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全科醫生隊伍建設關係醫改全局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22日 17:4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全科醫生是指接受過全科醫學專門訓練的新型醫生

  ●我國基層全科醫生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看病難、看病貴

  ●到2020年,我國將通過轉崗培訓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等多種途徑培養30萬名全科醫生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提出,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産品向全民提供,到2020年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而加強全科醫生隊伍建設,是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基本途徑,是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重大舉措。

  全科醫生是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的“守門人”

  專科醫生難以滿足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需求。在人類迎接疾病挑戰的實踐中,醫療衛生領域專業分科日益細化,技術要求也不斷提高。大醫院、專科醫生和高新醫療技術的結合,把以疾病為中心、分專科進行診療的方式發揮到了極致。應當説,這種“術業有專攻”的做法在整體上有利於提高疾病的治療效果。然而,人類發展的核心內容之一是促進健康,而不僅僅是治療疾病。以疾病為中心的治療模式不能完全適應當代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要求,難以應對因人口老齡化、生活方式不合理、生活環境差、精神壓力大等多種因素共同或單獨作用所産生的健康問題。同時,由於專科醫生每天接診的患者眾多,他們與每位患者的接觸時間短並習慣於依賴醫療設備與藥品進行診治,從而普遍忽視了對於患者的人文關懷,也難以與患者建立起長期、緊密的關係。這些因素不但不利於患者病情的及時診治和健康的長期追蹤管理,也成為醫患關繫緊張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專科醫生為代表的診療模式是以疾病而不是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無法完全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需求。

  全科醫生是居民健康和醫療費用的“守門人”。全科醫生是指接受過全科醫學專門訓練的新型醫生,在基層提供方便、基本、經濟、有效、連續的綜合性醫療衛生服務,進行生命、健康與疾病全方位責任式管理。全科醫生的出現填補了高度專科化生物醫學模式的不足,是基層醫療衛生人員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英國、澳大利亞等主要發達國家,全科醫生被賦予了醫療衛生服務和醫療保險兩個系統的“守門人”職責。全科醫生在提供以人為中心的綜合性醫療衛生服務、重視預防保健、合理利用衛生資源、開展慢性病管理、控制衛生費用等方面的作用,已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家庭醫生組織在一份合作文件中指出:“任何國家的醫療衛生系統若不是以接受過良好訓練的全科醫生為基礎,註定要付出高昂的代價。”

  我國基層全科醫生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看病難、看病貴”。根據相關研究,絕大多數健康問題可以在基層獲得解決。但是,我國全科醫生數量嚴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損害了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可得性。同時,現有全科醫生普遍存在學歷低、職稱低、知識結構老化、臨床經驗欠缺等問題。在很多人眼裏,全科醫生是每個科都了解一點但卻不精通的“萬金油”醫生,其業務水平在整體上不能獲得居民的信任。城鄉居民在患病時往往不得不捨近求遠到大醫院就診,造成基層衛生資源閒置,大醫院則人滿為患,影響了衛生資源的整體利用效率,也是産生“看病難”現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由於大醫院診療費用往往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相差懸殊,對於大醫院服務的過度利用,加劇了患者和整個社會的疾病經濟負擔,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看病貴”問題。

  應儘快在教學中逐步增加全科醫學的內容

  醫改高度重視全科醫生隊伍建設。在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推進過程中,我國政府審時度勢,把加強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擺在了突出位置。近期,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先後出臺了《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規劃》、《關於開展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工作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到2020年,我國將通過轉崗培訓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等多種途徑培養30萬名全科醫生,逐步形成一支數量適宜、質量較高、結構合理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基本滿足“小病在基層”的人力支撐要求。針對農村基層醫療衛生人力尤其匱乏的現狀,我國還專門提出要實施農村定向免費培養項目,重點為鄉鎮衛生院及以下的醫療衛生機構培養從事全科醫療的衛生人才。這些重要文件的出臺,把全科醫生隊伍建設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有利於我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完善和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目標的逐步實現。

  深化改革要大力加強全科醫生的培養。在國際上,由不同國家知名醫學教育專家所組成的衛生專業人員教育獨立委員會呼籲,21世紀醫學教育應從職業性教育向以病人和基層社區為中心的教育轉變。在國內,已出臺的相關文件要求高等醫學教育根據基層衛生人才需求,調整招生規模和專業結構,大力培養全科醫學師資,並明確全科醫生的培養途徑和模式。在新形勢下,我國高等醫學教育應改變只偏重培養大醫院專科醫生的做法,儘快在教學課程中逐步增加全科醫學的教學內容,在全科醫生培養方面充分發揮高等醫學院校的作用,研究解決全科醫學教材、師資等關鍵性問題。在全科醫生培養短時期內難以全面到位的情況下,高等醫學院校應充分發揮專業門類齊全、臨床教學資源與經驗豐富等優勢,積極參與全科醫生的轉崗培訓和規範化培訓,切實提高全科醫生的業務水平和專業素養。

  要提高全科醫生的社會地位和收入水平

  全科醫學于20世紀80代後期引入我國,在過去幾十年裏發展緩慢。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全科醫生待遇差、社會認可度低、崗位配套政策不完善等。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不但未來全科醫生的質量難以得到保證,全科醫生隊伍的穩定性也將受到影響。因此,在大力加強全科醫生培養的同時,應當重視用人機制的創新和建設,通過制定全科醫生首診制、簽約制等政策,明確全科醫生在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此外,還需要建立有效激勵機制,在全科醫生薪酬、社會保障、職稱評定、崗位編制等方面制定優惠政策,提高全科醫生的社會地位、收入水平和崗位吸引力,如保證全科醫生收入水平不低於大醫院專科醫生、將基層全科醫生崗位納入事業編制等,以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充實到基層全科醫生崗位上來。

  加強全科醫生隊伍建設,關係到醫改全局和群眾切身利益,任務重大而緊迫。充分調動各方面力量,積極為社會培養急需的全科醫生,更好地服務於民,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韆鞦的偉大事業。

  (作者為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

責任編輯:黃田園

熱詞:

  • 全科醫生
  • 醫改全局
  • 基層全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