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紀錄崢嶸歲月 書寫輝煌成就——大型文獻紀錄片《旗幟》研討會發言摘編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11日 07: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編者按:由中央宣傳部、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黨史研究室、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廣電總局、中央電視臺聯合攝製的紀念建黨90週年的大型文獻紀錄片《旗幟》,全面回顧總結了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歷程、光輝成就和寶貴經驗,生動展現了我們黨90年來的革命史、創業史、奮鬥史,播出後好評如潮。

  2011年7月8日,中央電視臺在京舉行大型文獻紀錄片《旗幟》研討會,深入研究和解讀該片的歷史價值、文獻價值和現實意義。本報摘發部分發言,以饗讀者。

  《旗幟》影視圖片的震撼力

  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 李 捷

  善於運用豐富的影視圖片資料,是《旗幟》的震撼力和真實性所在。看了八國聯軍在北京耀武揚威的歷史鏡頭,作為一個中國人,不難了解什麼是“亡國奴”的心酸。看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國民黨向共産黨人大開殺戒的歷史鏡頭,也就不難了解什麼是白色恐怖籠罩下的黑暗社會。看了紅軍到達陜北後秣馬厲兵、整裝待發的場面,也就不難了解什麼叫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看了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國民黨總統府的場面,也就不難了解什麼是正義的力量是不可戰勝的,也就更加深信“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古訓。這些看似模糊不清的歷史鏡頭,記載著歷史真實,激蕩著歷史情感,承載著歷史鏡鑒,通過《旗幟》撰稿者和編導者的精心編排,使觀眾強烈地感受到: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産黨,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這是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必然。

  《旗幟》展現給我們的不僅是近代以來的歷史,還以很大篇幅再現了改革開放以後的當代歷史。這裡面,鮮活亮麗、多姿多彩的影視圖片資料就更多。從科學的春天到真理標準大討論的思想解放,從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偉大歷史轉折到鄧小平十二大開幕詞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題目,從安徽鳳陽小崗村拉開農村改革的序幕到江蘇華西建設共同致富的新農村,從廣東寶安的小漁村發展到現代化大都市的深圳,從擴大國有企業經營自主權到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從加快對外開放步伐到加入經濟全球化進程,看著一幅幅圖片、一個個鏡頭轉瞬之間展現的巨大變化,使人目不暇接,感嘆不已。真理寓于真實之中。透過真實的影視圖片,使我們深切地感受到: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領導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我國過去30多年的快速發展靠的是改革開放,我國未來發展也必須堅定不移依靠改革開放。

  讓旗幟高高飄揚

  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 李忠傑

  拍《旗幟》,看《旗幟》,研討《旗幟》,首先需要回答一個問題:什麼叫“旗幟”?

  旗幟,作為一種標識,用在思想政治領域,往往比喻某種有代表性或號召力的思想、精神或政治力量等。在這個意義上,旗幟就是形象,旗幟就是方向,旗幟就是引導一個黨、一個軍隊、一個國家前進的目標、道路和理論。

  這種政治意義上的旗幟概念,我們黨在誕生之後,就逐漸開始使用。黨的二大在有關文件裏第一次使用了“中國共産黨的旗幟”;黨的七大打出了毛澤東思想的旗幟。改革開放以來,十二大使用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偉大旗幟”;十三大第一次使用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十四大號召“高舉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十五大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稱作鄧小平理論,所以要求“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十六大正式使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概念,但旗幟仍然稱“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到2007年的十七大,進一步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稱作“偉大旗幟”。十七大載入史冊的重要標誌之一,就是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面偉大旗幟。

  所以,現在我們所説的旗幟,就是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如果縱貫90年,就是中國共産黨的旗幟,就是革命建設改革的旗幟,就是黨的指導思想的旗幟,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

