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人才培養與現實嚴重脫節 全科醫生培訓亟待改革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22日 21: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科技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我國近期將要出臺的《關於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指導意見》,力爭通過開展全科醫生規範化培訓,完善和落實鼓勵全科醫生長期服務基層的政策,努力從體制機制上解決基層醫療衛生人才不足問題。《意見》與此前出臺的《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規劃》等一系列指導性文件相配套,標誌著我國的全科醫生建設將步入制度化軌道,並將對建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推進醫療改革,解決看病難問題起到關鍵性作用。

  然而,目前我國全科醫生的培訓質量不盡人意,致使提供的服務尚不能滿足居民要求,人才匱乏和醫改的強烈需求形成巨大反差。

  全科醫生提供全方位醫療服務

  魏曉明碩士研究生畢業後,直接到北京市大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當起了全科醫生。記者見到她時,她正在給52歲的田益新看病。田益新患有糖尿病、哮喘、高血壓等多種慢性病,近日心率過快,但是魏曉明並沒有僅檢查心臟病和給藥,而是綜合考慮田益新整體的身體情況,開出了降脂藥和ARB降壓藥,緩解他的血壓、降低心律。

  “全科醫生是從生理—心理—社會三個角度來看待人是否處於健康或疾病狀態,對病人的診療是以人為中心的綜合診斷與治療,選擇的療法是根據病人情況,給出藥物治療以外的如飲食控制、運動療法等相關手段。”首都醫科大學全科醫學系教授路孝琴告訴記者,“全科醫生是這種現代化的醫學診斷模式踐行者。”這种醫療服務模式與醫院中的專科門診服務有著明顯不同。

  在我國,大醫院的醫療模式是以疾病為中心,以專科服務為主,醫生通常只從自己所從事的專科角度,對病人進行症狀的鑒別診斷。“例如,女病人因宮外孕導致的腹痛到醫院就診,進消化科醫生會從消化系統進行檢查;到婦産科醫生才會從婦科病檢查。如果病人先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訓練有素的全科醫生用排查法會很快對真實病情做出判別,並將病人轉給相應的專科醫師,保證救治時間。”路孝琴解釋,這種疾病判斷上的差異,源於各個門類醫生所受到的教育和培訓不同。醫院各專業科室裏醫生受到的是各自專業醫師培訓,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的全科醫生,接受的則是全科醫學訓練。

  “守門人”六大職能定位

  全科醫生,被認為是居民健康的“守門人”,世界各國對全科醫生的職能定位大致相同,我國對全科醫生的職能定位在社區醫療、保健、預防、康復、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6個內容,目的是為居民提供方便、經濟、有效、連續的綜合性醫療衛生服務,進行生命、健康與疾病全方位責任式的管理。

  魏曉明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日常工作,除了每天坐診之外,還長期跟蹤她的20多位病人,定期詢問他們的健康情況,為他們建立健康檔案,給予常規保健指導和建議,及時調整指導用藥,敦促他們體檢,幫助突發急病患者轉診到大醫院。在社區慢病管理的課題研究中,魏曉明所在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社區居民的健康狀況和危害因素進行了抽樣調查,根據數據分析出慢性病發病率以及不同年齡段比例。“我們社區高血壓所佔比重達到了22%,癌症病人比較多,而且頸椎病的比例也很高,這都是原來沒有想到的,也是我們今後在健康追蹤、實施管理和健康教育上的重點。”

  “全科醫生在三到五年不等的住院醫師培訓過程中,儘管與專科醫生一樣進行科室輪訓,但按照我國全科醫生培養制度的要求,全科醫生對臨床知識和技能把握得更加寬泛,具有處理社區居民常見的疾病、健康問題能力和適宜的轉診能力。其多學科的綜合判斷和指導能力卻是專科醫生所不及的。”衛生部全科醫學培訓中心教授郭愛民介紹,當全科醫生遇到國家規定的疑難雜病及大病患者需要到大醫院治療時,能夠準確地進行有效轉診;病人從醫院回到社區後,他們還能夠繼續給予跟蹤治療,讓患者達到心理和生理的最佳恢復效果。從嚴格意義上講,全科醫生的培養是在塑造“精品”。

  “團隊化”管理受益千家萬戶

  “慢性病管理是團隊化的工作,我所管轄的病人,若出現了糖尿病、冠心病、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我就會組織團隊裏的康復醫生或其他全科醫生團隊合作,對他們進行相關健康知識普及和教育,持續跟蹤他們的健康狀態。”

  作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學管理的&&人,全科醫生與康復醫生和衛生人員組成團隊開展健康管理,是全科醫生工作的模式和手段。

  資料顯示,北京市東城區從2006年開始實行全科醫生服務模式後,全科醫生團隊與居民建立了相對穩定的服務關係。目前東城區平均每個全科醫生團隊管理14個工作網格,服務1000多戶居民,全區共組建了115個全科醫生團隊,實現了對居民網格化、均等化的健康管理。他們在全區人口健康數據庫的基礎上,為所有慢病患者和高危人群建立了個性化健康檔案,與社區居民,尤其是重點人群簽訂了健康管理協議,為健康、未病、已病不同人群提供分類與長期的全生命週期健康常態化管理。

  路孝琴認為,全科醫療中的“團隊化管理”方式,不僅可以為不同疾病個體和人群組織專家會診、協調轉診,為存在不同患病風險的人群提供早期篩檢、健康教育和心理諮詢,同時對加強老人、小孩等體弱多病群體的護理工作,強化社區居民的健康觀念和疾病防範意識,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學科建設不到位影響質量

  目前,全科醫學人才不足正在成為推進我國醫療改革的“瓶頸”。今年兩會期間有政協委員呼籲,國家在兩年內應在每個社區和鄉鎮衛生院配備一至兩名以上受過良好教育訓練的全科醫生,以緩解看病難問題。郭愛民認為,實現這一訴求有一定難度。要想打破這個瓶頸,急需解決學科建設問題。

  “我國目前還做不到像英、美等國那樣對全科醫生進行正規培訓。”郭愛民分析,“目前我國128所招收臨床醫學專業的醫學院校,到2010年底開設《全科醫學》課程的只有63所,其中雖然有12所開展了社區實踐,但平均實習時間僅為4學時,其他學校的社區實踐內容基本就是到社區走馬觀花地看看。”此外,除浙江大學邵逸夫醫院、復旦大學中山醫院等5家醫院外,全國其他三級甲等醫院都未建立全科醫學科或全科醫學教研室。”

  在每年一次的全國全科醫學培訓項目督導中,郭愛民還發現,全科醫學師資不僅數量明顯不足,而且相當一部分師資對社區衛生服務性質了解不夠,不能有針對性地實施培訓,使培訓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在社區教學基地真正能夠帶教的高水平師資很少,也是影響培訓質量的重要因素。

  “雖然我國政府非常重視全科醫學的建設,但是有些醫學院校和醫院的認識並不到位,對於三級醫院建立全科醫學科或教研室功能定位不清楚,甚至有所誤解,導致學科建設不到位,人才培養嚴重不足。”郭愛民説。(記者 趙雪 吳紅月)

責任編輯:黃田園

熱詞:

  • 人才培養
  • 現實
  • 嚴重脫節
  • 全科醫生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