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中組部培訓泥腿子書記 如何運用權力考驗幹部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10日 14:1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組部培訓“泥腿子”書記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中共開始輪訓基層黨組織書記,以期他們在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上,發揮堡壘作用

  5月18日,中組部部長李源潮在一個由256名“泥腿子”書記組成的培訓班開班式上強調,基層黨組織在基層社會管理中擔負著領導核心責任,“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自此開始的一年時間裏,全國處於基層社會管理一線的鄉鎮、村和街道、社區黨組織書記均將進入該班接受培訓,他們學習的目標是提高自身社會管理能力。而中組部對其要求則是“維護基層社會和諧穩定,必鬚髮揮戰鬥堡壘作用”。

  19日,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也于中央黨校舉行。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舉行,強調“隨著實際情況的變化,我國社會管理理念思路、體制機制、法律政策、方法手段等方面還存在很多不適應的地方,解決社會管理領域存在的問題既十分緊迫又需要長期努力”。

  “社會管理不是如何管住人民,而是要幫助人們能夠最大程度保護自身權益。”中共中央黨校黨建教研部主任王長江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認為。

  劃清權力邊界

  5月18日至29日,在前述培訓班上,256名來自基層社會管理一線的鄉鎮、村和街道、社區黨組織書記參加培訓。據悉,在中組部的培訓課程表中,雲南“孟連事件”成為典型案例,該事件由於地方政府一意動用警力釀成衝突。因此引發的對權力邊界、社會矛盾疏導以及管理的反思見諸主流媒體重要位置。

  長久以來,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層政府動輒使用權力威懾百姓上訪等表達意願的行為,引發的群體性事件不在少數。此番中央層面圍繞基層重點培訓社會管理能力,足見基層黨政在這方面的欠缺與重要。

  “運用權力本身就需要能力。”談及權力與能力的關係,王長江並不否認權力,因為對其使用得當可以達到科學管理的目的,如何運用權力考驗地方黨政機關幹部的能力,而這無疑也應是社會管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中國有4萬個鄉鎮、街道黨組織,68萬個村、社區黨組織,在城鄉基層社會中處於領導核心地位。這些掌握基層權力核心者的能力狀況,會直接影響社會穩定,在分析人士看來,中組部此舉無疑抓住了關鍵。

  曾經以“皇甫平”為筆名發表多篇社論引發社會極大反響的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導周瑞金,近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認為,公權力應該是一個有限的政府,不是無限、什麼都要管的政府,監督市場、公共管理、社會管理、制定經濟規劃,這是它應該做的。不應該直接去管經濟、管企業,應該是一個提供公共服務的政府。

  因此,一個科學的社會管理體系的前提,應該是劃清權力的邊界,在這個範圍內,“黨政幹部自覺去做,就會使得社會管理能力的培育和提升成為政治體制改革的有益探索。”王長江説。

  維權就是目的

  “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説話的權利。”伏爾泰的至理哲言至今振聾發聵,但是,“孟連事件”等諸多群體性事件和上訪群眾遭阻的現象,使人感覺這句話在中國從夢想照入現實尚任重道遠。

  就在創新社會管理被中央重點強調的同時,自4月底開始,一組署名“人民日報評論部”、主旨為“關注社會心態”的系列評論在《人民日報》連續發表:《“心態培育”,執政者的一道考題》《執政者當以包容心態對待“異質思維”》《用公平正義消解“弱勢心態”》《希望杜絕一切非理性言行是不現實的》《執政者要在喧囂中傾聽沉默的聲音》。

  其中,最後一篇指出:“發出聲音,是主張利益的基礎。有利益的表達才有相對的利益均衡,有相對的利益均衡才有長久的社會穩定。事實表明,諸多矛盾衝突事件背後,往往是利益表達機制的缺失。從這個角度看,維權就是維穩,維權才能維穩。盡可能多地傾聽社會各方面的聲音,兌現社會公眾的表達權,對於維穩大有好處。”

  周瑞金認為,官民對立是體制性問題,需要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將民主觀念灌輸給各級官員,讓他們知道權力是人民賦予的,要代表人民利益來行使權力,而不要和人民對立起來。而“這正是現在比較缺少的,是由我們現在政治體制缺陷導致的。”一些官員認為自己就是要統治、管理人民的,而沒有服務的觀念,而這正是官民矛盾、基層矛盾頻發的重要原因。

  王長江認為,圍繞維權和維穩的提法,引起了社會極大反響,恰恰説明兩者在當下的重要性。但是,“一定不能説維權的目的是維穩,維權本身就是目的”。而真正通過努力實現公民權益的維護,首要的應該是“保證公民表達渠道的通暢,以及該渠道的制度化”。

  他認為《人民日報》社論所提及的弱勢人群爭取的更多是“消極而非積極的權利”,因為多數人是萬不得已才去索要自己的權利。政府在這個過程中缺位已久,導致前者的權利無法保證,從而引發衝突,影響社會穩定。

  “政府應該主動為人民的權利搭橋鋪路,而不是製造障礙甚至壓制。”王長江説,從這個意義上講,維權尤其重要,不能為了維穩才維權,這樣的動機顯得被動。

  另外,王長江認為,創新社會管理也好、維權也罷,提出的原則都非常好,但是“不能只有提法而無落實”。因此,他建議在完善完整體制設計和運行機制的前提下,還要保證具體落實的準確和到位,否則,再好的提法也無異於紙上談兵。

  培育公民社會

  一提及社會管理,王長江迅即表達了構建“公民社會”的建議。而該提法在周瑞金口中同樣被重點闡述。

  “房屋若是以沙土為基,就不牢靠;而若是建在磐石上,就可以很穩固,經風沐雨屹立不倒。”這一西方智慧表明了打基礎的重要性,如果將創新社會管理和維權、維穩等一系列想法搭建在正確的社會基礎之上,它無疑牢靠而堅固。

  兩位學者都認為,公民社會的培育極其重要且無可回避。周瑞金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現在的維穩走了一些偏路,基層的一些官員走上了岔路,不但成本很高,而且各種手段已經不對,“被精神病”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出現的。怎麼實現穩定?只有搞社會管理創新,也就是放開社會。“要培育一個成熟的公民社會”。

  讓各級黨政領導、創造社會財富的主體以及社會主體等三大主體各自發揮作用,“這樣的社會才有活力,才是一個完善的、成熟的公民社會。”周瑞金説。

  其實,公民社會的基礎在中國已經開始形成,公民意識已經開始通過具體行為體現出來。今年以來以獨立候選人身份參選地方人大代表的現象,在王長江看來“就是公民意識的很好的正面代表”,而一些群體性事件則是負面代表,因為他們是被迫去爭取自己作為公民的權益。

  以上訪為例,王長江認為,老百姓上訪,一方面一定是對公權力的不滿而要維護自己的權利,他們有正當訴求;另一方面上訪實際上是被鼓勵的,因為地方公權力把一個社會應當有的許多渠道堵死了,他們只能上訪。

  “只有培育成熟的公民社會,人民才能最大程度保護自身權益。”王長江認為,培育公民社會是“很重要的事”,當下首當其衝的是社會有了訴求之後,中共和政府如何為之提供空間和渠道,而這也應成為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內容。(記者趙傑)

責任編輯:王玉西

熱詞:

  • 中組部
  • 泥腿子書記
  • 運用權力
  • 考驗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