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離百姓生活最近的衛星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20日 06:0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我國氣象衛星的發展歷程。

  人民圖片

  又有一顆風雲氣象衛星正式“上崗”啦!

  5月26日,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在京舉行風雲三號B星在軌交付儀式,衛星由研製部門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正式交付給用戶中國氣象局。作為我國自主研製的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三號B星正式投入使用,標誌著我國極軌氣象衛星真正實現了升級換代,也標誌著我國氣象衛星跨越發展、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從1988年發射的風雲一號A星到風雲三號B星,我國已成功發射了11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現在有6顆在軌工作,其中4顆處於業務運行狀態。風雲三號B星“上崗”後,與2008年發射的風雲三號A星雙星合璧,組網觀測,使全球觀測頻次由12小時一次提高到6小時一次,監測時效提高1倍,億萬民眾從中受益。

  仰望浩瀚夜空,繁星點點閃耀,我們看不見中國氣象衛星的身影,但它們就在那裏,時刻監測著全球的風雲變幻,日夜預報著每天的陰晴冷暖。

  多光譜遙感,全天候監測,氣象衛星個頭不大,本領不小

  近年來,我國乾旱發生頻率高、持續時間長、影響範圍廣、造成損失重。對乾旱監測,氣象衛星具有顯著優勢。在今年長江中下游地區乾旱、2009年西南5省嚴重乾旱等旱情發生過程中,氣象衛星對旱情變化連續監測,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氣象衛星個頭不大,本領不小,奧秘何在?

  它有“千里眼”。以風雲三號衛星為例,搭載了11個先進的遙感儀器,具有99個光譜探測通道,其中5個通道的分辨率達到250米。遙感儀器可在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微波等譜段進行探測,對大氣形成了從地面到高空30多公里範圍的立體探測。風雲三號衛星實現了我國氣象衛星從單一遙感成像到地球環境綜合探測、從光學遙感到微波遙感、從公里級分辨率到百米級分辨率、從國內接收到極地接收等技術突破,實現了全球、全天候、三維、定量、多光譜遙感探測。一顆風雲三號衛星每天會對全球掃描兩次,每次掃描寬度為2900公里,境外觀測資料可在3小時內傳回國內。

  更重要的是,氣象衛星組網觀測,“團隊作戰”,相互配合,形成了合力。中國的氣象衛星已實現了業務化、系列化的發展目標,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國家和地區之一。極軌氣象衛星實現了更新換代和上午星、下午星組網觀測,靜止氣象衛星實現了雙星觀測、在軌備份,風雲變幻,盡收眼底。

  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表示,風雲氣象衛星已經在天氣預報、氣候預測、自然災害和環境監測、科學研究等多個領域,以及氣象、海洋、農業、林業、水利、交通、航空和航天等多個行業得到了廣泛應用,為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以及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颱風、山火、沙塵暴……盡收眼底,氣象工作者仿佛多長了一隻眼睛

  在我國民用遙感衛星中,氣象衛星效益發揮最好、應用範圍最廣,被譽為“離百姓最近的衛星”。

  有了氣象衛星,監測颱風,無一漏網。海洋是常規氣象觀測的盲區,海上颱風等熱帶氣旋的監測與預報主要依賴氣象衛星觀測資料。利用氣象衛星,不僅可以發現颱風的生成、準確確定颱風中心位置、估計颱風強度,而且可以計算颱風移向移速、預測颱風登陸的時間地點和登陸後可能造成的降水強度和範圍。自從1998年風雲二號氣象衛星投入運行以來,影響和登陸我國的颱風無一漏網,對減少颱風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有了氣象衛星,能提高沙塵暴預報準確度,辨明沙源地。由於西北地區氣象觀測站點稀少,對沙塵活動的有效監測主要依靠氣象衛星來解決。氣象衛星為數值天氣預報提供實時地表狀態變化及沙塵信息資料,提高了沙塵暴預報的準確度。氣象衛星資料還被用於沙塵暴源地的分析和研究,利用高頻次氣象衛星觀測結果所做的定量分析,否定了沙漠腹地不會産生沙塵暴等錯誤論斷,揭示出影響我國的沙塵暴有很大一部分來源於蒙古國荒漠地區的科學事實。

