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全國誠實守信模範王樂義:大家富了才是真正富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23日 16:5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央文明辦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全國誠實守信模範王樂義:大家富了才是真正富

——山東省壽光市孫家集街道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

    人物小傳:

    王樂義,中共黨員,1941年11月出生。中共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代表。

    任山東省壽光市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29年,榮獲全國優秀共産黨員、全國勞動模範、全國農業科技推廣先進工作者、“中華農業英才”等榮譽稱號。

    他發明的冬暖式蔬菜大棚掀起了一場“菜籃子革命”,結束了冬季北方人只能吃白菜蘿蔔的歷史;他無私地將大棚技術在全國推廣,使億萬農民走上了致富路。

    2007年國慶前夜,山東省壽光市三元朱村也舉辦了一個隆重的表彰會,但披紅挂彩的不是老典型王樂義,而是王樂義帶出來的村裏的13個道德模範。

    面對眾多榮譽,王樂義依舊保持著農民的憨厚與樸實。他被評為全國道德模範、進京接受表彰之後,就思忖著:自己成為道德模範了還不夠,要讓村裏直至更多的農民兄弟們都達到道德模範的標準。這就像當年他傳授冬暖式大棚技術一樣,懷揣著一個樸素的理想:“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真正富。”

  王者風範

    菜棚自暖鋼架支撐、小山般的北墻、拱形無滴膜棚頂、吸熱聚光——王樂義發明的冬暖式大棚,即使在嚴冬裏也春意盎然。這是村裏的第三代大棚,棚頂能自動卷簾、棚內能自動灌溉,溫度自主控制。

    壽光有農業傳統,世界上第一部農學巨著《齊民要術》即出自壽光人之手。在王樂義發明冬暖式大棚之前,這裡也有取暖式大棚,每個棚一冬要燒五六噸煤,還只能生産葉菜,不能生産果菜。

    1989年,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要建不取暖的新式大棚,鄉親們紛紛質疑:“咱村裏一架大棚一年燒上萬斤煤,春節前還長不出菜來。想用冬天的太陽曬出黃瓜來?那是神仙辦的事!”

    “這是眉毛上盪鞦千——玄乎!”一個棚需投入萬餘元,可當時村民收入不到1000元,“能發財,為什麼村幹部不種?” 好心人勸道:“二哥,別折騰了!1978年,你得了絕症,險些喪了命。以前,咱村裏老少爺兒們是胖大海掉進黃連水——苦水裏泡大的。在你帶領下,好不容易把村裏三個不長莊稼的埠嶺改造好,栽上果樹,現在溫飽了,先過幾年安穩日子吧。”

    群眾暫時不理解,王樂義也要發動。“當幹部就是讓群眾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要不,要幹部幹啥?” 可無論怎麼做工作,村裏就是沒人響應。

     “黨員是幹啥的,黨員就是&&的。”王樂義和全村的另外16名黨員首先示範,“農村共産黨員最大的責任就是帶領群眾共同致富,這個風險黨員不擔,誰來擔?”

    1989年8月13日,17個共産黨員示範棚破土動工,10月播種,12月24日,第一批冬季黃瓜頂著黃花上市了:每公斤20元!到第二年5月一算賬,棚均收入2.7萬元。在當時人均收入不足千元的三元朱村,一下子冒出了17個“雙萬元戶”!

    群眾眼熱了,第二年沒用動員,一下子上了181個大棚,戶均1個多。王樂義等17名黨員手把手地把技術傳給村民。 三元朱村種大棚黃瓜發了大財,在壽光甚至全省引起了轟動。

    有人來“點撥”王樂義:“樂義啊,現在老少爺兒們都指著這技術發家致富呢,你可不能輕易傳出去,咱先封鎖三年,等大家發了再説。” 教會徒弟,餓死師傅;蘿蔔快了不洗泥,白菜多了當草皮。王樂義知道鄉親們心裏打的“小九九”。

    王樂義説:“我當時內心也鬥爭過。我這個村支部書記是該讓村民富起來。”但鎮黨委書記來了,要求他在全鎮推廣;縣委書記來了,要他在全縣推廣;省領導來了,要他在全省推廣。

    王樂義下定了決心,在黨員會上,他情真意切:我們都是共産黨員,黨員是不分村不分鎮的,就是要考慮大多數群眾的利益,不能自己富了就不管別人,外地的農民兄弟跟咱一樣想致富啊。

    全國還有多少城鄉居民冬天吃蘿蔔白菜?全國的農民兄弟還有多少沒有致富門路?三元朱村不能把這個“利”“專”起來。

  樂助人富 技傳四方

    從1990年開始,王樂義派出了一批又一批技術員,他們的足跡遍佈大江南北。時至今日,三元朱村還有140多名技術員常年奔波在外,傳技授徒;27人被外地聘為科技副鄉(鎮)長,3人被聘為科技副縣長。

