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陳軍:在更艱苦的阿裏傳承父親的事業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19日 03:5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共産黨新聞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每當風將息、雪將飄的夜晚,我會聽到一個輕柔的女孩子的聲音:“你知道這塊祖國最高的土地,為什麼叫阿裏嗎?”

  “阿裏的意思就是‘我的’、‘我們的’。”那女孩輕輕地回答。

  這是軍旅作家畢淑敏的作品《阿裏》中的一段話,陳軍很喜歡,他甚至可以背誦更多關於阿裏的文章。

  1988年,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老西藏”第二代,陳軍申請來到阿裏工作,並在這片我們祖國海拔最高的土地上一待就是15年。在這裡,陳軍的靈魂得到了凈化,阿裏賦予了他生命的最強音。

  初上阿裏的艱難歲月

  1988年9月,地處中國西南邊陲的新藏公路上,一輛東風卡車正緩緩行駛。從遠處雪山吹下來的山風,硬硬地打在卡車的帆布篷上,獵獵作響。

  車內,18歲的陳軍和其他28個畢業生一起,正在顛簸中感受從拉薩到阿裏的漫漫旅途。陳軍還沉浸在畢業場面的回憶中:因為要到西藏最偏遠的地方工作,送行那天,西藏自治區財校機要幹部培訓班的所有老師來了,全體同學來了,他們在擁抱和熱淚中為這批學生送行。

  大卡車晃悠了整整7天,停在了阿裏地區行署所在地獅泉河鎮。這時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誰也認不出誰來,因為每個人的臉上都落了厚厚一層黃土灰塵,整個人已經成為了灰土人。在哈哈大笑中,這群年輕人開始了在阿裏地區的生活。阿裏地區,被稱為“萬山之祖”和“百川之源”。阿裏地區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為青藏高原之最,因而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脊”、“青藏高原的高原”,所以,經常有人説,不到阿裏等於沒有真正到西藏。阿裏地區地域寬廣,全區面積30多萬平方公里,共轄7個縣,當時人口6萬餘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區。

  很快,這批學生的分配結果出來了:陳軍被分配到離獅泉河鎮498公里遠的改則縣委當機要員,而他的曾經是同班同學的女朋友留在阿裏地委從事機要工作。因為沒有客車通行,整整等待了15天,陳軍才等來了去改則的順路郵車,並於兩天后到達改則縣城。

  當時的改則縣城,是一個沒有幾戶人家的小居民點,食品燃料極度短缺,生活條件極其困難。到達的當天晚上,陳軍在羊糞爐上烤了幾片生羊肉,喝了幾口水,就酣然入夢了。

  縣委特地把新蓋的幾間辦公室和宿舍分配給新來的學生居住,為他們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縣委書記是一位藏族幹部,也經常問寒問暖,鼓勵他們紮下根來,在改則縣幹一番事業。

  改則地處“世界屋脊”之巔,平均海拔在4700米以上,全縣面積97437平方公里,比整個浙江省還要大一萬多平方公里。但改則全縣總人口只有1.5萬,相當於浙江一個大村子的人口。

  陳軍到達的當年,改則縣遭遇了百年一遇的低溫大雪,最低氣溫達到零下36度,全縣上萬頭牲畜被凍死,抗雪救災任務非常緊急。作為機要員,陳軍他們的工作量非常大,經常要24個小時不停地值班。因為是新蓋的辦公室和宿舍,又沒有任何取暖設備,冬天一到,室內滴水成冰,那年整整一個冬天,陳軍睡覺都沒有脫衣服,早上起床時,被頭都是冰碴子。當時的改則縣,一天只供應3個小時的電,其他時間就靠蠟燭照明。那時候更沒有電腦等設備,一切電文往來全靠手抄處理,幾年熬夜下來,原本視力很好的陳軍也戴上了厚厚的眼鏡片。

  在改則縣的日子裏,最難受的還是生活條件的惡劣。當時的取暖做飯靠燃燒羊糞,而陳軍他們從來沒有這樣的經歷,往往是折騰半天,煙灰把眼睛熏紅了,火還沒有燃燒起來。後來,當地的藏族幹部手把手教會了他們如何點燃羊糞,解決了他們的燃眉之急。因為燃料缺乏,陳軍他們經常晚上到書記家的羊糞堆偷羊糞。一天早上,早早起床的陳軍看到縣委書記正背一筐羊糞悄悄地放在陳軍他們的宿舍門口,這時的陳軍知道,縣委書記在背地裏為他們解決基本生存問題。

