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德技雙馨 大愛忠誠(紅旗飄飄)——記解放軍總醫院黨員院士群體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22日 04:3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解放軍總醫院黨員院士群像。(孔令佔攝)

  6月14日,在解放軍總醫院全軍骨科研究所採訪盧世璧院士,他身體健康依舊,精神矍鑠,興致勃勃地給大家觀看三年前在地震災區救治傷員康復的錄像。這已經是我第二次採訪盧世璧院士。

  第一次採訪盧世璧院士,是2008年5月19日,在汶川地震災區一線。那一年,他78歲,正好是他從醫50年的週年,也是他第四次參加抗震救災。當時,他説,“我是一名院士,更是一名黨員。我有經驗,我應該在第一線。”今天,他依然這樣説,因為他是院士,首先是一名黨員,他是一名醫生,更是一名戰士。這是他的天職。

  這是一個院士黨員的畫像,同時也是一個特殊黨員群體的畫像。這個特殊黨員群體,就是解放軍總醫院的7名院士,他們是耳鼻喉科專家姜泗長(已故)、肝膽外科專家黃志強、燒傷整形專家盛志勇、老年心血管病專家王世雯、骨科專家盧世璧、腎臟病專家陳香美、創傷醫學專家付小兵。他們是院士,更是中國共産黨黨員。

  這個特殊的黨員院士群體,是解放軍總醫院的脊梁骨。

  他們用忠誠揚起一面旗幟

  “我們成長的那個時代,共産黨人的率先垂范,讓我有了今天的堅定信仰。”盧世璧院士,每每談起自己的今天,總是把信念和忠誠放在第一位。

  “信念與忠誠,就是指路的明燈。”這不僅僅是盧老院士一個人的心聲,更是這個黨員院士群體的共同心聲:共産黨人無論在哪,都應該是一面旗幟。黨員在哪,旗幟就應該在哪飄揚。

  戰場上,他們是最勇敢的戰士。盛志勇院士,先後參加抗美援朝、中印和中越邊境自衛反擊戰,在槍林彈雨中,穿越崇山峻嶺,搶救受傷戰士。為獲得第一手資料,付小兵院士先後4次深入雲南、廣西前線,參加戰傷救治和調查,加強戰創傷的研究。

  災難中,他們衝在危難最前沿。非典期間,王士雯院士遇到一位患者急病發作,她不畏風險,立即口對口實施人工呼吸進行搶救,使病人轉危為安。汶川地震後,年近八旬高齡的盧世璧院士,身患癌症,卻毅然請戰趕赴震區,指導和親自救治傷員上千人。

  關鍵時,他們的信念和忠誠就是一塊試金石。作為獲得日本北裏大學醫學博士學位的第一位外國女研究生,陳香美院士畢業時帶回祖國的,是她自己省吃儉用買的以及老師贈送的價值10萬餘元的實驗器材及試劑。她説:“黨和人民培養了我,就要時刻為黨和國家服務。”

  這些黨員院士,像大多數普通醫務工作者一樣,始終堅守在醫療的第一線,連節假日也不例外。用他們對黨和人民的忠誠,鑄就了高揚軍人黨員本色的一面旗幟。  

  他們用拼搏樹起了一座高峰

  瞄準醫學發展最前沿,攀登醫學最高峰,是這些黨員院士群體的共同特質。

  姜泗長院士先後成功實施國內第一例內耳開窗術和鐙骨底板摘除術,“讓聾啞人聽到了偉大時代的聲音”,被譽為“打開內耳禁區的人”。

  黃志強院士,對肝內膽管結石病的探索研究成為典型的“拓荒之旅”。1973年,他首次系統地論述了肝膽管結石病,最先在臨床上應用肝葉切除術治療肝內膽管結石病,創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膽道外科學。

  盛志勇院士曾成功救治一位全身95%燒傷的女職工,美國教授驚嘆道:“燒傷面積如此之大,治愈恢復如此之好,這是發生在中國的人間奇跡。”

  王士雯院士成功地搶救了6個器官9次衰竭的病人,改寫了國際公認的4個以上器官衰竭死亡率100%的紀錄,填補了世界老年醫學的空白。

  翻閱盧世璧院士的簡歷,一連串的首創性成果不禁讓人稱嘆:在國內首先開展了人工關節的系列研究及臨床應用;首創形狀記憶合金棒治療脊柱側彎;在國內最先建立冷凍乾燥骨庫……

  作為兩次擔任“973”項目的首席科學家,陳香美院士突破了對慢性腎病傳統發病機理的認識,為治療慢性腎病的新藥研製奠定了基礎,為臨床治療開闢了新途徑。

  付小兵院士為解決嚴重創燒傷病人治愈後不能出汗的難題提供了創新的思路,被譽為“創傷醫學之星”。2008年,他被國際創傷癒合聯盟授予“國際創傷癒合研究終身成就獎”,是目前獲得這一殊榮的唯一華人。

