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紅色記憶 溫暖中國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28日 07: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連環畫再呈紅色經典

  近日出版的“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90週年百種紅色經典連環畫”選擇了從革命領袖到戰鬥英雄,從大型戰役到遊擊戰爭等各種故事,匯集了新中國成立之後,人民美術出版社、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連環畫報出版社等各出版社的部分經典作品。這套圖書內容豐富,形式活潑,繪畫風格亦各有韆鞦。

  震撼心魄的《共産黨宣言》——

  “宣言”如詩

  張維端

  如果説有一篇文字能夠穿透歲月的長河,給我們這顆星球的每個角落都點亮暗夜中的燈火,使那些困苦於世界底層的人們看到一盞明燈並勇敢地為之奮鬥、流血、犧牲,最後竟然有一天在世界上一大片一大片廣袤的土地上升起了由這篇文字所描繪的紅旗……這,就是《共産黨宣言》。

  如果説有一篇文字,單從形式和形象而言,那鼓點一樣的節奏、音樂般的韻律,金子一樣的精煉,火山噴濺般的激情……這,分明也是一首詩;這詩,也是《共産黨宣言》。

  你看,它先是六行“序曲”,稍許壓縮一下就是:一個幽靈,共産主義的幽靈在歐洲徘徊/一切勢力都為驅除這個幽靈而結成了神聖同盟/有哪一個反對黨不被當政者罵為共産黨這個幽靈/又有哪一個反對黨不拿共産黨這個幽靈去回敬更進步的反對黨呢/這一事實可以看出共産主義已經被公認為一種勢力了/現在到了要公開説明自己的觀點,用自己的宣言來對抗關於共産主義幽靈神話的時候了。這不是詩嗎?短短六行,沒有韻腳,但有著強烈的內在韻律;沒有短句的節奏,但有長調般的婉轉;沒有平白的諷刺,但有深深的含蓄和莊嚴的婉轉!

  繼續讀下去,仿佛有沉雷般的音樂滾滾而來,時而,間雜著奴隸們的嘆息,時而又聽到農夫們的哀怨,時而還傳來廠主們的金幣叮噹和那些在機器轟鳴中的呻吟與詛咒……歷史的大幕一幕一幕地拉起,又一幕幕落下,讓人們看清了美與醜,明辨了是與非。它説:“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無産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至此,這樂章在逐次遞進中達到高潮,讓人們在振聾發聵之後,去思索,去奮鬥。

  它展現著詩的形式和節奏:短短的每一段如同詩的每一行一樣,整齊而又規律地排列著。第一組四行勾畫了整個人類社會所經歷的幾種階級社會形態;第二組四行給我們描繪了歷史到了近代,資産者是如何形成為一個階級的;第三組四行便緊接著頌揚資産階級在早期朝氣蓬勃的革命精神和耀眼的業績;再往下讀,便是無産階級從一組又一組的詩行中誕生、成長和成熟。

  當我輕輕地合上這本詩,餘音還在耳邊回蕩之時,又有一支像詩一樣的樂曲,在歷史深處低低地傾訴,悠悠地傳來。

  這樂曲打從167年前的德國特利爾小城,一位名叫馬克思的17歲中學生的一篇畢業論文裏躍出了第一組音符:“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而獻身的。”正如馬克思自己所言,社會給了這位將大任于肩的人以超乎尋常的壓力和磨難,但他始終沒有低下堅毅的頭顱。

  為了探求真理,他博讀了所有能夠讀到的文、史、哲、經濟和自然科學;他研讀了一切能夠得到的資料,連在大英博物館閱覽室裏堆積如山的英國官方的工廠視察員的調查報告,都全部從頭至尾地研究;他在理論的大海中以苦作舟,為了寫出《資本論》,他摘錄的參考書有1500多種,作出的筆記、札記100多本;他每天八九點鐘起床後直到深夜二三點鐘,都在伏案閱讀、思考與寫作,由於在室內踱步,以致在地毯上踏出了 “像穿過草地一樣的一條小路”。他也是一位投身於實際鬥爭的革命家,為了全人類的解放事業,貢獻了自己的一切……這,不也是震撼心魄的詩嗎?

  今天,面對世界的變化,這詩的樂章不僅沒有喑啞,反而在世界東方的那一大片土地上更加高亢嘹亮。正如恩格斯後來指出的那樣:不管“情況發生多大的變化,這個《宣言》中所發揮的一般原理整個説來直到現在還是完全正確的。這些基本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説,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

  讓《宣言》這詩一般的音樂永遠在我們心中回蕩吧。

  發現紅色中國的《西行漫記》——

  站在歷史前沿

  牛 軍

  《西行漫記》的英文書名是《紅星照耀中國》 (Red Star Over China),作者是美國記者斯諾。他1936年夏季訪問陜北根據地,在那裏住了4個月。回到北平後,他將所見所聞寫下來發表在英美報刊上,然後編撰成書,于1937年10月出版。中譯本在1938年初出版,書名改為《西行漫記》是為了躲避國民黨的新聞檢查。

