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社會階層分化提出新挑戰 中共展望百年改善領導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05日 14:3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瞭望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站在建黨90週年新的歷史起點上展望未來,諸多目標仍待完成

  北京的這個仲夏,由於紀念建黨90週年的熱烈氣氛,而顯得格外火熱。

  5月底以來,中央各部委和研究機構為紀念建黨90週年而舉辦的高規格、大型研討會,逐漸密集起來。

  5月31日,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中共黨史學會和中國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聯合舉辦全國黨史界紀念中國共産黨成立90週年學術研討會,來自全國黨史系統、黨校、軍隊、社會科學院、高校的16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

  6月9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與中國中共文獻研究會聯合舉辦“紀念中國共産黨成立90週年”理論研討會,來自全國各地的200多位專家學者與會。

  6月20日,中共中央組織部、全國黨建研究會召開紀念中國共産黨成立90週年黨建研討會,習近平出席會議並講話。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各省區市、副省級城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有關負責同志,部分國有重要骨幹企業和高校負責同志,全國黨建研究工作者等共300多人參加會議。

  此外,各省區市、各部門、各系統舉辦的此類研討會更是遍地開花、不勝枚舉。觀察人士指出,此時召開的研討會,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針對當前黨建的重大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和研究,意在學習、總結、提高,形成共識、指引未來。

  回想建黨80週年、85週年之時,此類高規格研討會也曾應時召開。由於不同時期的不同情況,研討會的關注點也不盡相同。比如80週年時的關鍵詞是“三個代表”,85週年的核心點為“黨的先進性建設”。今年,《瞭望》新聞週刊記者分別參加了中央文獻研究室和中央組織部舉辦的兩次研討會,對會議的關注點以及由此形成的特殊氛圍,印象深刻。

  “老祖宗不能丟”

  在本刊記者的觀察中,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以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充分尊重人民群眾偉大實踐和創造,積極借鑒吸收人類文明一切優秀成果,不斷推進黨的理論實踐創新,是多次紀念建黨90週年研討會的突出指向。

  “理想信仰”,是研討會上的一個“熱詞”。對於一個擁有90年曆史的大黨,始終保持堅定的理想、信仰,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黨的性質和前途。研討會上,中央領導同志指出,老祖宗不能丟,很重要的就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能丟、不能動搖。這是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基礎和出發點,否則就會迷失方向走上歧途。

  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和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無不是深深植根于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運用它的立場、觀點、方法和基本原理,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

  6月底,中組部、中宣部發出通知,要求認真組織學習《馬列主義經典著作選編(黨員幹部讀本)》(以下簡稱《選編》)、《馬列主義經典著作選編學習導讀》(以下簡稱《學習導讀》)。分析人士指出,這是針對黨員領導幹部對馬克思理論,是不是真學、真信、真用等問題,作出的“對位”的教育措施。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研討會上被提及頻率最高的詞之一。中國革命建設歷史的正反兩方面經驗證明,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只有正確運用於實踐並在實踐中不斷發展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研討會上談到,當前我國正處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新情況新矛盾新問題不斷涌現,迫切需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加強指導。此時特別要自覺堅持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時刻關注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和人民群眾的實踐創造,根據新鮮實踐經驗不斷推動理論與時俱進,並時刻用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武裝全黨。

  與此同時,今天中國的前途命運已更加緊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運聯絡在一起。面對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世界局勢,中國共産黨應善於分析和把握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深刻認識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科技革命加速推進等發展趨勢及其對我國發展的重大影響,從戰略高度深入研究我國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科學回答當今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領域的重大問題,為緊緊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理論指導和思想保證。

  此外,多個研討會對黨史中的教訓,也進行了深入透徹的分析。比如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黨內發生的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教條化、把共産國際決議和蘇聯經驗神聖化的錯誤傾向;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後繼續“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錯誤理論和實踐;文化大革命時期,黨的權力過分集中于個人,狂熱鼓吹個人崇拜,個人領導實際上取代了黨中央的集體領導,等等。

  觀察人士指出,2011年初《中國共産黨黨史》(二卷)出版,客觀評價了新中國成立後29年中如“大躍進”、“人民公社化”、“反右傾擴大化”、“文化大革命”等時期的功過,這也為黨站在歷史新起點上,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提供了準星。

  “半九十”與新起點

  縱觀建黨80週年、85週年、90週年的歷次研討會,之所以能夠在黨建思想上一脈相承、彼此銜接,又針對黨和國家建設發展的突出問題,提出富於引領性的創新提法,其根源還在於近10年來中國跨越式發展的深厚背景。