  有了氣象衛星,還能捕捉森林與草原上的星星之火,減少火災損失。自1988年開展火情監測以來,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每年向森林、草原防火部門提供數以萬計的火點信息,對歷次重大火情都進行全程監測服務。風雲衛星的應用,大大減少了由於未能及時發現森林火情造成的森林資源損失和火災撲救過程中的人力物力損失。今年2月28日,風雲三號A星和B星雙星攜手,分別在12時和14時衛星過境時,監測到了發生在雲南麗江的火情,有關火情情況及時傳送到有關部門,對撲滅大火發揮了重要作用。

  此外,氣象衛星遙感信息還廣泛地應用在對暴雨、冰雹、大風、龍卷和寒潮等天氣系統的監測和預報,在對積雪、水環境、湖泊藍藻、海冰、全球臭氧、空間天氣等的監測和預報中,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年3月發生在日本的地震、海嘯以及隨之而來的核泄漏危機,沒能逃過風雲氣象衛星的眼睛,它所記錄下來的數據成為氣象服務和有關部門決策的重要信息支撐。

  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説,最近幾年,在北京奧運會、60週年國慶、上海世博會和廣州亞運會等重大活動氣象保障中,在汶川特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救災服務中,氣象衛星都功不可沒。“其觀測範圍較大、多種儀器配合等優勢充分發揮出來,使我們氣象工作者仿佛多長了一隻眼睛”。

  未來10年將發13顆衛星,今後可以給大氣“做CT”

  1969年,周恩來總理提出“應該搞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1970年,周恩來總理又親自批准了研製氣象衛星的任務。

  上世紀70年代初,我國開始接收利用國外氣象衛星資料,同時研製自己的氣象衛星。到2011年,中國氣象衛星事業走過了40年的發展歷程。40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關懷和支持下,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努力,我國氣象衛星事業發展迅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

  中國工程院院士、氣象衛星專家許健民1976年到澳大利亞訪問,對全球衛星雲圖和豐富的探測資料羨慕不已,感覺中國“差距非常大”。現在,中國已經有了極軌和靜止兩個系列的衛星,風雲三號個別儀器的觀測水平和美國一樣好,澳大利亞也在利用中國氣象衛星的資料,在一些方面我們和發達國家已經是“平起平坐”了。

  “特別是風雲三號A星成功發射之後,它成了‘香餑餑’,很多發達國家的氣象部門都主動與我們聯絡,希望共享風雲三號A星資料。”楊軍自豪地説。

  中國風雲衛星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不斷提高。風雲系列氣象衛星被列入全球對地觀測業務衛星序列,與歐美的氣象衛星一起,形成了對地球大氣、海洋和地表環境的觀測網。美國、歐洲、澳大利亞、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等國家和地區的氣象、環境部門、大學和科研院所,都接收和利用我國的風雲衛星資料。目前接收風雲氣象衛星資料的國家和地區有近百個,風雲衛星正在為人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全球防災減災做出貢獻。

  “風雲氣象衛星的成功飽含廣大航天科技人員和氣象科技人員的心血、汗水和智慧,是我國在國防科學技術道路上獨立自主、艱苦探索的集中體現,是我國高技術領域自主創新、集成創新的集中體現,是航天和氣象科學技術緊密融合、共同進步的集中體現。”鄭國光強調,“風雲氣象衛星的發展,為我國航天和對地觀測衛星的發展提供了許多寶貴經驗、試驗平臺和關鍵技術。”

  現在,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已進入初樣研製階段,其探測功能、技術性能將與國際先進水平相當。未來10年,我國計劃發射13顆氣象衛星,氣象衛星無論在規模和質量上都將有長足的發展。到2020年,將實現靜止氣象衛星的升級換代,實現極軌氣象衛星上午星、下午星和降水測量雷達星三星組網觀測,在自然災害、環境、農業、生態、海洋等方面的監測能力明顯加強。

  楊軍表示,目前我國氣象衛星的技術能力,相當於在太空給大氣“拍照”,呈現出的是平面的圖像,大氣的立體探測能力尚不足。隨著衛星更新換代、新科技的研發,今後可以給大氣做“CT”,比如能監測出雲層的厚度、溫度及濕度的分佈、颱風的熱力學結構,這將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率,提升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目前我國的氣象衛星在規模、核心技術方面和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些差距,再經過十年的發展,我國的氣象衛星將趕上國際先進水平,甚至在部分領域取得領先,從一個“氣象衛星大國”變成“氣象衛星強國”。

責任編輯:劉潔

熱詞:

  • 多光譜遙感
  • 廣州亞運會
  • 微波遙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