  在改則縣,原本不喝酒的陳軍也學會了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因為在改則,除了可以吃到脫水菜外,還能吃到的就是牛羊肉。當時,縣委每個冬天要分給每位幹部12隻羊,這些羊要自己宰殺後,挂在宿舍裏,最初兩個月吃鮮肉,然後吃半幹肉,最後吃風乾肉。做飯的時間,就削下一片羊肉,貼在羊糞爐上,烤熟後泡在米飯中,醬油一泡就是一餐。陳軍清楚地記得,在改則三年,他只吃過一次新鮮青菜,那是1990年,為了迎接女朋友到來,他破天荒地託人買到了幾根蔥和一把芹菜。當時的改則縣,漢族幹部很少,主要人口是藏族同胞,休閒的時間,大家總要小飲幾杯,慢慢地,陳軍的酒量也大了起來,也可以和藏族老鄉一起端起酒杯一飲而盡。

  1989年冬天,陳軍的女友從獅泉河來到改則縣,兩人舉辦了簡單的婚禮。辦理結婚登記手續時,因為縣城沒有照相館,陳軍就請縣城一位有照相機的幹部,為他們夫妻兩個各單獨拍攝一張照片,然後貼在結婚證上。就這樣,結婚證上兩個人的照片一大一小,緊緊地依偎在一起,開始了他們的家庭生活。結婚後,夫妻相距近498公里,看一次愛人來回要走6天,平時只能寫信聯絡。一次,聽説妻子工作遇到了一點問題,陳軍為到獅泉河探望,找到了一輛拉羊毛的大卡車,鑽進羊毛堆裏跟車走了3天,等到愛人辦公室時,愛人一下子沒有認出他來,把他往門外趕。等到認出後,夫妻兩個抱頭痛哭起來。

  初上阿裏的日子,是陳軍生命中最為艱難的一段歲月。平庸繁瑣的日子像一張網,鋪天蓋地,讓人無處可逃。生命的存在有千種方式,鶯飛草長、鳥語花香是存在,而在塵世的奔波努力、精神的掙扎煎熬也是更真實的存在。就是在阿裏,在一日日的守望中,陳軍感到了工作的意義和價值。金錢、慾望、世俗如退潮一樣遠去,激情、理想、價值則如喀喇崑崙山脈上升起的白雲一樣攝人魂魄。

陳軍(中)和牧民在一起

  在孔繁森身邊的日子

  為了解決陳軍夫妻兩地分居的實際困難,也因工作需要,1992年,陳軍調入阿裏地區噶爾縣委辦公室任機要員。噶爾縣是西藏阿裏地區行署的所在地,海拔4350米,因位於獅泉河畔而得此名,也叫“獅泉河鎮”。

  歷史上的噶爾縣,曾是一片茂密的紅柳灘,但因建鎮後用於解決當地幹部職工的燃料問題,紅柳近乎被砍光,土地開始沙化,給當地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這裡長年氣溫零度以下,最低溫度達零下40多度,每年7至8級大風佔140天以上。惡劣的自然環境,艱苦的生活條件使許多人都望而卻步。

  陳軍剛到噶爾縣時,因為各種原因,他有一年多時間,沒有自己的辦公桌,連辦公也要借其他人的桌子。那時,陳軍每週都要參加義務勞動,就是打掃沙子,把大風吹來涌上門的沙子清除後運到鎮外。

  在噶爾縣工作期間,因為踏實認真,工作效率高,處理問題準確及時,陳軍被借調到阿裏地委工作。在這裡,他認識了孔繁森書記,並在孔書記身邊工作將近兩年時間。短短的兩年,孔繁森書記讓陳軍看到了一位共産黨員的情懷,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陳軍的心靈為之震撼,深受影響。

  第一次見到孔繁森,是陳軍作為機要員去送電報。孔書記接到電報後,就推出自行車,和陳軍一起往地委走去。路上,孔繁森問陳軍多大年齡,老家是哪的,什麼學校畢業等很家常的話題,和藹可親,一點領導的架子也沒有,讓陳軍很是感動。

  孔繁森一到阿裏就感冒了,咳嗽不止。有經驗的人都知道,在高原生活,一場嚴重的感冒有時也會奪去一個人的生命。為了不耽誤工作,他就大劑量地服藥。病情重了,就一邊輸液,一邊工作。一個多月下來,體重減輕了14公斤。看著孔書記忘我的工作狀態,陳軍暗下決心,自己也一定要認真工作。

