部社會規範中的主導地位,一切國家及社會行為均須以法律為依據,法是唯一的權威。經過五個“五年規劃”的實施,目前,全社會被動遵守法律的氛圍已經初步實現,但是主動尊重法律、自覺以法治思維、法治理念來處理問題的意識還遠未形成。實踐中,重文件、輕法律的現象還不同程度的存在,運用法律思維解決新問題、新情況的能力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因此,必須進一步採取措施,加強教育,使廣大幹部早日養成尊重法律的習慣。

  尊法習慣的養成,必須注重法治文化的培育建設。要進一步深化領導幹部學法用法制度。要繼續完善各級領導班子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集體學法、會前學法、法制講座學法等制度;要繼續把法律法規學習課程納入各類培訓中,進一步加強對領導幹部,特別是新任領導幹部的培訓;要繼續完善和推廣法律知識考試持證上崗制度,對有審批權的部門和執法權崗位新錄用的幹部,要進行專門法律知識考試,依法規範審批行為,加強文明公正執法。要持續深入推進“送法工程”。進一步推動全社會認清形勢,努力在全社會營造遵守法律法規的氛圍。通過大力宣傳法律法規,使得尊重法律權威,自覺運用法治思想和法治理念處理問題成為一種習慣,努力營造“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的法治氛圍,為動員全社會共同建設法治國家創造條件。

  (作者為國土資源部黨組成員、國家土地副總督察)

責任編輯:呂鵬

熱詞:

  • 普法工作
  • 法治理念
  • 經濟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