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花明樓的春天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27日 06:1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在紀念劉少奇同志回到家鄉了解農村真實情況50週年的日子裏,國內外的遊客絡繹不絕地來到湖南寧鄉花明樓,參觀劉少奇同志故居、瞻仰劉少奇同志銅像、走進偉人成長的故鄉……

  花明樓的春天是燦爛的春天,是明媚的春天,到處是“風吹新綠草芽青,雨濕輕黃柳條潤”的景致。我興致勃勃地趕來,加入到緬懷劉少奇同志豐功偉績的隊伍之中。

  花明樓的春風喚醒了大地,溫暖了人心。早晨,清風習習。那柔和的春風,在我身上跑過來跑過去,暖意融融。春風吹綠了廣袤的原野山巒,吹皺了神州大地的江河湖海。

  花明樓地處寧鄉縣東南部,北距寧鄉縣城35公里,南面與韶山相鄰,東距省會長沙僅50公里。人們通常對她的理解,是源自宋代詩人陸游的詩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大清同治《寧鄉縣誌》卻另有説法:“昔有齊公擇此築樓,課其二子攻讀其中,聞樓上書聲瑯瑯,樓下柳暗花明,遂將其取名‘花明樓’。”如今,花明樓已經超越了她的本義,一位偉人的名字成為這片熱土的名片。

  花明樓有個炭子衝,炭子衝出了個劉少奇。炭子衝東側的山坡下,有一處坐東朝西的普通農舍,前面是一口清澈見底的池塘,背後是鬱鬱蔥蔥的青山,這就是劉少奇同志故居。1898年11月24日,劉少奇就誕生在這裡,並在此度過了他美好的童年和少年時代。

  我們懷著十分崇敬的心情,參觀劉少奇同志故居。劉少奇,名紹選,字渭璜。因在叔伯兄弟中排行第九,故被稱呼為“九滿”,又叫九伢子。他在求學期間曾賦詩一首:“小樹兩邊栽,濃蔭綠上階。他年成大樹,便是棟樑材。”其立志救國救民的遠大理想,躍然紙上。

  1913年,15歲的劉少奇帶著曾在湖南新軍任連副的六哥劉雲庭送給他的一本《辛亥革命始末記》,躊躇滿志地走出了偏僻的炭子衝,投身革命。1921年夏天,劉少奇和羅亦農、任弼時、肖勁光等湖南同鄉從上海啟程,赴莫斯科東方共産主義勞動大學學習,在俄期間由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轉入中國共産黨。他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投入領導工人運動的偉大事業中。在領導安源工人大罷工、五卅運動和收回漢口、九江英租界等鬥爭中,他所表現出來的睿智和大無畏革命精神,充分證明了他是當之無愧的中國工人運動的傑出領袖。

  大革命失敗後,劉少奇輾轉于白色恐怖籠罩下的上海、天津、北平、瀋陽和哈爾濱等地,堅持以“防禦為主,長期隱蔽,積蓄力量,以待時機”的正確路線和方針,指導群眾工作,領導恢復黨在白區的組織和活動,被譽為中國共産黨“正確路線在白區工作中的代表”。他親自點燃的革命鬥爭的“星星之火”,映紅了長城內外、大江南北!

  睹物思人,我感慨萬千!當我們在春風裏歡欣鼓舞的時候,千萬不要忘記剛剛過去的冬的嚴苛、寒的刺骨。人間美好的春天,從來不會從天而降,只有用我們辛勤的勞動與不懈的鬥爭才能換來。

  花明樓的春雨滋潤了大地,洗滌了心靈。我國有句民間諺語:“春雨貴如油。”東風來了,花明樓春雨綿綿。一場場春雨從天而降,天地間垂下一條條雨絲,密密地斜織著。那細白的雨滴,好像敲打著節奏的鼓點;那急流的水浪聲,仿佛是在催促著村民們開犁播種。

  潤物細無聲。春雨滋潤著大地和人心。於是,柳樹綠了,桃花開了,孩子們歌唱了!花明樓沐浴在祖國春天的旋律裏。

  佇立在劉少奇同志銅像廣場,我思緒萬千,浮想聯翩。劉少奇同志銅像,總高7.1米,1988年落成,坐東北朝西南,雕像與基座樸實厚重,整體感強。雕像面部神情凝重而略帶微笑,似沉思,滿懷深情地遙望遠方。拿著煙斗的手自然擺放。飄逸的風衣將整座雕像人物襯托得更加偉岸,生動地再現了作為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的劉少奇同志風塵僕僕、日理萬機的光輝形象,使人們油然而生一種敬意和親切感。