  認識以後,孔繁森閒暇時間就會找陳軍聊聊天。一次,孔繁森老家寄來了一隻板鴨,孔書記便拉陳軍來家裏吃飯,邊喝酒邊聊天。那次,陳軍喝的是孔書記的白酒,孔繁森自己喝的是米酒,兩個人邊喝邊聊,陳軍心裏熱乎乎的。正在吃飯,一個縣裏的書記領導來向孔書記彙報工作,孔書記立即放下碗筷和他們一同研究,等到送走他們,飯菜都已經涼了。還有一次,陳軍隨孔書記到日土縣考察。一上車,孔書記就掏出香煙,讓大家抽煙,他把第一支煙遞給陳軍,笑著説:“小陳煙癮大,抽第一支。”車上的人都笑了。就在當天,孔繁森的一個兒子來到了阿裏,孔書記簡單地與他談了幾句,把自己住所的鑰匙給他,讓他自己回家休息。很遠的路途,孔繁森沒有安排公家的車送行,讓身邊的同志很為之感動。後來,陳軍還聽説了孔書記更為廉潔的故事。那是1993年,孔繁森的妻子到西藏探親,去的路費由自己籌措。由於看病,妻子將返程的路費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錢,他東挪西借才勉強湊了500元,而回程機票當時是每個人800元。妻子不忍心讓丈夫為難,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

  孔繁森在阿裏的兩年間,把自己一顆火熱的心獻給了西藏高原,獻給了黨的事業。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去新疆塔城考察邊貿的途中,遭遇車禍不幸殉職,時年50歲。噩耗傳到阿裏,陳軍他們最早知道消息,但誰都不願相信這是真的。在阿裏舉行的追悼會上,獅泉河鎮幾乎所有的人都來到了現場,人們站在孔繁森的遺像前泣不成聲,淚如雨下。數不清的哈達敬獻在他的靈前,堆得像潔白的雪山。

  孔繁森逝世後,陳軍一段時間都沉浸在悲痛之中。他對照孔書記,對自己的工作、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思索和認識。他曾經認真地把孔繁森喜歡的馬克思的一段名言抄寫在筆記本上:“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幸福而勞動的職業,就不會被他的重負所壓倒,因為這是為全人類所做的犧牲。那時我們感到的將不是一點點自私而可憐的歡樂,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萬人,我們的事業並不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將灑下熱淚。”勉勵自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為人民服務的偉大事業中。

  偏遠縣城的組工幹部

  2000年,組織上再次把陳軍調整到基層工作,出任阿裏地區革吉縣委常委、組織部長。

  革吉縣地處西藏西部,獅泉河的源頭,藏語意為“美麗富饒的土地”、“吉祥興旺、發達”。全縣面積47225平方公里,總人口1.1萬。由於歷史和自然的原因,當地的經濟發展仍比其他地區緩慢,群眾生活仍比較貧困。

  當時革吉縣委書記是一位藏族幹部,名叫多吉次珠。這是一位具有相當領導水平和領導能力的民族幹部,在他的領導下,革吉縣漢藏幹部關係非常融洽,縣委班子的工作非常協調。多吉次珠認為,漢族幹部思路、理論水平等方面有很多優越性,藏族幹部都比較熟悉當地的情況,所以,他經常要求藏漢幹部要把工作思路結合在一起,把革吉縣的工作開展起來。他多次與陳軍就黨建工作交換意見,鼓勵縣委組織部門開闊視野,創新思路,大膽開拓工作。

  上任以後,陳軍在很短時間內就跑完了縣內的5個鄉鎮。特別是到新成立的文布當桑鄉調研時,陳軍發現,整個鄉連一家賣東西的小賣鋪都沒有,物資非常匱乏。全鄉只有25個幹部,一些幹部對如何開展工作更是心中沒底。

  革吉是一個純牧業縣,藏族佔99%以上。牧民們主要飼養藏綿羊,還有少量牦牛、犏牛、黃牛、馬、驢、騾、山羊等。在地廣人稀、交通不便的廣大牧區,如何才能讓廣大牧民群眾轉變觀念、走向市場、增收致富?如何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鬥力和號召力?如何密切黨群、幹群關係,促進牧區社會全面、健康發展?這是陳軍上任後認真思考的問題。

  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陳軍對在農牧區如何紮實有效地開展“三個代表”學習教育活動,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通過廣大黨員幹部的身體力行,體現在為農牧民辦的每件實事上,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多次向縣委書記多吉次珠進行了專題彙報,多吉次珠同志結合縣裏的實際情況,創造性地提出了開展的“百名幹部進千戶”活動的大膽設想。

