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PMI回落預示經濟增長減速 三季度GDP增速或低9%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04日 01:1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參考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7月1日,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發佈的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 M I)為50.9%,環比回落1.1個百分點,連續3個月回落。同日匯豐中國發佈的P M I更是僅為50.1,為11個月低點。作為披露的首個6月份經濟指標,市場分析認為P M I的連續回落意味著二季度G D P增速將較一季度有所放緩,而三季度的G D P可能進一步回落至9%以下,隨之而來的可能是宏觀經濟政策出現微調。不過從全年來看,中國經濟不會“硬著陸”。

  減速

  二季度GDP增速可能放緩

  對6月份的PM I數據,不同的學者給出了含義相近的解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認為:“6月份PM I指數繼續回調,預示未來經濟增長率可能繼續降低。”匯豐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表示:“6月PM I確認經濟活動和通脹均在降溫。”

  中國物流信息中心的報告更是提出兩點問題需重點關注:製造業新訂單指數去年12月份以來持續回落,並且幅度較大,新出口訂單指數最近也出現明顯下滑,這些數據反映出國內外需求增長較為疲軟;當前國內大型企業發展勢頭減緩,中型企業差強人意,而小型企業則較為困難,最近兩個月小型企業PM I指數以及主要分項指數均回落到50%以下。

  由於官方PM I已經連續3個月回落,結合各方面已經公佈的4、5月份數據,市場普遍預測二季度G D P同比增幅將弱于一季度的9.7%。

  “進入二季度以來,經濟增長面臨較多不利因素影響:電力供應短缺使工業生産受到影響;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乾旱在加劇通貨膨脹預期的同時,也嚴重影響農業生産;同時房地産市場調控及車市不景氣使得消費承壓;歐洲債務危機風雲再起,使我國出口的外部環境可能出現不利變化。4月份工業增加值下降超預期,PM I指數也連續走低,這些都顯示二季度國內經濟增長可能進一步減速。因此,我們將二季度國內G D P增 速 預 測 由 原 來 的1 0 %調 低 到9.5%。”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宏觀分析師唐建偉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説。

  興業銀行研究總監魯政委也表示,在增長方面,除城鎮固定投資在保障房、農村水利建設和前兩年已開工項目的支撐下可能一枝獨秀外,消費、出口預計都會繼續回落。預計第二季度單季G D P同比增速在9.5%左右。

  北京領先國際金融資訊公司首席經濟學家董先安預計,二季度G D P同比增長9 .4%。上海證券預測二季度G D P同比增長8.8%。

  不過也有不同意見。華泰聯合證券預計,二季度G D P同比增長9.8%。該券商認為,需求擴張放緩的勢頭在二季度表現並不明顯,固定資産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推動有所加強,貿易順差對經濟增長貢獻提高,在較低的基數作用下,二季度的G D P增速將比一季度略高。

  走勢

  三季度G DP或低於9%

  作為領先指標,PM I被用來預測未來的經濟走勢,連續的回調預示著未來經濟增長速度可能進一步降低。

  北京大學校長助理黃桂田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當前中國經濟減速是本輪宏觀調控的正常反應,體現了國家調控的效果。問題在於調控是否會在未來導致經濟減速超預期。任何一個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實施,都是希望讓經濟保持在合理的增長區間之內。但實際上無論是調控的方式、力度,還是經濟運行的自身情況變化或者國外因素導致的外部衝擊,都有可能導致實際增長並不處於這一合理區間之內。所以對調控力度的把握是當前問題的關鍵。

  中國銀行預測,三季度我國GDP將增長9.3%左右。中國銀行總行戰略發展部高級經濟師周景彤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説,三季度,我國經濟將受到多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從國際看,受制于高油價、工廠産出減少和房地産市場低、財政狀況的進一步惡化,美國經濟放緩的程度將超過預期;歐元區外圍國家短期刺激經濟和長期財政重建的矛盾依然沒有解決,財政挑戰造成金融動蕩,下行風險再度增加。日本經濟正在遭受大地震和鉅額財政赤字的雙重打壓。新興經濟體在政策緊縮下經濟增長放緩,而通脹壓力依然巨大。

