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我們的旗幟》紅色記憶的經典表情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08日 06:2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圖為晚會《我們的旗幟》現場照片。

  “七一”前夕,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90週年文藝晚會《我們的旗幟》隆重推出。這臺晚會由《歷史的選擇》拉開序幕,通過《人民的心聲》、《難忘的歲月》、《民族的脊梁》和《我們的旗幟》4個篇章,不僅讓我們深知“沒有共産黨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且讓我們深知“舉起旗幟就是舉起我們自己”。從晚會作品的選擇、再創和構成來看,儘管沒有直呼為“大型音樂舞蹈史詩”,但《我們的旗幟》無疑也具有“史詩”的品質與情懷,呈現出紅色記憶的經典表情。

  輝煌歷程的藝術呈現

  新中國成立以來,命名為“大型音樂舞蹈史詩”的作品只有3部,這分別是創演于1964年的《東方紅》、1984年的《中國革命之歌》和2009年的《復興之路》。3部“史詩”的創演分別是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5週年、35週年和60週年的盛大慶禮。作為一種以詩朗誦、歌曲、歌舞和舞蹈為主要表演手段的大型音樂舞蹈作品集成,大型音樂舞蹈史詩體現出宏大敘事的功能。1964年創演的《東方紅》,形象地概括了從中國共産黨誕生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革命歷程,表現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團結一心、艱苦奮鬥、不屈不撓、英勇鬥爭的革命精神。通過《東方的曙光》、《星火燎原》、《萬水千山》、《抗日的烽火》、《埋葬蔣家王朝》、《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祖國在前進》和《世界在前進》等8個場景,展現了中國革命的艱苦歲月和輝煌歷程。

  同樣,1984年創演的《中國革命之歌》,除序幕《祖國晨曲》和尾聲《向著光輝燦爛的未來前進》外,構成主體部分的五場分別是《“五四”運動到建黨》、《北伐到井岡山》、《長征到解放戰爭》、《建國到粉碎“四人幫”》、《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二大》。可以看到,《中國革命之歌》僅用前三場便概括了中國共産黨領導的革命歷程,而後兩場重在對粉碎“四人幫”和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強調,這標誌著大型音樂舞蹈史詩的宏大敘事鐫刻“紅色記憶”更開拓錦繡前程。2009年創演的《復興之路》,就宏大敘事而言顯得藝術上更為成熟,除序幕《我的家園》外,五個樂章分別是《山河祭》、《熱血賦》、《創業圖》、《大潮曲》和《中華頌》。這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反映了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169年的中國革命史、發展史和改革開放史。很好地體現一個重大主題:是歷史和人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和中國共産黨,走上了翻身解放的道路,走上了社會主義革命建設的道路,又走上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道路。

  歲月積澱的紅色記憶

  大型音樂舞蹈史詩之所以稱為“史詩”,不僅在於它以音樂、舞蹈等藝術形式詩意地表現了歷史,而且在於它將中國革命史中具有時代特徵的文藝作品、特別是音樂作品吸納到“史詩”中,使“史詩”沉澱著革命文藝的紅色記憶。《東方紅》作為第一部對中國革命進行“鳥瞰式”表現的大型音樂舞蹈作品集成,其中許多歌曲都讓人耳熟能詳,都讓人憶及特定的革命場景和革命時光。如其中的歌舞《北方吹來十月的風》、表演唱《工農兵聯合起來》、表演唱《就義歌》、歌舞《情深誼長》、表演唱《到敵人後方去》、歌舞《保衛黃河》、表演唱《團結就是力量》等等。這些作品在中國革命的不同歷史時期,都體現出革命文藝的戰鬥力量,發揮著革命文藝“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重要作用。

  實際上,大型音樂舞蹈史詩的這種作品構成方式,與1949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大歌舞《人民勝利萬歲》是一脈相通的。《人民勝利萬歲》由10個片段組成,其中舞蹈作品居多。有當時表達人民大眾喜慶翻身的《花鼓舞》和《腰鼓舞》,有表現人民解放軍乘勝前進的《進軍舞》,更有多個少數民族舞蹈組合起來表現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溫馨和喜悅。這種運用多個少數民族舞蹈組合表現的手法在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中都得到呈現,演藝界普遍認為大歌舞《人民勝利萬歲》是此後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的先聲。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中國革命之歌》和《復興之路》中,也吸納了不少沉澱著革命文藝“紅色記憶”的作品,在前者中有舞蹈《紅軍不怕遠征難》、歌曲《大刀進行曲》等;在後者中則有歌舞《學習雷鋒好榜樣》、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等。選取中國革命史中産生過重大影響的作品融入“史詩”,是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創演的一個顯著特徵。

  舞臺史詩的藝術規律

  大型音樂舞蹈史詩作為一種成熟的舞臺藝術樣式,也是在中國革命文藝建設進程中逐步完善起來的。從上世紀30年代初中期在中央蘇區形成的“歌舞活報劇”,以及40年代初中期在延安及其周邊抗日根據地形成的“大型歌舞活報劇”,就能看到大型音樂舞蹈史詩的革命品質,就能看到它是革命化、民族化、大眾化革命文藝建設的光大。

  從《東方紅》到《中國革命之歌》再到《復興之路》,大型音樂舞蹈史詩這一舞臺藝術樣式逐漸成熟起來,而成熟的標誌便是多種演藝樣式有機地、系統地結構在一起,進行宏大敘事。以《復興之路》為例,其節目類型包括了歌舞、舞蹈、配樂誦賦、交響合唱、情景表演、配樂詩朗誦、器樂獨奏等眾多樣式,尤其是多媒體影像的運用,以多層次的影像內容創造出全景式形象的立體呈現,強化了史詩性表現的深度和廣度。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創演大型音樂舞蹈史詩這一舞臺演藝巨著的一些規律:第一,要準確尋找到重大革命歷史節點的“經典表情”,這其中不僅是中國革命“紅色記憶”的歷史焦點,也顯現出藝術家審視歷史的獨特角度與理念。第二,是為確定的“經典表情”尋找到獨特的藝術表現方式,以藝術創造的“這一個”使“經典表情”更具藝術的經典性。第三,要在系列的“經典表情”之間建構起“史詩”的有機整體性,這包括語言風格的統一性、形象要素的層級性和結構關聯的邏輯性,簡言之,使“詩”的靈動與“史”的凝重渾然天成。第四,要在眾多“經典表情”的整體呈現中,統一起藝術家的歷史感觸和歷史學家的藝術觀照,統一起政治家的文化思考和文化學者的政治思想,統一起“史詩”的崇高品質和磅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