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不倒的紅旗——聽革命後人講述瓊崖革命鬥爭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02日 10:3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海口7月2日電 (紅旗飄飄)不倒的紅旗——聽革命後人講述瓊崖革命鬥爭

  記者卜雲彤、趙葉蘋

  到海南母瑞山革命老區,熱情的老區人會招待你吃“革命菜”。你可知道這“革命菜”的來歷?

  談起海南革命鬥爭史,海南人最為自豪的是“23年紅旗不倒”。你可知道這“紅旗不倒”背後的艱辛?

  在紀念中國共産黨建黨90週年之際,記者沿著先輩的足跡探尋。一塊碑就是一段光輝的里程,一個故事就是一次生動的理想信念教育。

  黨是指路明燈

  1927年9月23日,瓊崖革命領導人楊善集、陳永芹、王文明率領討逆革命軍在萬泉河南岸的椰子寨打響了瓊崖武裝鬥爭第一槍。

  到1950年5月1日,整整23年,遠離革命中心、遠離黨中央的瓊崖革命軍隊在數倍于己的敵人不間斷的“圍剿”中生存了下來,迎來了海南島全境的解放。

  73歲的海南省紅色文化促進會會長馬必前説:“為了這一天,海南兒女付出了40萬餘人的犧牲!”

  馬必前是原瓊崖縱隊副司令員、海南軍區副司令員馬白山的兒子。這位一齣生就顛沛流離,直到1950年12歲時才第一次見到父親、母親和妹妹、弟弟的革命後代,近年編著了200多萬字的多本瓊崖革命史著作。他説,回顧海南革命史,黨中央的關心、指導,是貫穿始終的一條紅線。“黨是指路明燈。”他説。

  1930年2月,中共廣東省委派馮白駒到上海向周恩來、李立山等中央領導人彙報瓊崖革命鬥爭情況。周恩來指出,你們瓊崖黨組織抓住紅軍,抓住農村革命根據地,抓住蘇維埃政權,這三件大事很好。今後,只要緊緊依靠群眾,高舉武裝鬥爭的旗幟,堅持鬥爭,一定能夠取得勝利。

  1933年春,瓊崖特委書記馮白駒帶隊從母瑞山根據地突圍時,僅剩下25人,全島與組織有聯絡的黨員只有60多人。馮白駒幾次派人去香港、上海尋找廣東省委和黨中央,均無結果。那是瓊崖革命最困難的時期。馮白駒後來回憶道:“從1932年到1937年,我們和上級失去聯絡,找不到上級,在香港找不到省委,在上海找不到中央。”瓊崖革命猶如茫茫大海中的航船,突然失去了引航的燈塔。直到1937年,才和省委取得聯絡。

  1940年春,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中央領導人多次為中央起草對瓊崖工作的重要指示。1940年4月,黨中央和毛澤東在延安聽取了赴延安參加黨的“七大”的瓊崖特委書記李明和獨立總隊黨委書記黎民關於瓊崖革命鬥爭的詳細彙報,並作了重要而詳細的指示。

  1949年底至1950年初,正在蘇聯訪問的毛澤東主席多次對解放海南島戰役發出電報指示。

  肖明明的父親肖煥輝曾任中共瓊崖南區地委書記兼第五總隊政委。肖明明説,瓊崖革命之所以持續23年紅旗不倒,一是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二是瓊崖共産黨人的不屈不撓;三是瓊崖共産黨發動群眾,依靠群眾,始終和人民群眾在一起,馮白駒曾形象地表述為“山不藏人人藏人”。

  黨組織是革命軍隊的靈魂

  李超的父親李賢祥曾任瓊崖縱隊第五總隊六團團長。李超説,瓊崖縱隊孤島奮戰,缺乏外援;島嶼空間狹小,沒有戰略縱深,迴旋餘地小,長期缺乏穩定的根據地,23年瓊崖革命鬥爭艱苦備嘗。