  《旗幟》這部電視文獻片,用豐富的資料、生動的故事、凝練的語言、壯闊的畫面,全面、系統地回顧展示了中國共産黨90年的奮鬥歷程、偉大成就、寶貴經驗和崇高精神,是一部回顧旗幟、展示旗幟、謳歌旗幟、高揚旗幟的黨史教科書。

  拍《旗幟》,看《旗幟》,是為了展示旗幟,更是為了高揚旗幟。我們黨的旗幟,凝結著不懈奮鬥的精神和開拓創新的智慧,反映了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體現了13億中華兒女的共同理想,是引領和鼓舞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勝利前進的旗幟。我們對這樣的旗幟表示深深的敬意!並衷心希望:通過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黨員的共同努力,讓我們的旗幟高高飄揚、永遠飄揚!

  準確生動地展示黨的歷史

  中宣部理論局副局長 王心富

  在解説詞起草過程中,我們注意吸取近年來相關重大文獻紀錄片的創作經驗,同時從多方面進行了探索創新,努力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堅持思想性、知識性和藝術性、觀賞性的有機統一。建黨90週年的紀念活動,不是單純為了紀念而紀念,而是要通過紀念活動進一步唱響共産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偉大祖國好、各族人民好的時代主旋律,引導幹部群眾進一步增強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的自覺性堅定性。因此,解説詞注意突出建黨90週年的思想內涵,把中國共産黨成立90年放在中國近代以來歷史發展的大背景中來把握,放在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中來把握,全景式、大跨度、多領域地展示90年來黨的豐功偉績和偉大成就。

  二是堅持真實準確和生動鮮活的有機統一。解説詞著力做到史實準確、敘述得體、評價到位。對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評價嚴格依據兩個歷史決議等中央有關文件精神。為增強片子的吸引力、感染力,解説詞深入挖掘了大量新素材,包括領導人年譜、傳記、日記、回憶錄、國內外新聞報道和理論研究成果等,廣泛使用電視語言、電視思維,注重用鮮活的故事、典型的事例來表達,用豐富的文獻和數據來展現,用群眾的感受來講述,努力做到形象生動、引人入勝。

  三是堅持系統全面和突出重點的有機統一。解説詞既有全面系統的宏大敘事,又有生動鮮明的個案展示;既把革命、建設、改革作為一個整體來展現,展示共産黨人的先進事跡和崇高品格,同時又著力突出黨在不同歷史時期所取得的標誌性成就;既做到不遺漏重大事件、重要會議、重要方面,又力求避免平鋪直敘,做到有起伏有跳躍,對該突出的地方濃墨重彩。

  四是堅持黨史和國史內容的有機統一。對於中國共産黨這個長期執掌全國政權的執政黨來説,黨史和國史既有區別又有聯絡,不可能截然分開。本片有較多內容,比如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四大建設,屬於國史的內容,同時它們都離不開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指引,因此也是黨史所應呈現的內容。解説詞注意體現黨史的特點,以比較大的篇幅展示黨的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和制度創新成果,反映黨的建設的成就,體現各級黨組織、共産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尊重歷史 還原歷史 高於歷史

  解放軍後勤指揮學院教授 邵維正

  《旗幟》這部大型文獻紀錄片拍得非常成功,因為它尊重歷史,還原歷史,又高於歷史。

  歷史唯物主義主張要尊重歷史的本來面目,我們的輿論、點評要從歷史的現實出發説話,論從史出。作為一部文獻紀錄片,《旗幟》是尊重歷史的典範。《旗幟》在還原歷史方面也下了很大工夫,170多年的中國近現代歷史,怎麼把它真實反映出來?撰稿組和編導人員下了很大的工夫,挖掘了很多鮮為人知的歷史資料。比如八國聯軍侵華,比如清帝退位詔書,再比如鄧小平講話的手稿,這些都還原了歷史的本來面目。歷史的本身是不能改動的,但是人們對歷史的認識,總是在不斷加深。中國近現代歷史已經過去了170多年,我們站在今天的視角上來看待歷史,有很多地方和過去看到的不一樣,比如歷史規律,從170多年中國近現代歷史當中,我們總結出了基本的歷史規律,即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産黨,選擇的馬克思主義,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這就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在整部片子的佈局上,很明顯,這部片子是重心後移。改革開放這一塊,在全集當中佔了6集,以主要的篇幅來反映改革開放取得的輝煌成就,反映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可以説,撰稿組和編導精心謀劃,獨具匠心,把我們黨成立90年來最現實、最輝煌的地方濃墨重彩地展現出來,弘揚了歷史的主旋律。

