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讓綠色轉移成就合作雙贏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11日 05:1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深圳、河源,同飲東江水。

  深圳人均GDP國內城市排名第一,河源所轄5縣均為廣東省級特困縣。

  從1990年起,深圳開始對口幫扶河源。2008年,廣東作出産業和勞動力“雙轉移”、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戰略決策,深圳與河源成為對口轉移和承接城市。

  在河源,八成以上的企業來自深圳,“研發在深圳、生産在河源”,河源不僅是深圳對口的“幫扶地”、更成為深圳拓展腹地的“落腳點”。

  6月13日,深圳市委書記王榮和河源市委書記陳建華在深圳緊緊握手。陳建華對王榮説,與深圳“高端對接”的格局已在河源初現。王榮笑著把河源稱為“合拍的合作夥伴”,他認為,攜手河源既是幫扶、更是合作,既探索對口幫扶的新模式、更探索科學發展的新路徑。

  與綠同行

  贛南青山間的涓涓東江源,在河源龍川匯合、蜿蜒流向“珠三角”。

  贛、粵約有4000萬人口的飲用水取自東江,東江更是香港居民的主要飲用水源。

  為了保護好東江,河源作出了犧牲、經得起GDP的誘惑。面對産業轉移的機遇,河源提出“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先後以“環保”的“高門檻”,將總投資400多億元的350多個項目攔在了綠水青山“門外”。

  因為有著“犧牲環境”的慘痛教訓和至今都難以補償的代價,河源的“高門檻”得到了深圳“綠色轉移”的呼應。王榮説,對口幫扶不能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産業轉移不是“垃圾轉移”。

  南玻集團進入河源東源縣,第一個石英石開採的研討課題就是“環保”、投資研發“無氟”工藝“護綠”;河源電廠從設計到投産,深圳能源集團都以“廢水零排放”為硬指標,環保投入佔總投資17.3%、幾乎比國內平均水平翻番。廢水處理復用、廢氣脫硫除塵、廢渣綜合利用,3個100%兌現了“不向東江排放一滴廢水”的環保承諾。

  投資100億元的中興通訊産研基地、投資9900萬美元的南玻太陽能玻璃、投資60億元的恒泰豪太陽能光伏電池、投資100億元的東江商貿物流城……“綠色”的高科技、新産業紛紛從深圳走進河源,在深圳對口幫扶的6個産業轉移園裏,人們看不到一根煙囪。

  河源與深圳與“綠”同行。至今,深圳向河源轉移項目148個,但陳建華告訴王榮,河源的山還是那麼綠、水還是那麼清、天還是那麼藍。

  優勢互補

  深圳,中國綜合經濟實力、技術創新能力最強的現代化都市;河源,貧困縣約佔廣東貧困縣總數1/3、人均GDP僅為全省1/3、財政自給率約為1/3的欠發達城市。

  但是,深圳面臨土地、能源和水資源、人口、環境的“難以為繼”,而河源土地為深圳的8倍、人口不過深圳的1/4、更被稱為廣東的天然“氧吧”和“水庫”。

  深圳與河源在合作中相互取長補短。

  東江畔,中興通訊正在規劃佔地200萬平方米的生産研發培訓基地、華南城集團開始搭建佔地350萬平方米的超大物流平臺、佔中國總儲量1/4的“硅石之鄉”給了南玻集團光伏玻璃資源支撐……

  河源的好山好水,讓四個“難以為繼”束縛多年的深圳優勢企業放開了手腳。

  航嘉集團在河源建起國內最大的PC 電源生産基地,26.8萬平方米的佔地面積是深圳基地的4倍;在深圳租用1500平方米廠房的特靈通數碼將生産線轉移河源,自建1.5萬平方米廠房、手機産量增長10倍;西可通信2004年從深圳轉移河源、3次增資擴産,2010年的手機産值達50億元、出口額連續5年位居河源之首。

