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罵國”反映群體性怨恨 不公平心態致非理性滋生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27日 12:3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以罵國為主要特徵的社會情緒大致有四種:一是逆向社會情緒;二是群體性怨恨情緒;三是異向社會情緒;四是跟風社會情緒

  目前的一些社會心態狀況並不能令人樂觀。有學者指出,因為經濟多年持續快速發展而不思進取的心態有之,因為看不到成功與進步的可能而放棄進取的心態亦有之;一些富起來的群體、一些有權有勢的群體驕橫狂妄、肆無忌憚的心態有之,一些弱勢群體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鋌而走險的心態亦有之。網絡上,經常能見到如針對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的一些尖銳言論,非理性情緒的滋生及蔓延應該引起足夠的警惕。

  不公平心態導致非理性因素滋生

  幾乎所有的民主社會都會允許民眾批評政府,政府權力來自於民眾,民眾批評政府、監督政府是正當的權利。然而,民眾批評和監督政府面臨的難題依然不少,在一些地方,創造出的好條件也常被異化為“擺設”。於是在民意表達不通暢的情況下,出現一些非理性情緒的表達也無可厚非,但如果將這種情緒肆意放大,一些人用仇視或敵視而不是用審視的目光去看待這個社會的一切,把自己的罵聲向四圍傳遞,以期獲得更大的共鳴,他們為罵而罵、為挑戰而挑戰,他們不顧罵的後果、不管罵的實際意義,他們只是大肆渲泄不滿的情緒,一味吸引更多的關注。當這類罵國者開始極具示範效應,迎合了大眾宣泄心理的時候,不但受到越來越多的追捧,還被人稱作是英雄、是社會的脊梁和良心的時候,恐怕再民主的社會也不能等閒視之了。

  當前,中國正深化改革,堅持市場取向,積極對外開放,融入全球經濟體系,使綜合國力大大增強,國際地位穩步提升,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得到了顯著的改善。自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我國相繼取得了一系列引以為傲的成績:第一顆原子彈、氫彈的爆炸成功;第一顆人造衛星成功發射;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港澳回歸;標誌性的青藏鐵路和武廣高鐵通車;神一至神七(載人,無人,出倉)先後成功發射;舉辦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啟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繼取消農業稅之後又實行農業各類補貼及各類消費補貼政策等等。民眾對國家的讚譽,從兩個側面或以體現:一是演唱紅歌成為現今的社會風尚;二是貴州湄潭縣興隆鎮龍鳳村農民自編自演的花燈戲《十謝共産黨》引發各界共鳴。

  當然,我們並不否認,經歷過這三十多年的改革,社會各界、各方面的利益調整也面臨新問題。如基尼系數持續加大,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發展不平衡,城鄉“二元結構”尚未得到有效改善,醫療、住房、教育等公共服務進行改革舉步維艱、新一輪的産業升級面臨重大挑戰、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等。隨之而來的,就是社會各群體階層利益分化顯著,利益矛盾和衝突已經相當普遍。人們的道德價值觀也隨之處於不斷的解構、分化、重組之中。儘管國家對民生問題高度重視,對生活困難群體的支持和扶持力度逐年加大,城鄉社會保障覆蓋面的逐步擴大,人們對改革開放和社會發展的心理認同感日益增強,社會心態中非理性因素日益減少,理性因素逐漸增多,但社會心態中的不適應感、不公平感、困惑感、矛盾感、浮躁焦慮、急功近利等非理性因素和改革開放初期相比,仍有增無減,那種“命苦怪政府,點背怪社會”以及“端起飯碗吃肉,放下飯碗罵娘”的人,並不在少數。

  亟需解決信仰問題

  看問題要看基本面,改革開放30多年來所取得的成績舉世矚目,所有矛盾和問題都還屬於發展中的問題,應當在發展中逐步解決。一個以人為本、追求進步、勇於擔當的社會,惡意攻擊政府,罵國的聲音不應蔓延傳揚——只有以愛國情懷激發的行動,方能使國家走出矛盾和難題的重圍。

  以罵國為主要特徵的社會情緒大致有四種:一是逆向社會情緒。即人們由於利害衝突或道德評價而抵制國家政策,在矛盾激化的情況下,甚至可能採取敵對行動,如上訪上告,群體性突發事件等;二是群體性怨恨情緒,網友用個人的不滿解讀一些發生的事件,表達出一種不滿情緒,繼而形成群體性怨恨,“群體性怨恨”産生的原因在於民眾的不滿情緒;三是異向社會情緒。表面上並不反對國家政策,事實上與國家發展方向相異或相悖,如日趨猖獗的封建迷信、地下賭彩、邪教;四是跟風情緒。在求奇、求特自然心理誘導下,部分人對奇談怪論頗有興趣,試圖在罵中尋找心理受挫後的平衡,在人云亦云和跟風傳言中獲得社會歸屬感。