  斯諾是第一位訪問紅軍根據地的外國記者,此後一生同中國結緣。他和他的著作在中國曾經成為專家學者們的研究課題。另一位美國記者傑克貝爾登在許多年以後這樣評價《西行漫記》:它標誌著“西方對中國了解的一個新紀元”,是與哥倫布發現美洲一樣“震撼世界的成就”,“起了具有重要世界歷史意義的作用”。對世人給予的榮譽斯諾是當之無愧的,用1944年前往延安的美軍觀察組組長包瑞德的話説,斯諾站到了“歷史的前沿”。

  斯諾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毅然踏上了發現中國未來的旅途。他騎著一匹名叫“瘦狗”的老馬抵達保安,一路輾轉曲折,曆盡辛苦。當時國民黨軍事圍剿從未間斷。斯諾在書中這樣描述中國共産黨人的處境:他們“一直遭到銅墻鐵壁一樣嚴密的新聞封鎖而與世隔絕。千千萬萬敵軍所組成的一道活動長城時刻包圍著他們。他們的地區比西藏還要難以進入。” 斯諾在前往保安之前忐忑不安,“大家都認為沒有誰能夠進了紅區後活著回來。”

  斯諾也是有大智慧的。由於國民黨極為嚴苛的新聞封鎖,西方世界幾乎無人知曉中國共産黨和紅軍的真實情況。斯諾這樣描述説,中國共産黨當時在很多人(包括外國人和中國人)的想象中跟江洋大盜差不多,他們“留著長鬍子”、“皮包裏夾帶土制炸彈”等等。國民黨媒體則不斷地告訴世界紅軍基本上被消滅了。但斯諾卻堅信,中國共産黨是中國的惟一值得採訪的對象。至於採訪的結果是什麼,行前他沒有任何答案,上路時有的只是比別人更多的好奇和疑問:他渴望知道中國共産黨人“是社會先知?還只不過是為了活命而盲目戰鬥的無知農民?”“(他們)能成功嗎?”“(他們)在世界政治上會引起什麼變化?”斯諾要通過自己的探險找到自己的答案。他做到了,而且幫助世界看到竟然還有一個“紅色的中國”。

  除了傳奇性,《西行漫記》還因為它的真實親切引人入勝,因為它浸透了作者的情感而讓人讀後心動。斯諾在書中説,在告別保安時,“越是走近城門,越是感到戀戀不捨”,“我覺得我不是在回家,而是在離家。”斯諾被他發現的歷史感動了,然後寫出感動讀者的新聞報道。斯諾直接採訪了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張聞天等中共領導人,他的記錄是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獻,有些至今還是獨一無二的。斯諾還採訪了很多紅軍戰士和邊區的農民,親眼觀察了他們的生活、生産和戰鬥。斯諾對這一切的記錄和描述栩栩如生,在他的筆下,從毛澤東到陜北的工人、農民,各種人物都是一樣的真實簡樸親切,如今這種文風與情懷同樣可貴。

  《西行漫記》打破了國民黨長達10年的新聞封鎖,使國際社會第一次了解到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還存在著一支生機勃勃的政治力量,而且他們正代表著中國的未來。斯諾的報道和著作還在國民黨統治區廣為流傳,使許多中國青年從中了解到中國共産黨的情況和政策。他們中很多人由此在重慶和延安之間選擇了後者。

  繼斯諾之後,又有十幾位西方國家的記者陸續訪問了各抗日根據地,他們掀起了介紹中國共産黨及其軍隊和根據地的熱潮。美國學者肯尼斯休梅克在他的著作《美國人與中國共産黨人》中寫道,這些西方記者在國際社會傳播了中國共産黨人的美好形象——“那個時代最富有吸引力的革命者”。

  翻閱《建黨偉業》的崢嶸歷史——

  書寫磅薄偉業

  王啟峰 寇 詔

  一部中國近現代史,就是一部中國人民的革命史,一部中華民族抵抗侵略的抗爭史,一部中華民族打倒帝國主義以實現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義以實現人民富強的鬥爭史。恰恰是這種抗爭精神,持續鼓舞著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前仆後繼。

  中國共産黨的成立是“開天闢地的大事”,此後,“中國改換了方向”。很多人一直在思索這些問題:在紛繁複雜、動蕩多變的近代社會中,是什麼力量讓我們選擇了共産主義信仰?為什麼説,自從有了中國共産黨,中國的革命面貌就煥然一新?中國共産黨輝煌90年背後的“密碼”是什麼?