  從國內來看,今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各地規劃項目投資需求較大,隨著各類産業發展規劃落實到位,我國傳統施工旺季的到來,二、三季度一些新項目將集中開工,投資需求有望較快增長。截至5月底,全國保障性住房項目總體開工率僅為32%。由於保障房建設一頭連著民生和政府承諾,一頭連著鋼筋、水泥和經濟增長,預計下半年國家將加大力度,督促、鼓勵和支持各地加快保障房建設,這將對下半年投資 和 經 濟 增 長 産 生 重 大 的 支 撐 作用。但與此同時,企業庫存創歷史新高,工業生産和經濟增長面臨著向下調整的壓力。

  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宋立則認為,三季度的G D P增速存在低於9%的可能。他在2日舉行的人民大學中國宏觀經濟論壇上説,當前投資趨勢明確,消費走勢平穩,但是進出口形勢的不確定性較大。尤其是日本核危機以及中東、北非的動蕩加劇了世界經濟下滑而物價上升的趨勢。日本核危機可能在全世界範圍內引發退核浪潮,導致在未來三到五年裏,能源的供給長期緊張。

  北非、中東作為德國主要的出口地,近期的危機將影響德國,進而是歐盟經濟的復蘇。更進一步,如果危機擴大,國際石油價格將可能在120美元之上波動。“在這樣的背景下,中 國 的 經 濟 還 有 進 一 步 下 滑 的 空間。”宋立表示。

  微調

  宏觀政策可能適度轉向

  出於對經濟可能持續下滑的擔憂,同時考慮到未來物價漲勢有可能回落,當前建議宏觀調控政策適度轉向的呼聲加大。

  如宋立就認為宏觀政策需要觀察、調整、分化。他説,從現在的形勢來看,由於經濟往下走,未來可能還要繼續往下走,似乎進一步緊縮的必要性不是太大了,經濟到了觀察時期。

  宏觀政策可能需要適當調整。之前採用的政策都是需求管理政策,現在要關注的是勞動力成本的變化,食品供應體系的變化,國際上流動性造成的輸入性通脹壓力問題,這些都是供給方面的衝擊,所以政策下一步可能需要從供給方面做文章。

  再次是政策可能需要分化。實現不同的政策目標,需要不同的工具,一個政策目標只能用一個工具。現在因為政策目標分化了,經濟增長往下走,物價增長往上走,這時候必須對工具進行分化。下一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要承擔不同的角色,就是在貨幣政策內部,反通脹的政策也不能觸及到經濟的增長,這意味著需要不對稱地用政策工具。

  北京大學副校長劉偉也建議宏觀調控“重新回到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他在日前的北京大學企業傢俱樂部成立儀式上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説,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物價上漲與經濟增速放緩的雙重壓力。在這形勢下,無論是加息還是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最終結果都可能導致經濟增長速度進一步放緩。

  黃桂田也認為,當前我國物價上漲態勢已經基本得到控制,雖然流動性過熱等問題依然存在,但是這些問題很難靠貨幣政策在短期解決。在這種形勢下,貨幣政策應該兼顧最終目標增長和就業。所以建議下一步貨幣政策以微調為主,注意把握力度。

  與此同時,下半年財政政策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主要是應該加強對低收入人群的補貼和轉移支付。同時加大對能夠較大影響C PI權重的部門,如農業的支持力度,防止因為自然災害的發生導致農産品供應短缺,進而導致物價水平進一步上漲。

  當然,建議宏觀政策微調並不意味著未來中國經濟可能“硬著陸”。人民大學經濟學院2日發表的“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報告”表示:2011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不會出現實質性放緩。投資維持高位運行、出口處於常態化區域以及“增長目標與民生目標的協同效應”確保經濟增長不會出現實質性放緩。預計在“控通脹、調結構”的壓力以及反危機刺激性週期的告一段落後,中國經濟將正式進入“次高速”增長期,以內需為主的新一輪增長週期開始啟動。

  上海證券也預測,中國的經濟增速將在四季度見底回升。上海證券研究所首席宏觀分析師胡月曉認為,政府已注意到中小企業經營環境的惡化情況,隨著未來經濟轉型的推進,以及對高耗能行業的壓縮力度加大,經濟體系中的庫存消耗逐漸接近正常區間下方,未來産出增長將逐漸恢復。

責任編輯:張冀文

熱詞:

  • PMI
  • 回落
  • 經濟增長
  • 減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