  2004年,中國經濟總量上升為世界第六。3年後的2007年,中國經濟總量進入世界前三甲。又過了3年,2010年的中國已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迅猛發展的經濟,帶來了政治、社會、文化、環境等領域劇烈的連鎖反應。以社會階層變化為例,10年來,工人階級的內涵和外延發生了新變化,農民階級人數不斷減少,大量新社會階層涌現,這從根本上改變了黨的群眾基礎結構和黨聯絡群眾的工作方式。

  社會階層的分化,使原來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形成的單一、有序、緊密的社會結構日益鬆散,給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帶來新的挑戰。不少農民工黨員以及下崗和退休黨員游離在黨組織外,給基層黨組織設置、黨員管理等帶來一系列新的難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影響到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的有效發揮。

  社會階層構成變化也給黨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傳統的重管理輕服務、重處理輕預防等社會管理觀念難以為繼。社會利益結構的深刻調整,不可避免地産生大量新的複雜多樣的利益矛盾和利益訴求。如何提高黨協調整合社會各階層利益的能力,妥善處理各階層、各群體之間的利益衝突,為社會營造一個和諧穩定發展的環境與機制,是黨面臨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再如,信息化加速發展。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4.57億,手機網民規模達3.03億,網民日均上網時間2.6小時,中國互聯網微博累計註冊賬戶突破6500萬個。

  目前95%以上的網上信息是英文,漢語言文字不到1%。説明我們在網上對世界的影響還十分薄弱,處於劣勢。在網絡空間多元意識形態相互衝擊碰撞的環境下,如何抓住意識形態的話語權,是黨的建設面臨的重要考驗。

  信息化新形勢對黨的執政基礎構成衝擊。在互聯網日益普及的時代,公眾參與交往關係增加,參與社會活動增加,參與範圍更廣。敵對勢力利用我國社會轉型期矛盾增多、群體性事件多發的情況,通過網絡對群眾進行蠱惑,對中國進行惡毒攻擊,煽動群眾不滿情緒,企圖動搖黨的執政基礎,這給有效社會管理增添了難度。

  信息化新形勢對黨的執政能力構成考驗。一些地方和部門在遇到突發事件包括突發性自然災害、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時,決策不當、應對不當、輿論引導不當,導致謠言迅速傳播,有時直接釀成重大突發事件。從一定意義上對黨和政府的執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信息化新形勢對幹部的能力和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網絡的匿名性、自由性,使原來一些群眾不願意和不敢説的事情反映出來,網絡的公開、透明、快速、廣泛,使得監督和被監督的關係明顯起來。網絡監督的強大,對幹部素質有了更嚴格要求。

  從某種意義上來説,“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古語應用於今天的中國共産黨,非常恰當。“世界第二”的盛名,只不過是又一個新起點。也正是在此背景下,紀念建黨90週年的多個研討會,紛紛把堅定理想信仰、保持憂患意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密切黨同群眾的血肉聯絡,放在與以往相比更加突出的位置加以強調。

  展望百年

  建黨90年、執政62週年來,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中華民族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比如,2009年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進程已達77.1%,比2000年時提高了17.8個百分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前十年,可謂成績斐然。

  站在建黨90週年新的歷史起點上展望未來,黨和國家建設發展的諸多目標仍待完成。

  胡錦濤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指出,在本世紀上半葉,我們黨要團結帶領人民完成兩個宏偉目標,這就是到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年時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這既是全黨全國人民的美好願景,也是執政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作的動員和部署。

  按照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新要求”,未來10年,中國特別要增強發展協調性,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産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方式。五大文明建設與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實現同步、協調推進,是一個難度頗大的挑戰,這10年也將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

  再往前看,按照“三步走”戰略部署,到本世紀中葉,中國的人均國民生産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與此相聯絡的,實現“共同富裕”以達到“社會主義的本質”,解決分配不公、避免兩極分化,也都是更長時期內,黨和國家建設目標中濃墨重彩的篇章,同時也對黨的執政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本刊記者參加的研討會上,多位與會人士談到,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在於進一步把黨建設好。作為一個即將跨越百年的政黨,中國共産黨須深刻認識和充分運用黨的建設歷史經驗,不斷推進新形勢下黨的先進性建設,持續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才能從容應對已知和未知的風險挑戰,帶領全國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取得新勝利。作者 楊琳

責任編輯:張洋

熱詞:

  • 新社會階層
  • 衝擊碰撞
  • 科學發展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