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劉喜堂:五大方面保障我國社會救助事業快速發展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23日 13: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國網絡電視臺消息:為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90週年,中國網絡電視臺推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網上系列談”活動,邀請國家發改委、司法部、文化部、教育部等有關部門的領導及專家分別從經濟、民主法治、文化、社會等方面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並與廣大網民進行在線交流。該活動由中宣部宣教局主辦,中國網絡電視臺承辦,人民網、新華網、中國文明網、光明網、中青網等百家網站共同參與。

  6月23日上午,中國網絡電視臺推出網上系列談第四期,邀請教育部基礎教育司一司副司長王定華,民政部社會救助司副司長劉喜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政策研究司司長、新聞發言人尹成基,衛生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高衛中做客中國網絡電視臺,圍繞我國社會建設情況,與廣大網友進行在線交流,並回答網民的提問。

  民政部社會救助司副司長劉喜堂在與網友互動時,從五個方面介紹了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社會救助事業的快速發展。劉喜堂説,建國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黨中央提出以推進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在這個社會建設中,民政工作應當説是一個主題,近些年發展特別快,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社會救助事業在這方面就更加突出。

    大家知道社會救助是基本民生的保障。在社會保障體系中,我們有社會保險、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這樣的一些制度安排,在這些制度安排中,社會救助是專門解決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現在我重點把社會救助事業近些年事業發展的情況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改革開放30年來,特別是最近一個時期,社會救助事業取得的發展舉世矚目。首先,我們搭建了一個社會救助的制度框架。針對吃飯、傳譯這樣的日常生活困難,1997年開始,國務院全面推行了城市低保制度,城市低保制度的推進,實際上從90年代初開始探索的,到1997年在全國全面推行,這項制度的建立,標誌著我國從社會主義制度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型。

    因為過去我們的社會救助制度針對的主要是盲、聾、啞等群體,還有一部分,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的過程中,我們有大量的經濟結構調整中産生的失業、下崗的人員,他們的生活當時也缺乏保障,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大力推進了最低生活保障程度,這項制度擴大了社會救助的覆蓋面,使大量貧困人群能從政府層面享受到社會救助。

    2007年開始我們就在全國普遍推行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現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城鄉全覆蓋。從2006年開始,我們又把農村五保供養制度進行了根本性的變革,由農民內部互助供給向以政府財政保障為主,這樣做了一個根本性的轉變,明確了政府的責任。針對貧困群眾的看病就醫問題,從2003年開始,我國開始探索行農村醫療救助試點,2005年開始,我們又推行城市醫療救助試點,到2008年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在全國實現了全面的建制,針對困難群眾的住房困難問題,民政部門會同住房和建設部在城市實施實物配租和發放租賃補貼相結合的廉租住房救助制度,在農村開展了危舊房改造,從2007年開始,我們把城市的廉租住房制度從最低收入家庭向低收入家庭延伸。

    同時針對突發性、臨時性的生活困難群眾,我們還探索建立了臨時性的救助制度。目前這項制度已經在全國21個省份實施。可以説,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一個以城鄉低保和農村五保為基礎,以醫療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這樣的專項救助制度為輔助,以臨時救助和社會幫扶為補充覆蓋城鄉的新型救助制度這麼一個框架已經形成。這是取得的第一項成績。

    第二,明確了政府的主體責任。過去我們談到社會救助的時候,強調的有政府,但是也談社會,更多的是説社會的多一些,在新型的社會救助制度框架中,我們在制度設計中,各項社會救助政策都要求地方政府負責,各級黨委政府都把社會救助工作列為年度的工作重點,列為解決民生,為民辦實事的重點事項、重點部署、重點督辦。從中央開始,社會救助事業也被納入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中進行部署。可以説普遍建立起了一個以政府為主導,民政&&、部門合作、社會參與的一個社會救助事業發展的管理體制。

    第三,規範了社會救助的實施程序,以公平、公開和公正為導向。近些年,社會救助法規政策建設得到加強,程序得到規範,形成以“縣級審批、鄉鎮審核、社區落實”的社會救助運行機制,入戶調查、鄰里訪問、社區評議和社區公示等居民家庭狀況進行核查的一些環節成為社會救助工作中的必須程序,確保社會救助對象認定的準確性,對社會救助的行政監督、社會監督等也都在不斷加強。

    第四,建立了分級負擔的資金籌集機制。經過近些年的努力和運行,初步形成了以中央財政為主,地方財政為輔形成了共同負擔的社會資金投入機制。2010年中央財政投入的城鄉低保資金達到了634.5億元,佔資金總支出970億元的65.4%;2010年中央財政投入醫療救助資金109億元,佔醫療救助資金總的支出152億元的71.7%,也就是説,資金的籌集主要是來自於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對社會救助也有固定的財政投入,近幾年,有些省份還建立了中央級省級財政補助資金和市縣的固定比例關係。

    第五,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得到初步保障。“十一五”時期是我國社會救助事業發展較快的五年,社會救助對象持續增加。2006年以來,城市低保對象基本穩定在2200多萬人,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由“十一五”初的328萬上升到550多萬人,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農村低保對象由不足500萬人增加到5200多萬人,初步實現應保盡保的目標。城鄉醫療救助人次逐年攀升,2011年救助人次達到8139萬人次。社會救助水平不斷提高,城市低保的月保障標準由2006年的169.6元提高到2010年的251元,低保對象的月平均水平由2006年的84元提高到189元;農村低保年標準由年851元提高到1404元;人均月補助水平由35元提高到74元;農村五保對象年集中供養水平由1608元提高到2951元,分散供養由1225年提高到2102元。
  
    這些數字可以看出在“十一五”期間我們的社會救助不斷的提高。最後劉喜堂表示,今後一個時期,民政部門將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領導下,堅持法制化、科學化、專業化、人性化和信息化的原則,進一步完善各項救助制度,加強規範管理,健全投資機制,努力保障好城鄉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喻清卿

熱詞:

  • 劉喜堂
  • 五大方面
  • 社會救助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