  總之,這部片子突出了中國共産黨成立90年來的主題、主線、主流,反映了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歷程,是一部非常成功的文獻紀錄片。

  用旗幟引領中國

  中央電視臺總編輯、副臺長 羅 明

  《旗幟》是一部全面梳理和真實再現中國共産黨90年輝煌歷史的大型文獻紀錄片。我們從全臺各部門抽調精銳力量投入到《旗幟》創作中,力度之大、人員之多、範圍之廣,在中央電視臺紀錄片創作中是第一次。作為一部體現中央電視臺紀錄片最高水準的作品,《旗幟》一經播出便獲得各界好評。

  《旗幟》有以下幾個鮮明的特點:

  一是表達新穎。《旗幟》回眸了自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民族謀求偉大復興的探索歷程,記述了中國共産黨成立90年來波瀾壯闊的歷史。該片的創作並沒有按照傳統文獻片、紀錄片的表達方式,而是努力追求創新,以生動、形象的電視畫面和語言娓娓道來,在平視和平實中蘊藏著力量和信仰。

  二是視角豐富。《旗幟》採訪了60多位高端人物,他們既有國家領導人、部委領導,也有專家、學者,他們有的是親歷者、有的是見證者、有的是研究者,對於同一段歷史,有不同人物從不同角度進行回顧和闡述,使歷史的表述更加立體、真切。

  三是資料翔實。在《旗幟》創作中,中央電視臺首次發揮旗下中國電視音像資料館的優勢,引入現代媒資運作管理理念,收集到國內外關於中國共産黨重大歷史事件的珍貴影像資料,有些是首次發掘和公開,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和收藏價值。

  四是視覺震撼。《旗幟》劇組專門成立了視覺組,調集了國內視覺創作的頂尖人才,運用虛擬的數字再現,製作了大量精彩的動畫,為全片增色很大,也與國際紀錄片的創作同步接軌。

  為了提升《旗幟》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中央電視臺也動用了臺內外最大的宣傳推廣資源,採用電視滾動宣傳、網絡互動宣傳以及平媒深度宣傳的方式,全力推廣宣傳該片,例如,從6月20日至29日,在《人民日報》第八版《紀念建黨90週年特刊》上全文刊登了《旗幟》各集解説詞;在《旗幟》播出的同時,還推出12期大型網絡原創直播訪談節目,形成與電視單向收視不同的網絡電視收視體驗。

  影像史料功不可沒

  國家廣電總局宣傳管理司司長 金德龍

  史料,尤其是影像史料,在一部片子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旗幟》拍攝過程中,曾尋找了1萬多分鐘的歷史資料,其中採用了300多分鐘珍貴的影像資料,許多影像史料如果不去挖掘恐怕就會湮滅流失。可以説,影像史料對於《旗幟》這部文獻片的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

  影像再現的作用主要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它揭示了歷史發展的必然。《旗幟》很深刻地揭示了中國為什麼選擇了共産黨,為什麼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為什麼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為什麼選擇了改革開放。這個歷史的必然使人們深刻感受到中國170多年來,也就是從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的仁人志士和先進分子所走過的一條奮鬥道路。