  這7位黨員組成的院士群體,用創新精神和拼搏意志澆築出了大量的豐碩成果,不僅創造了一個個醫學奇跡,同時也走上了國際舞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他們用拼搏的精神,在醫學領域樹起了一座科學高峰。  

  他們用奉獻搭起了一架人梯

  解放軍總醫院的7位黨員院士,既當豐碑引領方向,更作基石躬身為橋,這7位院士如今已是桃李滿天下。

  “能成為姜泗長的學生,那是莫大的幸運。”解放軍總醫院楊偉炎教授永遠忘記不了,1979年,他做第一例神經瘤切除手術時,老師姜泗長院士,在身邊守了整整7個小時。

  姜泗長、黃志強、盛志勇、王士雯、盧世璧各自培養碩士、博士等高級研修人才300余人。很多學生都已獨當一面,有的甚至也成為院士。

  為了年輕一代的茁壯成長,盛志勇院士想方設法為學生爭取出國深造的機會,先後培養了王正國院士、付小兵院士和朱兆明、郭振榮、柴家科等一大批知名專家。王正國是中國工程院醫藥工程學部首批院士,當選時間比盛院士還早兩年。

  還未到退休年齡的姜泗長院士主動請辭科主任,力薦學生楊偉炎接任。其後,楊偉炎、韓東一也傚法,共同演繹三代讓賢佳話,有力推動學科建設發展。

  在解放軍總醫院,始終延續著傳承學術不分親疏遠近的好風氣。有位醫生把碩士論文送黃志強院士請教,黃院士連錯別字都一一改正,甚至還重新繪製了一幅插圖。

  盧世璧院士倡導“搞好幫傳帶”,將多年積累的豐富臨床經驗,無私傳授給他的學生和來自各地的進修生,避免了學科的“近親繁殖”和“閉門造車”,骨科也由此發展成國家重點學科,現任主任王岩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坦對失敗、寬以待人,更見院士風範。姜泗長院士把個人失敗的手術案例寫進從醫專輯,逢會便講,以鞭策自己提醒後人。

  盛志勇院士常説,醫學事業是篇大文章,要虛心學習,靠大家來做,不要隨便講一流。但對學生取得的每一點成績,他都充分給予肯定。

  發揚人梯精神,保證了解放軍總醫院學科發展的連續性、傳承性。如今,在這些院士的努力下,解放軍總醫院成為一片成才的沃土,桃李蔚然成林。  

  他們用大愛捧出了一顆“仁心” 

  “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7位德高望重的院士,“為患者把心都掏了出來”,用一顆顆醫者仁心,履行救死扶傷的天職,樹立了崇高的醫德醫風,形成了良好的醫患關係。

  “對領導對群眾一樣精心,對熟人對生人一樣熱情,對大人對小孩一樣週全”,這是姜泗長院士行醫幾十年對自己的約法三章。他要求全科同志確定新的“康復意識”:追求救死扶傷最大值,讓病人從生理到心理都真正康復。

  盧世璧院士在天冷時為病人檢查前,總要先把診療器械焐熱。黃志強院士對病人從不放過任何一個疑點,了解病情往往比有些年輕醫生還要詳細。

  “醫德醫風並非單純的強調不收紅包,核心是救死扶傷的精神。”盧世璧院士説。骨科手術消耗體力,60歲時,他依然拼搏在手術臺上,有時一上臺就是十幾個小時,甚至通宵達旦連軸轉,幾次虛脫在手術臺上。

  院士們經常到革命老區和貧困山區巡診。有次,盛志勇院士在陜西安康遇到一位農婦,她長期胃潰瘍,生命垂危急需輸血。盛志勇院士得知同血型時,毫不猶豫地抽了200毫升血輸給她,接著又為她做了手術。

  為搶救一名急性腎功能衰竭的患者,陳香美院士在剖腹産術後第七天,冒雨趕到病房親自為患者做穿刺,硬是把這位危重病人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臨床實踐考驗醫生的不只是精湛醫術,還有勇於擔當、敢於挑戰的品質。一位古稀老人患胰頭腫塊,一時無人敢做切除手術,黃志強院士毅然擔起風險,為這位老人手術。他説:“不能盡我所能地為病人解除病痛,要我這個一級教授有何用?”

  王士雯院士始終認為,作為醫生,要將怎樣把病治好、最大限度地延長患者的存活時間作為中心問題來考慮,不能首先考慮可能的風險和個人安危得失。一次為了搶救病人,她連續在病房守護15天,直至病人脫離險情。

  解放軍總醫院的7位院士,把醫德醫風當作生命,立為品牌,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樹立了敬業廉潔的良好形象,譜寫了一名共産黨員白衣戰士的正氣之歌。

責任編輯:劉禛

熱詞:

  • 解放軍總醫院
  • 黨員院士
  • 群體
  • 紅旗飄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