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中共完成革命黨到執政黨轉型 與時俱進推動改革大業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26日 11:4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與時代同行——紀念中國共産黨成立九十週年

  1921年7月,13名中國青年加上兩名共産國際代表,在上海法租界的一座小樓裏舉行了中國共産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除了租界的密探和巡捕,幾乎無人注意到這次會議的召開。這顆共産主義的種子卻從此在中國迎風而長,生根發芽,發展壯大。經過28年的血雨腥風,艱難困苦,前赴後繼,矢志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自由和解放奮鬥的中國共産黨人最終在1949年取得了中國革命的成功。

  九十年以來,中國共産黨歷經戰爭年代、社會主義改造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同時也完成了一個革命黨到一個執政黨的轉型。風雨如晦的外部世界,複雜多變的內部時局,不斷給這個黨帶來新的課題與考驗。從帶領四萬萬同胞翻身解放,直到當今進一步推動一個十四億人口大國波瀾壯闊的改革大業,中國共産黨克服種種困難,在蜿蜒曲折中穩步前進,其成功經驗當可概括為四個金字:與時俱進。

  世界上沒有任何政黨,可以固執死守一成不變的教條,以此應對紛繁變化的世界而屹立不倒。儘管求新求變總易引來爭議與質疑,但無數的實踐證明,改革創新是一個政黨保持生命力與先進性的關鍵之匙。從解放思想推動改革開放,到如今大力推進黨內民主,中共的改革和創新思路清晰可見。回顧中國共産黨90年的歷史,理想主義的旗幟一直引導者中國共産黨人前進的腳步。順應歷史潮流,呼應時代和人民的心聲,自我糾錯、自我完善、自我突破,不僅事關執政黨的興衰,更關乎一個泱泱大國的長治久安。

  中國共産黨由理想主義而生,也必將以理想成就自己。民主法制、和諧社會的執政理想,一朝實現,將是中華民族的福祉所在。

  九十年前的星星之火

  為什麼,這個當年只有50多名黨員的小團體最終能夠脫穎而出,成就曠世大業?“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這裡有多少偶然,又有多少歷史的必然!

  1921年7月1日,19歲的北京大學外語系學生劉仁靜正在京浦線的火車上,趕往南京。此去他是要參加“少年中國學會”的年會,同他一道前往的,有“少年中國學會”的負責人之一鄧中夏,鄧已經為這次年會做了大量籌備工作。

  近60年後,劉仁靜在回憶錄中記述了這次旅行。他説,他是在開完了“少年中國學會”的年會後,在7月上旬從南京又趕往上海,作為北京共産主義小組的代表,參加中國共産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在當年,“少年中國學會”的名氣要比中國共産黨大得多。這個青年社團早于中國共産黨兩年,于1919年7月1日成立。它的會員遍佈國內及德、美、英、日和南洋等地,在南京、成都和巴黎設有分會,是“五四”時期人數最多、分佈最廣、時間最長、影響深遠的一個組織。我們看一看它的成員,許多都是後來在中國政壇赫赫有名的人物:李大釗、毛澤東、惲代英、鄧中夏、蔡和森、趙世炎、張聞天、許德珩、盧作孚、李人、周佛海、田漢、宗白華、朱自清……當中也包括後來在中國組建名噪一時的“中國青年黨”的曾琦、李璜。

  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即現在的興業路76號,李漢俊的兄長李書城的住宅中召開。劉仁靜是到上海參加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中年齡最小的一個。但他確實是由北京共産主義小組推選出的代表。北京來的另一個代表,是張國燾,時年24歲。劉仁靜回憶説,在北京共産主義小組,大家公認李大釗是領袖,然而大家習慣於尊重他的意見,“在組織活動中卻並不事事都去打擾他”。

  在選舉參會代表那天,李大釗沒到場;大家還提名過鄧中夏和羅章龍,他們都以太忙而辭謝。總之,不光是劉仁靜,其他人也“沒有誰想到是去出席一個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也沒有誰想爭當這個代表”。

  參加中共“一大”的13名代表,平均年齡還不到28歲。他們中有律師、雜誌主編、教師、新聞記者和在校學生。這13人,包括他們所代表的全國56名中共黨員,沒有一個工人或是農民,這是一個知識分子的政黨。這批熱血青年們,大多還只是政治舞臺上的邊緣角色,尚不在當時的政治主流之中。他們熱衷的是翻譯國外經典,談論各種主義,指點江山,激揚文字,還不存在從事組織社會力量推翻現政權的政治行動。

  翻閱關於上世紀頭二十年中國政治的材料,我們可以看到當時活躍于政壇的各種政黨與政治派別:從1912年民國成立後,全國竟在半年內就出現了上百個政黨。這些政黨,分化組合多變,驟生驟滅,有時一個人加入幾個政黨,甚至一個人擔任幾個政黨的領袖。它們雖然數量眾多,但就政治傾向而言,大體是清末革命派和立憲改良派的延續。同時政黨這一合法鬥爭形式也被袁世凱等軍閥勢力所運用,建立了不少御用政黨和團體,因而呈現政黨林立的局面。當時影響力最大的,是由同盟會改組而來的國民黨。

  相比之下,數十名年輕的中國共産黨員組成的一個小黨,在1921年上海法租界的一座小樓裏悄悄開會,幾乎沒有被人注意——除了租界中的密探與巡捕。連開會者本人也都不曾預料到,這些人,這個黨,註定要在中國叱吒風雲,翻天覆地,30年後在中國一統江山,將中國改變為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