    王樂義自己更不閒著。這些年來,他拖著病殘之軀、腰間挂著糞袋子跑了11個省市區,行程逾10萬公里。

    陜西延安甘泉縣下寺灣鎮虎皮頭村與三元朱結為“友好村”後,已經建起了108架大棚,王樂義帶著三元朱的技術員改寫了這裡“冬春不見青”的歷史,大棚收入佔村民收入的70%。

    曾長期在這裡工作的技術員王佃軍謙虛地説:“我們傳過去的是大棚技術,帶回來的是延安精神。” 王樂義的每一步成功、三元朱的每一份收穫,總是伴隨著全國無數個農村受益,王樂義就像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根須已經伸向大半個中國的農村。

    王樂義説:“2005年4月7日,胡錦濤總書記到三元朱村考察時鄭重囑託:樂義啊,你一定要把大棚技術一如既往地向貧困地區傳播,讓貧困地區的農民增收,沒有他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小康。”

    帶著自己的樸素理想,更帶著總書記的殷切期望,王樂義已在新疆北部、甘肅北部、內蒙古西南部實驗成功了第五代冬暖式蔬菜大棚。

    在零下25攝氏度的惡劣天氣裏不用加溫照樣正常生産,從而極大地擴大了冬暖式蔬菜大棚的種植區域。“這讓更多貧困地區的農民看到了發家致富的希望。”王樂義欣慰地説。

    自1991年起,王樂義走出壽光,走出山東,毫無保留地把冬暖式大棚技術傳授給了千家萬戶。他曾在延安頂著39攝氏度的高燒為1000多人連續講課4個半小時;他曾先後13次遠赴邊疆,結束了新疆每年8個月吃外地菜的歷史。從天山南北到雪域高原,從東三省到聖地延安,王樂義像一架不知疲倦的播種機,走到哪都營造出一片“冬天裏的春天”。

  義利高潔 功德兼隆

    壽光市委的一位領導同志説,人們敬慕王樂義,不僅因為他是“冬暖大棚蔬菜之父”,還源於他愛民敬民的博大胸懷,源於他“虛懷如水凈,清品與山齊”的高尚品德。

    一位熟悉王樂義的書法家贈送給他“功德兼隆”4個大字。 王樂義常説,種菜也要有科學發展觀,要种老百姓放心的菜、種綠色菜。為種植無公害蔬菜,他多處奔波,最後找到了中國農科院無公害蔬菜專家王憲彬教授,虛心請教技術。

    “這個項目我試驗成功6年了,還沒得到推廣,沒想到第一個來找我的是個只上過4年學的農民……”老教授被王樂義的執著深深地感動了。

    王樂義常説:“群眾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當黨支部書記30多年來,他經常把自己的錢拿出來貼補村集體。

    1996年,王樂義在人民大會堂接過了1萬元的“農業獎勵金”。拿到錢,他先到農科院買了3800多元的新種子。回家路上,得知天津有一項無土栽培芽菜的新技術,就在天津下了車,問清情況後,他急匆匆回到村裏,領上村裏的技術員又返回天津學習。交上學費,買了材料、種子,再加上請技術員,1萬元獎金只剩下不足3元。

    回到家裏,老伴問他:“這次到北京領了啥呀?”王樂義黑黑的臉膛也有些不好意思起來:“領了一萬塊錢,又花了。”

    這些年,到底領了多少錢的獎金,王樂義説不清楚,他的老伴更不清楚。有時,村裏搞種菜試驗,王樂義就用自己的錢。他笑呵呵地解釋:“反正我的錢用了就用了,自己沒意見別人就沒有意見,花著心裏踏實。”

    2004年,又一個消息震驚了三元朱村的村民。王樂義在鄉親面前明確表態,用“樂義”註冊商標分紅的錢全部交給村集體,自己一分錢不要。要知道,使用“樂義”商標的公司有10多家,其中包括一個綠色食品蔬菜項目,一個過億元的複合肥産品項目。專家估算,“樂義”商標的品牌價值超過億元。

    這回,鄉親們不同意了:吃苦最多、付出最多的書記怎麼能一分錢都不要呢?然而,王樂義堅定自己的想法,“樂義”這個品牌是鄉親們培養的,不是自己的,是全體村民的。他説:“當幹部的,不能把個人利益放在群眾利益前頭。”

     很多人都為王樂義惋惜,但王樂義並不後悔,他很滿足。他有一個簡單的想法:水有源,樹有根,知黨情就要報黨恩,當村幹部的最大責任,就是要練就過硬的本領,帶領群眾致富。他説:“錢這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走;看重了比命重,看輕了就是紙。只有用在最需要的群眾身上,才有價值。” (宋光茂)

    模範感言

    黨員是幹啥的,黨員就是&&的。農村共産黨員最大的責任就是帶領群眾共同致富,這個風險黨員不擔,誰來擔?

責任編輯:劉潔

熱詞:

  • 誠實守信模範
  • 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