  “百名幹部進千戶”就是從縣直機關和鄉鎮幹部中抽調三分之二以上的幹部下到牧區蹲點,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百名幹部進千戶活動的主要任務是:圍著群眾轉、引著群眾走、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幹,讓幹部完全融入到群眾的生活中去。

  “我是革吉人、革吉是我家,我為革吉添光彩。”在開展這項活動中,陳軍作為縣委班子成員,&&走進了牧區,住進了牧民家中。他帶領的一個工作組,幫助牧民修復的羊圈就多達1000多個,解決了很多牧民的實際問題。兩個月的牧區住戶活動結束時,陳軍整整瘦了10斤肉,人也曬黑了。但能夠以自己的言行舉止,贏得了群眾的讚揚,讓牧區人們感受到黨的溫暖,陳軍心裏非常高興。

  革吉縣開展“百名幹部進千戶”活動受到了阿裏地委、行署的充分肯定,在深入分析阿裏區情及總結革吉縣經驗後,阿裏地委、行署決定2002年在全地區深入開展“千名幹部進牧區,理思路,促發展”活動,阿裏的黨建工作呈現出了新的局面。2001年革吉縣在全區黨建“三組聯創”活動中,被評為“農牧區基層組織建設先進縣”。

  2002年,陳軍通過全區組織系統競爭上崗考試,調任西藏自治區黨委組織部辦公室副主任。2006年,任西藏自治區黨委組織部辦公室調研員。2007年,任西藏自治區黨委組織部辦公室主任至今。

  生活的遺憾讓他心痛

  陳軍是一名土生土長的“老西藏”的第二代,他的父親陳新甫1958年6月進藏,把自己的一切都獻給了西藏的發展事業,並在西藏退休,母親作為家屬,也經歷了雪域高原的磨練。同許許多多長期在西藏工作的同志一樣,陳軍在艱苦環境中逐步成長起來,無論在條件多麼艱苦的地方,無論在什麼工作崗位上,他始終都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無私奉獻,無怨無悔。

  生活是一條河,是由許多浪花來裝點的。談到生活,陳軍認為自己的人生有太多遺憾。兒子出生4個月後,就送給爺爺奶奶看管,直到小孩12歲,陳軍和兒子在一起的時間還不滿8個月。長期缺少父母的呵護,兒子自立能力特別強,但也特別叛逆。高一那年期中考試,全年級960多個學生,陳軍的兒子考試成績倒數第一。陳軍很震驚,經過仔細詢問,他才知道自己的兒子半個學期都沒有好好學習,而是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打遊戲上。震驚之餘,陳軍還感到非常痛惜,他託人把兒子送到了四川讀書,半年後又接回拉薩送到北京中學讀書。期間,兒子的班主任陳樂老師,每天下課後都把孩子接到自己家中輔導功課。一天天過去,這個聰明的孩子學習成績終於趕了上來,最後考入了西藏大學。因為平時和孩子溝通很少,即使現在,孩子還是很少和爸爸交流,常常是兩個人在一起半天,仍然沒有一句話説。陳軍感覺對不起兒子,但他相信,隨著孩子年齡增大,將來他一定會理解爸爸,也會理解爸爸為追求事業做出的付出。

  陳軍在阿裏工作期間,1991年6月,他一天內連續接到家裏的兩份電報,説母親病危,速歸。他辦完請假手續,和愛人開始趕往父母居住地格爾木市。因為雨季道路難行,陳軍一路換了4次車,整整走了12天才趕回家。到家時,他遠遠地看到自己的姥姥滿頭白髮站在路邊,他一問,才知道母親早已經走了,因為天熱,人已經埋了。當時陳軍一下就栽倒在地,昏了過去。勤勞善良的母親到去世也沒有見上兒子一面,讓陳軍到現在都感到人生的殘酷和遺憾。

  回到拉薩工作以後,陳軍常常會想起阿裏,阿裏成為他記憶中最溫馨的部分。當一個人站在廣袤的阿裏高原,一種對自然和對天地的敬畏感會油然而生,也會頓悟單個的人是多麼渺小,這時間的想法就是人生一定要做點有意義的事情。到拉薩工作以後,他把阿裏的雪峰星空賦予的堅強的生命信念,揮灑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腳踏實地、埋頭苦幹,淡泊名利、廉潔奉公,堂堂正正做人,兢兢業業幹事,受到了身邊同志的好評。

 

責任編輯:喻清卿

熱詞:

  • 陳軍
  • 阿裏
  • 藏綿羊
  • 阿裏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