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旱澇變臉何其急?(熱點解讀對話)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27日 06:0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異常天氣氣候事件不斷發生,大雨與暴雨強度和頻率增加。圖為一場暴雨過後,湖北武漢中心城區積水嚴重。  

  人民圖片

  核心提示

  在久旱之後,長江中下游地區迎來多輪強降水,多地遭遇暴雨洪澇。是什麼原因導致旱澇急轉?日漸頻繁的極端氣候事件因何發生,又應該如何應對?本報記者專訪了國家氣候中心專家。

  6月26日18時,中央氣象臺繼續鳴響暴雨藍色預警,預計26日20時至27日20時,我國多地有大雨或暴雨。

  長江中下游地區旱澇急轉,引人關注:6月份之前,長江中下游地區發生了近60年來最嚴重的冬春持續氣象乾旱;進入6月份後,這一地區遭受嚴重暴雨洪澇災害,接連4輪強降水過程的降水量為近60年曆史同期最多。

  旱澇轉換如此快速、劇烈,這是上世紀50年代以來第一次

  記者:長江中下游地區近期所經歷的旱澇急轉在歷史上是否出現過?

  丁一匯(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氣象學上有一個術語叫“6月突變”,是指每年6月份,東亞大氣環流會有一個突然的調整,隨著南海夏季風暴發、暖濕氣流北進,雨帶會從華南北推到長江流域。

  今年6月份前,長江中下游地區極端偏旱,進入6月,持續少雨的態勢迅速轉變,先後遭受4輪暴雨強降水天氣過程襲擊。旱澇轉換如此快速、劇烈,自上世紀50年代有完整氣象記錄以來是第一次。

  記者:旱澇轉換如此快速、劇烈,主要原因是什麼?

  丁一匯:從大氣環流和水汽條件分析,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進入6月,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位置和強度轉換快;南海季風由弱轉強,青藏高原對流活動異常活躍並東移;長江中下游水汽輸送和水汽收支狀況發生根本性轉變。

  長江中下游乾旱和洪澇是大範圍大氣環流和海洋溫度異常的結果

  記者:有人懷疑,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乾旱和洪澇,和三峽水庫有很大關係。氣候專家如何看這個問題?

  丁一匯:根據現有的資料和研究,可以很明確地説,三峽水庫與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乾旱、洪澇沒有大的關係。

  從我國內陸來看,三峽水庫是比較大的一個水體,但是相對於全球來講,它卻是一個很有限的水體。三峽水庫的庫容在全球大型水庫中也只排在20多位。

  研究表明,一個地區發生暴雨,需要從比它大十幾倍以上面積的地區收集或獲得水汽。從這個意義上説,三峽水庫不能左右比它面積大很多倍的地區的旱澇過程。

  我國是典型的東亞季風氣候,天氣氣候受到周邊海溫變化和青藏高原積雪變化影響很大,兩者的溫差會影響季風的強度,導致暖濕氣流往北推進程度的變化,從而決定雨帶的南北移動。比如説,青藏高原積雪的狀況對亞洲甚至北半球都有影響,三峽水庫的影響和它比起來,可以説不是一個量級的。

  三峽水庫是2003年6月開始蓄水的,但長江流域從1999年開始就從多雨期轉變為少雨期,近十幾年來,長江流域年均降水量減少了10%—12%,由原來的年均1250毫米減少到1100多毫米,主要的降雨帶向北移動到黃淮地區。

  這個事實説明長江中下游乾旱和洪澇是大範圍大氣環流和海洋溫度異常的結果,而不是三峽水庫的問題。

  三峽水庫對局地氣候的影響是存在的,但影響有限,大致不超過10公里

  宋連春(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主任,研究員):近60年資料分析研究表明,三峽庫區的氣候變化和整個西南地區是一致的。對比分析三峽庫區蓄水前後的氣候,水庫對局地氣候的影響是存在的,但影響的範圍很有限,大致不超過10公里。比如,因為水熱容量大了、水面寬了,使得年平均氣溫有所上升,但是夏季降溫效應也明顯。

  針對三峽水庫蓄水對周邊氣候的可能影響,目前國內外都有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數值模式的研究結果都表明:三峽水庫的建設不會對周邊區域氣候帶來明顯的負面影響。