  罵國者受到追捧,其實與當今社會的許多反常現象如出一轍。如,忸怩作態的芙蓉姐姐在北大演講受到歡迎,陳冠希以及“獸獸”等人因不雅視頻反而獲得更多粉絲,“鳳姐”因醜貌雷語、“犀利哥”因乞討紛紛成為名人,此類顛覆傳統審美觀、價值觀的社會現象層出不窮,告別神聖、遠離主流、淡化價值、拒絕崇高的功利主義價值觀開始泛起,富人的唳氣、窮人的怨氣、當官的匪氣、知識分子的媚氣、壟斷行業的霸氣交織在一起,社會心理有從“超我”演變為“自我”,進而演變為“本我”的“心理返祖”趨勢,表現出以浮躁、喧囂、忽悠、炒作、炫富、裝窮、暴戾、冷漠、庸俗、麻木、惡搞等為實質的“以醜為美”的勝利狂歡。對於凡此種種越過了社會道德和人性良知的底線的頹勢,怎一個鄙之棄之了得!

  市場經濟是與法制社會密切相聯的,而中國是傳統的人情社會,法制基礎不牢,市場經濟在動搖了原有傳統道德價值觀體系的同時,並沒有及時建立起符合市場經濟法則的道德價值觀體系。從根本上來説,罵國者受追捧等非正常現象的出現説明中國社會目前價值觀迷亂,信仰缺失,演變到了一種道德無序狀態。 道德無序的形成,既有歷史因素,也有社會結構變遷、文化變遷以及民主和法制建設滯後等因素的影響。以對國家的態度為例,在一定時期,人們的現代價值優先於傳統價值,個人價值優先於社會價值,市場化和去政府化成為主流,導致社會結構的斷裂、國民性格的分裂和忠誠度的弱化。然而人類社會的進步與各國文明的交融,必然帶來兩種結果,其一是産生價值的多元化,其二是需樹立主導的價值觀。兩者之間既有衝突,又可相互促進。

  調適和糾正罵國者受追捧等不良傾向,誠然需要通過構建符合現代社會特點的價值體系、道德文化體系、社會控制機制,以及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質,而最根本的,則是要協調好利益關係,化解好社會矛盾,解決好信仰問題。“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作為社會公民,我們可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國家信仰?

  (作者分別為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博導,中央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課題組首席專家;中央黨校博士)

  -(責編/王慧 美編/李祥峰)

  觀點碰撞

  “罵”才是愛的表現

  當一個國家允許批評的時候,就是他在進步和將要進步的時候。正因為政府擁有巨大的行政力量,所以才要對其進行全方位的監督與批評,甚至吹毛求疵的批評,才能防止其濫用權力。政府是為老百姓納稅人服務的機構,花著納稅人的錢,必須善於接受任何尖銳的批評,當然,這並不意味著要拋棄全部政府。人們只會厭惡不受監督的政府,而不會厭惡從善如流的政府。

  (網友 天藍)

  這幾年國家是發展得好快,但大形勢發展了,存在的小問題也有增無減。不要被外國誇中國蒙蔽雙眼,我們更要居安思危,憂患意識不可缺!

  (網友 鐵濤)

  愛中國,不一定誇中國,罵有時是一種深愛,恨鐵不成鋼。

  (網友 金色池塘)

  為什麼不能誇中國

  在網絡上,罵中國反倒受追捧,誰罵誰就是良心、脊梁、英雄。這種氛圍往好説是有自我批評精神,往難聽説就是自虐。中國雖有問題,但一直在進步。在這種時候一味唱讚歌是變態,完全否定同樣也是變態。你説是不?

  (網友 智者)

  吹毛求疵的批評只會讓批評降低其價值,如果做一個吹毛求疵的人,只會讓眾人厭惡,如此即使有好的建議也不為人取,因其人品有問題而棄之。而且世上無全善全美之完人,也無全善全美之政體,因一小問題而棄全部,豈是智者所為,因一小問題而否定全部,豈如何與事實相符,又如何相信其之所言?更何況接受他的意見。

  (網友 子曰)

  兩者不矛盾

  這兩個根本不矛盾,批評缺點,使缺點得以改正,褒揚優點,讓優點進一步發揚,這樣才能使國家進步。如果你認為只有批評才更能促使國家進步,那大家就誰也別幹正經事了,一起罵吧,罵人誰不會,還不用擔責任。

  (網友 田野)

責任編輯:魏宇

熱詞:

  • 國者
  • 非理性因素
  • 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