  瞻仰劉少奇同志銅像,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往事歷歷在目。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之後,舊的價值觀被徹底打破,新的價值觀尚未建立起來,劉少奇的《論共産黨員的修養》橫空出世。

  那是1939年7月8日和12日,在延安藍家坪馬列學院窯洞外廣場上,劉少奇作了兩次演講,在廣大學員中産生了強烈的反響。張聞天對劉少奇的演講特別重視,認為這正是當時廣大共産黨員,尤其是新黨員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於是,請劉少奇將演講稿整理成文。劉少奇將48000多字的《論共産黨員的修養》文稿交給了張聞天。張聞天非常高興,即轉《解放》週刊責任編輯吳黎平。吳黎平呈送毛澤東審閱。毛澤東看完即給吳黎平回信:“少奇同志文章我看了,寫得很好。這篇文章提倡正氣、反對邪氣,是一篇很重要的文章,應該快登。”

  1939年8月至9月,《論共産黨員的修養》連續在《解放》週刊全文發表,成為根據地和解放區黨員黨性鍛鍊的學習範本,在延安整風運動中被中共中央列為幹部必讀的整風文獻之一。

  劉少奇指出:“我們的黨員,不但要在艱苦的、困難的、以至失敗的革命中來鍛鍊自己,加緊自己的修養,而且要在順利的、成功的、勝利的革命實踐中來鍛鍊自己,加緊自己的修養。”“任何一個政黨,任何一個政府,必須取得絕大多數人的擁護、贊成,才能鞏固。”這些話仿佛黃鍾大呂,繞梁三日,擲地有聲。

  如今,在劉少奇故里花明園,有一處別具一格的文化景觀“修養亭”,青石板上鐫刻的劉少奇《論共産黨員的修養》手書,字字見精神,通篇折射著劉少奇同志的思想光輝,是一部永葆共産黨員先進性的教科書。在建黨90週年的時候,我們重溫《論共産黨員的修養》,意義非常重大。胡錦濤總書記號召廣大黨員幹部要切實加強個人的修養,勤政為民,“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成為每個黨員幹部的崇高信仰。

  劉少奇早在革命尚未成功之時,就已高瞻遠矚,看到了要永葆中國共産黨的先進性,關鍵是要加強每一個共産黨員的修養,這才是最難最難的啊!

  劉少奇同志銅像和他那深邃的雙眸,讓我感覺是那樣真實親切,是那麼的意味深長。像所有遊客那樣,我畢恭畢敬地站立在劉少奇銅像前留影,就在快門即將按下的那一瞬間,仿佛自己也有了“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萬丈豪情。

  花明樓的映山紅點綴了三湘四水,裝扮了神州大地。“春天裏來百花香”,是催開百花的民間小調。在花明樓,映山紅開得最早、開得最旺,是報春的使者。放眼望去,那突兀的山坡上,競相開放的映山紅,像革命的星星之火,燃起了燎原之勢。緊接著,桃花、李花、梨花次第開放。那一簇簇金黃色的油菜花,像一壟壟金黃的珍珠。布穀鳥飛來飛去,叫著“布穀”,提醒人們季節已經到了,時不我待,該是春插的時光了。

  為了欣賞花明樓的鮮花,人們三五成群結隊而來。悲傷時人們需要鮮花,思念時更是需要鮮花。沒有永恒不變的陽春,只有不斷更迭的一歲又一歲新春。曾記否,50年前的今天,劉少奇回到家鄉了解農村的真實情況?

  在參觀劉少奇同志紀念館時,講解員劉湘妮那娓娓動聽的話語,將我帶到了那難忘的歲月。1961年4月至5月期間,劉少奇攜夫人王光美從廣州來到湖南農村進行蹲點調查,先後在湖南省的寧鄉、湘潭、長沙等縣的鄉村,走村串戶,了解民情,運籌帷幄,歷時44天。

  4月2日下午,劉少奇和夫人王光美頂著斜風細雨,踏著泥濘小道,來到寧鄉縣東湖塘公社王家灣大隊。當時,他已經63歲,身為國家主席。在那個乍暖還寒的季節,他從老鄉家裏借來門板和稻草鋪床,就在王家灣大隊養豬場一間破舊的飼料房裏住了下來,並且把它當成了自己的辦公室和臥室,一住就是7天7夜。