  回答上述問題,需要的不僅僅是政治責任心,更需要一種嚴謹、科學的史學態度。《建黨偉業》一書以特殊的寫作風格和對於大量史料的佔有把握,使得該書成為同類作品中的翹楚。

  作者摒棄“假大空”傳統説教模式,也沒有拘泥于“高大全”式的寫史方法,而是像講故事一樣把史實融入書中。作者尤其客觀地展現了自1911到1921年這10年中活躍在歷史舞臺上的特殊人物的行為和思想變化,凸顯了不同凡響的歷史時代,並描述了特殊時代各種歷史人物對社會構建的設想。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後,中國社會何去何從?為什麼説辛亥革命是“靈光乍現”的革命?誰有能力領導中國人民走向繁榮富強?《建黨偉業》這部書將這些問題一一作了解答。

  本書截取了一個時空斷面來講述中國共産黨誕生的歷史必然性。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帝制,取得了一定意義上的成功,但是並沒有完成國家獨立的歷史任務。反倒是革命之後紛至沓來的各種思潮、各種主義泥沙俱下,魚龍混雜,一時間讓人眼花繚亂,不知何去何從。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亂象叢生的社會舞臺上,作為“舶來品”的馬克思主義一枝獨秀,吸引了眾多中國先進知識分子,並最終成為他們拯救中華民族、改造中國社會強大的思想武器。《建黨偉業》重點講述了13位中共一大代表的個人生平,尤其是他們走出一大會場之後不同的人生軌跡,揭示了建黨之路的艱難與曲折,也反映出當時中國社會的特殊和複雜。這些代表們不同的人生際遇,讓讀者在扼腕嘆息之餘,仿佛置身於當年大浪淘沙的社會大變革中。同時,從這些早年馬克思主義者各自的人生際遇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共産黨誕生之初所面臨的種種複雜的社會現實及其所走過的艱辛道路。

  《建黨傳業》採用了開放式的章節結構。上篇“世紀風雲”,從辛亥革命未完成的任務和辛亥革命後各種政治派別的鬥爭講起,思維嚴謹、條理清晰地運用史實來描述袁世凱如何竊取革命果實,北洋政府如何依舊奉行軍閥割據,而帝國主義國家則依舊瓜分、侵略中國等等,進一步説明壓在舊中國頭上的“三座大山”依舊是中國貧窮、落後、挨打的根源;而在下篇“開天闢地”裏,則著重講述了先進知識分子怎樣找到改造中國的思想武器,如何進而運用這一先進的思想武器建立一個先進組織的過程。

  感受《苦難輝煌》的強大力量——

  信仰如山

  汪震國

  讀了《苦難輝煌》,我有被某種力量擊中的強烈感覺。説實話,記憶中很久沒有這樣的感覺了。這本書之所以能擊中我,不只在於宏大結構的全景式揭示和深刻的戰略性思維,更在於它所蘊涵的精神與深刻意義——它引導人們在風雲變幻的當今世界保持內心的平靜,在追求物質豐富的同時堅持對理想信仰的守望。借用法國哲學家勒維納斯的話來説,就是如何引導人們不斷“升越”,而不是“下墮”。

  從一個幾十人的小黨發展成為擁有8000萬黨員的執政大黨,從南昌起義後不到800人的軍隊成長為世界上誰也不敢藐視的威武雄師,從一個積貧積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黨為什麼能由小變大,我們的國家和軍隊為什麼能由弱到強?帶著這樣一些疑惑,作者走進了波詭雲譎的歷史,走進了波瀾壯闊的歲月。

  《苦難輝煌》以獨特的視角、鮮明的語言、熾熱的感情、透辟的分析,為我們再現了一幅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革命歷經磨難,最後走向勝利的歷史全景圖,也為我們找到了問題的最終答案:中國人民之所以能從苦難走向輝煌,中國革命之所以能取得最終的勝利,就是因為我們的黨擁有一批不愛財、不貪官、不怕死,為了心中的主義與信仰而奮鬥的人。正是這些有堅定信仰、崇高追求的中國共産黨人成就了中國革命的偉業,他們在艱難困苦中帶領中華民族從苦難走向輝煌。

  我們常説人要理性地生活,這就要求我們不能僅僅沉湎于物質,而更應有超越物質的精神追求。而令人感到憂慮的是,近些年來,人們關注更多的是物質生活,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已明顯減弱。在《苦難輝煌》的前言中,作者發出過這樣的追問:“我們沒有丟掉自己的寶藏嗎?”“錢包鼓起來就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了嗎?”這些追問看上去好像是問過去,其實是問現在,更是未來。是的,當今社會需要我們記住並繼承革命先驅為我們留下的寶貴的精神財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依然需要信仰的力量。

  有人曾撰文,講述自己每天臨睡前,都要讀一讀放在枕頭邊的書,只有這樣才能睡得比較踏實。一本好書是可以安頓心靈、撫慰靈魂的。現在,我的枕邊就多了這樣一本書,這就是《苦難輝煌》。我並不一定每天臨睡前都讀上幾頁,但是它至少可以經常提醒我、警策我,讓自己的頭腦更加清醒。

責任編輯:魏錚

熱詞:

  • 西行漫記
  • 斯諾
  • 中國革命
  • 勒維納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