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執政為民:當代中國共産黨人全部奮鬥的鮮明主旨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30日 05: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上強調指出:“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是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的集中體現,也是我們黨一貫的政治主張和執政理念。”我們黨作為我國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從執掌全國政權之日起,就把執政為民作為自己全部奮鬥的鮮明主旨。進入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以來,無論形勢怎樣變化、社會怎樣轉型,這個主旨始終貫穿于我們黨治國理政的各項工作和活動之中。

  執政為民是我們黨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鮮明主旨

  馬克思主義在本質上是人民大眾的科學理論,它把實現全人類解放和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最高價值追求,具有徹底的人民性。我們黨作為社會主義中國的執政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黨和國家的根本指導思想,這本身就意味著從立黨立國之本的高度把執政為民寫在了自己的旗幟上。

  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總是隨著時代和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在當代中國,我們黨自覺立足現實國情,把開拓執政為民新境界與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統一起來,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為實現人民利益引領方向。我們黨創立的鄧小平理論,以改善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實現人民幸福富裕為根本價值取向,要求黨的所有工作都要著眼于讓廣大人民獲得越來越多的實惠。我們黨形成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根本出發點和歸宿,主張黨和國家的一切工作都要以是否符合人民利益為最高衡量標準。我們黨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把以人為本即以人民利益為本作為核心,強調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從價值觀層面講,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對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這四大基本問題的探索和回答,歸根結底都是圍繞執政為民這個主旨展開的,都是為了更好地為中國各族人民謀福祉。

  執政為民是我們黨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的鮮明主旨

  社會主義是為人民造福的先進社會制度。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情況複雜、發展不平衡的大國,如果離開社會主義而走資本主義道路,可能會使少數人更快地富起來,卻必然會使大多數人擺脫不了貧窮甚至連溫飽問題都不能解決,導致嚴重的貧富分化和社會矛盾。因此,堅定地高舉社會主義旗幟是我們黨堅持執政為民的根本體現。

  社會主義作為一種嶄新的社會制度,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和完善。新時期以來,我們黨自覺從執政為民著眼,通過總結歷史經驗,不斷賦予社會主義以新的時代內涵和實踐要求。鄧小平同志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産力,發展生産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實際上是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社會主義本質的歸結點。我們黨之所以把解放和發展生産力作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就是為了更好更快地創造讓廣大人民富裕幸福的物質基礎;之所以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就是為了讓廣大人民在充分享有各項權益的基礎上不斷提高素質、更好實現價值;之所以把社會和諧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就是為了讓廣大人民過上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之所以把人民民主當作社會主義的內在規定,就是為了保證廣大人民更加充分地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等等。這些都表明,執政為民是我們黨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的鮮明主旨。

  執政為民是我們黨制定和完善路線、方針、政策的鮮明主旨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廣大人民的利益是通過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來實現的。長期以來,我們黨自覺把執政為民作為制定和完善路線、方針、政策的主旨,力求使人民利益實現得更多一些、更好一些。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強調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期待,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執政為民的價值理念。

  以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為總攬,我們黨在制定和完善具體方針、政策的過程中總是力圖使執政為民這個主旨得到最大限度的貫徹和體現。比如,在調節收入分配方面,從改革初期提出“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到後來主張“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再到強調“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係,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使收入分配不僅更加有利於調動廣大勞動者的積極性、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而且更加有利於反映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解決“三農”問題方面,從逐步減輕農民負擔到完全取消延續幾千年的農業稅,再到不斷增加對農民種糧直接補貼等,使廣大農民獲得越來越多的實際利益。在推動教育普及方面,從把九年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國家財政保障範圍到建立非義務教育階段國家助學制度,再到發展多樣化的繼續教育和遠程教育等,使廣大公民受教育權利愈益得到充分實現。在促進社會就業方面,從各級政府加大就業公共投入到完善支持自主創業和自謀職業政策,再到建立統一規範的人力資源市場和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機制,使就業這個民生之本越來越得到強化。在構築社會保障體系方面,從注重發展城鄉社會救濟和社會福利事業到健全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再到建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等,不斷拓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廣度與深度。

  執政為民是我們黨推進全面改革的鮮明主旨

  改革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當代中國各族人民利益的必由之路。新時期以來,我們黨堅持把執政為民這個主旨貫徹于推進全面改革的偉大實踐,始終以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改革得失的根本尺度。

  正是由於我們黨牢牢把握住這個原則,我國改革一直朝著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這個價值目標向前運行。經濟體制改革始終著眼于堅持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與發揮政府宏觀調控作用的有機統一,根本目的是為了實現人民共同富裕。政治體制改革始終著眼于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根本目的是為了保證人民更好地行使作為國家主人的各項權利。文化體制改革始終著眼于堅持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與發展經營性文化産業有機統一,根本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社會體制改革始終著眼于堅持促進效率提高與維護公平正義有機統一,根本目的是為了讓廣大人民過上和諧安康的幸福生活。特別是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始終帶有鮮明的人民性,從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到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從大刀闊斧地推進機構改革到完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行政管理體制,從廢除領導幹部職務終身制到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從提高黨和國家政治生活的透明度到加強對權力運行的監督和制約等等,都是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以實現人民利益為價值取向的。同時,我們黨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從根本上説是因為這些基本政治制度深刻體現著黨執政為民的要求,既有利於保證人民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又有利於提高為人民辦事的效率;既有利於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全體人民的共同利益,又有利於兼顧和協調不同區域、不同階層、不同群體的具體利益;既有利於執政黨接受監督,又有利於廣大人民按照自己的意願創造美好生活。

  執政為民是我們黨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鮮明主旨

  對於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來説,能否一以貫之地做到執政為民,關鍵在於能否有效貫徹黨要管黨、從嚴治黨方針,始終保持自身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我們黨堅持從執政為民這個主旨出發,把從嚴治黨貫徹于黨的建設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引導和激勵黨的各級組織和廣大黨員忠實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作風建設和反腐敗鬥爭是我們黨按照執政為民要求從嚴治黨的基礎工程。一方面,我們黨緊緊圍繞執政為民這個主旨不斷推進作風建設。大興密切聯絡群眾之風,就是要深入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更好地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使各項決策更加符合人民的利益和願望;大興求真務實之風,就是要自覺站在人民利益的立場上察實情、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堅決杜絕損害人民利益的形式主義和表面文章;大興艱苦奮鬥之風,就是要與廣大人民同甘共苦,始終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狀態為人民利益操勞奉獻;大興批評和自我批評之風,就是要通過增強黨內生活的原則性和戰鬥性,不斷克服和清除一切有違於人民利益的消極因素。另一方面,我們黨始終從執政為民的高度深入開展反腐敗鬥爭。我們黨開展的反腐敗鬥爭,除了遵循反腐敗鬥爭的一般規律,還特別突出了四點:一是把一切違背人民利益的行為都列入反腐敗鬥爭的範圍,不給任何腐敗因素以“合法”生存空間;二是把糾正各種侵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作為治理腐敗的重要切入點,使反腐敗鬥爭成果直接惠及廣大人民;三是緊緊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懲治腐敗,努力形成全民性的反腐敗大格局;四是把懲治腐敗與開展以堅持黨的根本宗旨為核心的黨性黨風教育緊密結合起來,為深入開展反腐敗鬥爭奠定思想道德基礎。

責任編輯:魏錚

熱詞:

  • 執政為民
  • 執政方式
  • 科學發展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