  國際上一般認為,水庫的建成蓄水對大範圍氣候的影響並不明顯。

  例如,位於巴西和巴拉圭兩國交界的伊泰普大壩,庫區屬溫潤亞熱帶氣候,與三峽庫區的氣候和環境類似。對伊泰普水文站在水庫1984年建成前後的監測數據分析表明,水庫周圍的年均溫度和空氣相對濕度都變化很少。對水庫周圍的6個農業氣象站的多年數據分析也表明,興建水庫並未引起庫區周邊地區的氣候發生任何趨勢性的變化。

  水循環發生變化,大氣環流出現異常,導致極端氣候事件不斷發生

  記者:如果長江中下游地區乾旱和洪澇的成因,是更大範圍的大氣環流,那麼這樣的大氣環流,是否也給其他地區帶來異常天氣?

  宋連春:從全球的範圍來看,其他國家和地區也出現了一些氣候異常現象,它們是相關聯的。

  6月之前長江中下游地區乾旱少雨,同期,歐洲和美國中部一些地區也出現了嚴重的、持久的氣象乾旱,德國、法國和英國等國家經歷了歷史上少見的持續性乾旱。

  隨後,長江流域提前進入梅雨期。受同樣的大氣環流影響,6月21日西日本太平洋沿岸地區普降暴雨,九州部分地區10日起的累計雨量超過1000毫米。

  記者:為什麼近來不少地區要麼出現乾旱,要麼遭遇洪澇?要麼不下雨,一下就是大暴雨?

  丁一匯: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發佈的公報,2010年全球平均氣溫是有氣象觀測記錄以來最暖的一年。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出現了趨強增多之勢。造成天氣氣候異常的原因很複雜,但最直接的原因還是水循環發生了變化、大氣環流出現了異常。

  記者:具體來説,全球氣候變暖對水循環、大氣環流帶來了什麼影響?  

  丁一匯:全球氣候變暖對於全球水循環的影響主要有兩個方面:增加了水循環的強度,增加了大氣的持水能力。

  其一,氣候變暖後,陸地和海洋表面的氣溫都會增加,蒸發蒸騰量增加,大氣中水汽含量也會增加,從而增加了水循環的強度。

  其二,全球氣候變暖會增加大氣的持水能力,也就是説,大氣中可容納的水分更多了。

  一般而言,當溫度每升高1攝氏度,大氣含水量可提高約7%。這意味著需要更多的水汽,大氣才能飽和,達到降水條件。如果達不到飽和狀態,大氣就會不斷地吞噬水分,並封存在大氣中,水汽不會以降水形式落下,這就使得陸地更加乾燥,形成乾旱。而一旦大氣的含水量達到飽和狀態,達到降水條件,就會發生降水。由於此前“吞噬”、“封存”的水汽更多,降水強度會因此加強,從而可能導致洪澇災害。  

  此外,氣候變暖還導致大氣環流出現異常。氣候變暖改變了地球的熱量平衡,減弱了大氣環流的緯向(東西方向)流動,但增強了大氣環流經向(南北方向)流動。

  緯向型大氣環流減少,經向型大氣環流增多,南北熱量、水汽交換加強。這種情況下,天氣往往異常。

  水循環發生變化,大氣環流出現異常,造成了異常天氣氣候事件不斷發生的複雜局面:乾旱和暴雨共存,乾旱現象越來越多、面積越來越大,同時降雨越來越強,小到中雨頻率普遍減少,而大雨與暴雨強度和頻率增加。   

  基礎設施建設、災害防禦標準等,應根據氣候新特點進行調整

  記者:面對這樣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我們在防災減災方面應採取哪些措施?

  丁一匯:我們從這次長江中下游的旱澇迅速轉換可以看到,氣候變化的速度更快了,量級更大了。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基礎設施建設、災害防禦標準,應該根據氣候的新特點進行調整,以更好地適應新的氣候條件。  

  宋連春:廣大農村,特別是邊遠山區,是防禦強降水、山洪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能力薄弱的地域。在未來的新農村建設中要進一步加強信息化建設,明確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完善這些地區防禦氣象災害的基礎設施,建立完善的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禦體系,不斷提高防災減災能力。

責任編輯:滕雪

熱詞:

  • 旱澇
  • 氣象乾旱
  • 持水能力
  • 青藏高原積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