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突破藩籬春雷起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17日 06:1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突破藩籬春雷起(偉大歷程)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

  浙江省義烏市小商品市場經營小百貨、服裝、針織品等3大類4000多個品種,它以價格低、品種全、信息靈、守信譽的經營特色,招徠四方商賈(1991年4月17日攝)。

  新華社發

  據新華社北京6月16日電 (記者李亞彪、吳濤、屈淩燕)38歲的童元智,現在是義烏市玩具行業協會秘書長。他清楚地記得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滿大街的“揹包族”,從廣州進貨在義烏小商品市場銷售的情形。

  “那時候,有人認為這是投機倒把,商販們帶的貨不讓上火車,下車還要檢查。他們就在車快靠站時,半路把貨扔下來,有人在鐵道旁接。到90年代中期時,政策放開了,恰恰就是這些衝破計劃經濟體制束縛,買賣越做越大的小商販,帶動周圍許多人走上富裕之路。”童元智回憶説。

  春風拂過,初夏的杭州花草青翠,鬱鬱蔥蔥。5月下旬,記者在杭州見到了長期致力於鄧小平理論科學體系研究的浙江省委宣傳部原副部長雷雲。他回憶説:“上世紀80年代末,浙江一位農民企業家在上海收購6家國營商店,在全國引發了一場‘姓社姓資’的爭論。當時有人覺得個體戶、私營企業多了,是不是就變成資本主義了?特別需要有人撥雲見日。”

  1992年春,在改革開放的又一個關鍵時刻,鄧小平視察南方併發表重要談話,猶如聲聲春雷,起于南海之濱,響徹神州大地。

  “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這些話,至今仍發人深省。

  “小平視察南方途中,我多次聽到他講過‘不爭論’。”時任廣東省委副秘書長的陳開枝説,“我理解,小平同志之所以講這些,是因為當時有不少爭論,還相當激烈。”

  陳開枝説,小平同志到南方視察併發表重要談話,使中國衝出了“姓社姓資”觀念的束縛,迎來了新一輪改革開放熱潮。這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宣言書,讓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條路逐漸清晰起來。

  鄧小平南方談話發表後,黨中央迅速在全黨範圍內進行了傳達,並號召全體黨員、幹部尤其是各級領導幹部,緊密結合實際,認真加以貫徹落實。

  根據鄧小平南方談話,黨中央、國務院採取了一系列加快改革和發展的措施。5月1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加快改革,擴大開放,力爭經濟更好更快地上一個新臺階的意見》,“培育和發展市場體系”寫入其中。6月3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條例》,有步驟地把企業推向市場。9月,國家計委宣佈,從1993年起,國家指令性計劃指標減少一半,國家計委直接管理的農業、工業、物資、商業、外貿出口産品計劃指標減少1/3以上,同時加強政策協調,使計劃更好地面向市場,發揮國家計劃的宏觀調控作用。

  “可以肯定,那是一個中國共産黨在理論體系建設上不斷有突破的年代。”浙江省蒼南縣龍港鎮原黨委書記陳定模説,“當北京的調查組來調研蒼南發展模式時,我回答説,我們也是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制度就像公路,上面跑的車不管是自行車、板車還是拖拉機,都是駛向社會主義的。”

  一個個會議、一份份文件、一次次講話、一輪輪探索,為黨的十四大召開做出了重要的輿論準備、理論準備、實踐準備。

  1992年金秋,中國共産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江澤民同志在十四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確定什麼樣的目標模式,是關係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個重大問題。這個問題的核心是正確認識和處理計劃與市場的關係。

  報告把改革開放14年的實踐稱為“開始了一場新的革命”,而這場新的革命的實質和目標,是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我國生産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確立,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市場化取向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對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公有制基礎上有計劃商品經濟改革目標的進一步發展。這一決策標誌著黨對社會主義理論和改革開放實踐的認識實現了新的飛躍,使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方向更加明確。

  響雷陣陣冰雪化,東風吹來滿眼春。黨的十四大後,黨中央、國務院圍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制定了逐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總體規劃。在此基礎上,1993年11月,黨中央召開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審議並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把十四大提出的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和基本原則加以具體化,勾畫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規定了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方向,成為我們黨在20世紀90年代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的行動綱領。

  突破藩籬,期待的是國家的富強、百姓的富裕,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本出發點。1989年到1991年三年間,我國國內生産總值增幅年均在5%到6%之間,而到1992年國內生産總值達到2.69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4.2%。我國從此也保持了“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的稱號。到2010年上半年,我國經濟總量已超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巨輪已經起航,意氣風發的億萬中國人有理由相信,這條不平凡的道路必將越走越寬廣!

  【聲音】

  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産力,發展生産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摘自鄧小平1992年南巡談話

  【親歷】

  市場經濟成就民企

  崔根良

  亨通集團的前身是江蘇吳江七都通信電纜廠,成立於1991年,當年的年銷售額為450萬元。次年,中共十四大召開,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如今,亨通集團擁有全資或控股的生産研髮型子公司24家,其中兩家已分別在境內和境外上市。可以説,亨通集團的成長史就是一部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史。

  我們不是國有企業,一切都要靠自己,真的是“找市長不如找市場”。不過,當時在經濟界,特別是在民營經濟界,大家知道走這條路是對的,但不知道中央的態度,那個時候對市場經濟是姓資還是姓社討論得莫衷一是。1992年,十四大報告中明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其中“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利於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産力”印象特別深刻,讓我看到了民營企業發展的春天。從我幹企業這些年來看,一個規範法治、競爭充分、公平透明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整個國家經濟的發展是多麼重要。

  (崔根良,江蘇亨通集團董事長)

  (記者 王偉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