  第二,影像再現還原了歷史的真相。在《旗幟》這部片子當中,有許多大家熟悉的歷史事件和歷史場景,生動的圖像很好地還原了我們的歷史真相。比如説太平天國,長征,遵義會議等等。這種歷史真相再現,給觀眾很強的震撼。

  第三,深刻闡釋了歷史的結論。解説詞緊密聯絡經濟社會的發展,緊密聯絡人民群眾的思想實際,把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史實與論證結合起來,對一些深層次問題和人們的現實關切作出有説服力的回答。深刻説明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共産黨才能建立新中國,才能發展中國,發展馬克思主義。

  第四,豐富了節目的內容。影像再現和紙質再現的重要區別在於,影像以生動的畫面,生動的語言,有衝擊力的形象,告訴人們歷史是怎麼發生的,事件是怎麼形成的。

  第五,形成很大的視覺震撼,增強了觀眾收視的效果。觀眾通過影像再現能夠很好地接受我們片子當中闡釋的思想、理論、觀點,深刻感知我們先輩所走過的艱難歷程,進一步增強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的自覺性堅定性。

  歷史觀 國家觀 藝術觀

  《旗幟》總編導 閆 東

  文獻紀錄片作為紀錄片創作的一個主要類型,擔負著展現歷史滄桑,傳承民族精神,傳遞中國聲音的重要使命和責任。《旗幟》的創作得到了臺內臺外的重大支持,匯集了各方面的精銳力量,使得這部片子成為眾多大型文獻紀錄片最短週期的呈現。

  一、文獻紀錄片的歷史觀。用電視傳遞歷史,最不可或缺的就是文獻。作為文獻紀錄片,影像資料所容納的歷史信息,直接體現著創作者對歷史的尊重和敬佩。為了增強歷史文獻的感染力、説服力和真實感,《旗幟》在史料運用上,不僅有珍貴的文獻展示,包括大量的同期聲,還對60位高端人物進行深入採訪,他們大都是相關歷史事件的親歷者、見證人,以及相關領域的研究者,通過他們的講述來還原歷史,走進歷史,使個人的人生歷程與國家民族的發展結合在一起,使歷史更有生命,更有溫度。

  二、文獻紀錄片的國家觀。在多年來從事大型文獻紀錄片的創作中,我和我的團隊深知,文獻紀錄片是國家話語的表達,需要站在國家的高度審視自己的創作過程,用鏡頭、畫面、聲音、剪輯等多種方式來塑造國家畫面的神與形。《旗幟》正是緊扣中國共産黨成立90週年這一歷史節點,對黨的不同時期、重要人物,進行了準確表述,匯就成主流意識形態和話語體系。為了使國家話語表達更具視覺化和觸摸感,我們選擇了中國共産黨在90年曆程中走過的紅色路線,跨越七省市,實施了央視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航拍。《旗幟》解説詞也改變了傳統的敘述方式,讓觀眾更充分地走近歷史人物。

  三、文獻紀錄片的藝術觀。歷史真實同思想性、藝術性是相輔相成的,《旗幟》中動畫技術的應用,便是對此作出的詮釋。由於一些文獻資料無法找到,就需要我們用技術手段彌補資料的缺失。同時這也成為我們以實際資料為基礎的藝術處理。另外,在表現形式上,《旗幟》也力爭另辟蹊徑,比如片頭設置,以及用現場的氣氛同期完成配樂創作等等。

  總之,文獻紀錄片是政治訴求與電視傳統的高度融合,對規定的表達,政策的表達,對歷史事件典型影像的編輯,是電視創作者政治智慧和影像記憶的有機統一。歷史觀,國家觀,藝術觀,決定我們的價值觀和創造力,也決定作品的影響力和傳播力。電視創作者只有不斷思考和實踐,才能創作出更好的作品,更好地履行媒體工作的政治使命和社會責任。

責任編輯:韓淩默

熱詞:

  • 大型文獻紀錄片
  • 《旗幟》
  • 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