  堅守母瑞山革命根據地8個月中,瓊崖縱隊一度過起“野人”生活,睡石頭床、蓋芭蕉葉、穿樹皮樹葉衣服,僅有的兩名女同志穿的是“百葉裙”。一次,馮白駒領著大家採野菜時,發現一種半人多高、形狀極像蠶豆苗的野菜,一嘗,葉嫩莖脆,味道也不錯,此後大家就靠著這種無名野菜度日。這種野菜為瓊崖革命立了大功,馮白駒將它命名為“革命菜”。

  但沒有油,沒有鹽,吃了性涼的“革命菜”拉肚子不説,有的人成了大脖子,有的人患了夜盲症。

  饑餓和病痛,比起革命鬥爭中慘烈的犧牲只能算是“小事”。

  記者採訪的瓊崖縱隊後人中,馮所良的父親馮安全曾任瓊崖工農紅軍東路軍紅二連連長,爺爺因為兒子參加革命被國民黨軍隊殺害,舅舅也在作戰時犧牲。馬必前的兩個伯父、一個堂兄也在革命鬥爭中成為烈士。據史料記載,在1927年“412”反革命政變中,海南島被捕的共産黨員、共青團員和革命群眾有2000余人,其中有500余人被殺害。

  馮白駒後來被周恩來譽為“瓊崖人民的一面旗幟”。他領導下的中共瓊崖特委是瓊崖縱隊的靈魂,是遊擊區人民的主心骨。

  一支有了靈魂的軍隊是衝不散、打不垮的軍隊。即使在母瑞山突圍時僅剩馮白駒等25人,也沒有一人叛變,沒有一人當逃兵。

  一支有了靈魂的軍隊是有強大凝聚力和感召力的軍隊。林和平原是國民黨清鄉隊的隊長,管著幾十號人,有長槍短槍、機關槍。1941年,他毅然帶著隊伍投奔了瓊崖共産黨,寧願過革命的清苦日子。因為他看透了國民黨消極抗戰、貪腐無能,瓊崖共産黨雖然暫時弱小、困難,但得民心,一定能夠取得最後勝利。

  林和平後來加入了中國共産黨,成為瓊崖縱隊三支隊副支隊長兼參謀長。

  “舉紅旗,傳薪火”

  記者來到定安縣南部的老區母瑞山採訪。當地幹部群眾很驕傲地説起“革命菜”、紅色娘子軍、紅軍潭、馬鞍嶺阻擊戰的故事……如數家珍。

  在定安縣老區雷鳴鎮南曲村一棵大榕樹下有5塊紀念碑,其中最醒目的一塊石碑上刻著“馮白駒將軍抗日駐地”字樣,旁邊還有一塊今年新立的不銹鋼牌,上面刻有馮白駒將軍畫像的故事。

  建立這個小小革命紀念園地的創意來自曾任定安縣衛生局長、被稱為南曲村“名譽村長”的王昭成。王昭成説:小時候,在村裏就常聽老輩人説起馮白駒將軍的故事。現在老輩人一個個都陸續離世了,為了把瓊崖革命的紅色記憶流傳下去,就搞了這個固定的紀念園地。

  王昭成和村裏鄉親靠募捐修建起連接大榕樹的800米村道,陸續立了5塊紀念碑。近5年來,每到清明節,王昭成都把村裏上百男女老少召集到大榕樹下,給他們講馮白駒將軍在南曲村從事革命活動的故事。鄉親們按照傳統習俗給“馮白駒將軍抗日駐地”石碑點蠟燭、上香、獻花、供水果點心。

  定安縣委書記孫穎説,緬懷先烈,目的就是要“舉紅旗,傳薪火”,繼續發揚革命戰爭年代那麼一股勁、那麼一股革命熱情,把海南建設得更加美好。

  “瓊崖革命這面不倒的紅旗,一定會世世代代高高飄揚。”孫穎説。

責任編輯:張洋

熱詞:

  • 不倒的紅旗
  • 革命後人
  • 講述
  • 瓊崖革命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