  借深圳産業轉移之機,河源已形成深圳轉移企業“領軍”的産業體系和“深圳研發、河源生産”的合作格局。

  好山好水,也吸引著深圳這個“資本洼地”向河源“溢出”。

  恒泰豪公司投資太陽能光伏多晶硅片60億元,完善河源新能源産業鏈;梓盛發集團投資60億元,構築“青山、綠水、溫泉”生態旅遊區……

  陳建華説,河源的好山好水引來了深圳的大手筆。王榮説,在河源的好山好水中,深圳的科技、資金找到了發展的新天地。

  高端對接

  深圳的高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尤其是深圳對“綠色轉移”的呼應,讓河源有了反“梯度承接”、甚至在某些領域與發達地區“同臺競技”的膽略和底氣。

  由西可通信、特靈通“領軍”,河源集聚48家手機生産企業、年産手機5000萬台、年産值達120億元,成為廣東最大的手機生産基地;南玻光伏玻璃、恒泰豪光伏多晶硅片、中晶太陽能電池等,銜接起從資源、元件到封裝、發電的産業鏈,河源成為廣東三大光伏産業基地之一;華南城、巴登新城、梓盛發等則將現代物流、現代旅遊、現代金融等新興産業帶進了河源……“高端對接”,讓河源構築起以新電子、新材料、新能源和新醫藥等新興産業為主體的産業體系。

  在河源,“高端對接”的不僅有項目、更有為産業轉移配套的公共服務體系。

  儘管財政自給率僅為1/3,但河源仍然擠出1.4億元資金,在廣東率先為産業轉移園配套建起最高標準的污水處理廠,“既服務轉移企業、又保護自己的環境優勢”;6月24日,河源投資1.43億元引進的全國第二個國家通訊終端産品質檢中心正式啟用,成為服務手機轉移企業做大、做強的檢測公共服務平臺。

  2008年,佔地10平方公里的“東江教育城”與産業轉移園同步崛起。河源職業技術學院、河源理工學校、河源技工學校等向企業“訂單式”輸送高素質技術工人。2010年,河源技工學校新開設的太陽能光伏發電專業錄取了100多名新生;6月24日,西可通信在該校設立“校中廠”供學生實踐,校長歐陽仕文説,高素質的勞動力是保證“雙轉移”的“第一對接點”。

  合作雙贏

  新電子、新材料、新能源、新醫藥……有人説,河源對深圳的産業轉移格外“挑剔”。

  大企業、大品牌、大投入……有人説,深圳對河源的産業轉移格外“舍得”。

  恰恰是這種“挑剔”和“舍得”,讓河源和深圳實現了合作雙贏。

  一步跨進了“高”、“新”産業領域,一氣形成了手機、光伏等産業集群,工業總産值短短5年翻了兩番,僅一個中興通訊生産基地項目,就能讓河源工業總産值再翻一番……深圳的“高端”轉移,帶來了河源經濟的超常規跨越。

  “中興通訊到河源”讓上下游企業接踵而至、“華南城”成了河源的“招商局”……“高端”轉移的品牌效應,給了河源莫大的驚喜。

  “挑剔”讓河源的超常規跨越沒有付出犧牲青山綠水的代價。王榮覺得,深圳應該學習河源的“挑剔”。

  河源對産業轉移感受最深的是“在家門口就業”。目前,河源的7個産業轉移園就吸納本土勞動力10.7萬人,僅西可通信就錄用了6500多名當地員工,順發電子錄用的100多名員工都來自東源縣沙溪村的貧困戶家庭。

  深圳對産業轉移感受最深的是“在新天地長大”。河源解開了束縛深圳企業“做大”的土地“死結”、降低了生産成本。西可通信在河源高新區佔地16萬平方米,總經理何榮特感慨,“16萬平方米在深圳想也不敢想”;特靈通公司總經理助理龔艷軍説,“用電、用水、用工都比深圳便宜”。

  西可通信董事長何寧寧説,被4個“難以為繼”束縛、在深圳難以“做大、做強”的企業在河源做大、做強,甚至成為行業的“龍頭”。

  王榮為此認為,深圳的“舍得”值得。

責任編輯:韓淩默

熱詞:

  • 深圳河源
  • 太陽能光伏發電
  • 産業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