  在王家灣住地的山坡上,劉少奇特意用腳搓開路旁一堆已經風乾的人糞,看看裏面究竟是些什麼,意外地發現大多是粗纖維,是糧食吃得少、野菜吃得多的結果。他由此察覺到農民生活的疾苦。“農民吃飯已經成為大問題!”這引起了他的深思和憂慮。

  劉少奇對炭子衝魂牽夢縈。5月3日,他輕車簡從,回到了闊別近40年的花明樓炭子衝。他在自己兒時的臥室,一間普通的土磚房裏,整整住了6天6夜。如今,房間裏陳列著劉少奇回鄉調查睡過的簡易木床,使用過的簡陋書桌、煤油燈和他回鄉調查時伏案批閱文件的照片。

  在故居的橫堂屋,劉少奇找來基層幹部、父老鄉親,還有兒時的夥伴,多次舉行座談會。針對當時農村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和農民遇到的困難,他摘下藍布帽子,深情地向群眾鞠躬:“我將近40年沒回家了,現在回來看到鄉親們生活很苦,我感到對不起大家,是我們的工作沒做好……”鄉親們被國家主席的真情所感動,再也顧不上統一的口徑,痛痛快快地把憋在心裏好幾年的苦水,像竹筒倒豆子一般,全部倒了出來,説出了造成饑荒的真正原因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的心裏話。面對貧困落後他寢食難安,面對盲目冒進他疾首痛心。也是在這間屋子裏,劉少奇果斷地做出了解散公共食堂,糾正“五風”(指共産風、浮誇風、命令風、幹部特殊風和對生産瞎指揮風)的重大決策,拯救了億萬中國農民的命運。他親自主持國民經濟調整,使共和國經濟復蘇、市場繁榮,挽狂瀾于既倒。

  劉少奇的兒子劉源在紀念劉少奇同志誕辰100週年大會上説:“我父親坐在國家主席的位子上,心裏總是想著老百姓的小日子。”是啊,這就是共産黨人的執政理念,這就是國家主席的公僕情懷!

  如今,劉少奇同志紀念館陳列的一件件文物、一尊尊塑像、一幅幅展板、一幀幀畫影……這一切的一切,像一撞撞黃鐘警示後人:人民書寫歷史,公道自在人心!

  50年,整整半個世紀,神州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感到劉少奇最寶貴的品質,就是對人民是那樣滿腔的熱愛,同人民的血肉聯絡又是那樣的深厚。我耳邊經常響起他在“文革”初期説過的一句話:“我們是跟人民在一起的!”的確,無論是在順境或身處逆境,他都是與人民同在的!

  劉少奇用自己博大的胸懷,存儲了世界的苦難,用一個大寫的人字撐起了歷史的天空,他的光輝思想和高尚品格,就像花明樓那滿山滿坡的映山紅,點綴了社會主義大家庭,寄託著人民的懷念。於是,祖國大地鮮花盛開,花團錦簇,春色滿園!

  啊!花明樓的春天,億萬人民的希望!山川資俊傑,時勢造英雄。這裡鐘靈毓秀、鳥語花香,這裡蒼松頂天立地、香樟遮天蔽日、楓木春綠秋紅、翠柏四季長青。這裡的每一個平常的角落,都回蕩著歷史的足音;這裡的每一個平凡的日子,都聯絡著時代的風雲。

  花明樓的春天是燦爛的春天!太陽穿雲破霧出來了,我感覺到太陽似乎很近,它放射的光芒更加耀眼。溫暖的陽光,滋潤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心田。我們沐浴在金色的春天裏!這燦爛的春天,象徵著劉少奇的豐功偉績!

  花明樓的春天是明媚的春天。天空好像經受過水洗一般,透著一種純粹的藍,醉人的藍。空氣清新,一塵不染。這明媚的春天,象徵著劉少奇純潔的心靈。在文化大革命中,劉少奇雖然受到不公正的待遇,遭到了殘酷鬥爭、無情打擊,最後含冤去世。但是,即使處在最危難的時刻,他始終相信黨和人民群眾,始終相信歷史是人民寫的。他堅信烏雲遮不住太陽的光輝,總有一天會春滿人間!

  劉少奇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和無産階級革命家,是我們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之一。他在半個世紀的革命生涯中,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的豐功偉績,他的道德情操,像花明樓的春天,與山河同在,與日月同輝!擁抱她,不讓她離去,讓花明樓的春天永駐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