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院士承認三峽工程影響生態 稱工程完工地震增加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08日 08:5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方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南方日報駐京記者 楊春

  今年以來,長江中下游地區遭遇罕見大旱,雖然三峽水庫持續"放水"支持抗旱,但指責"三峽工程本身就是導致乾旱的原因"的議論四起,再次把三峽工程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在6月3日中科院舉行的"科學看待氣候與水電發展媒體座談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水沙科學與水利水電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光謙告訴南方日報記者,三峽工程與乾旱沒有關係,乾旱就是因為不下雨。

  當不少言論把矛頭指向三峽工程改變長江流域氣候大環境,致使"旱季蓄水澇季泄洪"時,王光謙院士表示,三峽工程雖有利有弊,但其利遠遠大於弊。

  "就是河道裏築的一個大壩"

  這個大壩大概有2公里長,185米高。原來沒有大壩時水位大約60米

  當提到"三峽工程"的時候人們想到的是什麼?王光謙院士指出,要了解三峽工程這個綜合性水利工程,就得明白"它究竟是什麼?帶來了什麼?"他表示,三峽工程至少帶來了防洪、航運、發電、調水四大好處。

  對於三峽工程的定義,王光謙有個很簡單的描述"它就是在河道裏築的一個大壩。"

  這個大壩大概有2公里長,185米高。原來沒有三峽大壩時水位大概是60米,抬高後正常水位為175米。夏天的時候,水位是145米,形成1公里寬、600公里長的河道,庫容393億立方米。

  由於長江洪水災害嚴重,三峽工程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防洪。

  "1840年推算出來長江洪水流量是每秒11.6萬立方米,若這樣的洪水氾濫會把長江以南的平原掃光,而1998年洪水也達到每秒6萬立方米,所以當時要嚴防死守。"王光謙分析,有了三峽工程,抵抗百年一遇的洪水沒有太大問題。

  "如果1998年三峽工程能用,就不會死那麼多人。去年洪水是7萬噸的流量,比1998年還要大,由於把洪水存到三峽水庫裏,所以並沒有問題。"王光謙説。

  三峽工程帶來的第二好處就是航運"原來長江上行船,過不去的地方有人光著背拉船。我記得有一年要從武漢運送30噸的設備經宜昌去重慶,花了極大的代價,一個月才運過去,現在一個晚上就可以到。"王光謙表示,隨著物流成本高,三峽帶來的好處比人們能想象的還大。

  "第三個好處是發電,支撐國民經濟的發展。此外在水資源利用方面,能從丹江口把水調出來。"王光謙説。

  三峽四弊首害影響生態

  生活環境沒有改善,指望脫貧沒有希望,影響不是兩三天的事

  説到三峽工程帶來的負面影響,王光謙首先想到的就是130萬移民。

  "為了保證三峽工程的建設,工程移民是必須的。然而就工程移民和拆遷移民關係來説,我們國家大部分沒有處理好,如果讓我打分,應該是不及格。"王光謙告訴記者,三峽移民一部分移走了,但很多人不願意背井離鄉,人太多沒法安置,只能往山頂上放,本來山就陡,地質災害也是一個問題。生活環境沒有改善,指望脫貧沒有希望,影響不是兩三天的事。

  "第二就是生態環境問題,最直接影響的是珍稀魚類。我看的一份資料上説,有一種魚在水溫18℃時準備産卵,産的卵會在流水中沖走,如果這時水庫進水,卵就會落到庫底死掉。"王光謙説,原來三峽工程設計規劃的時候,並沒有把生態功能考慮進去。20年前,關於生態環境保護的概念幾乎是零,十幾年前才慢慢認識到生態功能的重要性。

  此外,三峽大壩建成後,大的洪峰經過帶來泥沙沖刷,對生態環境也造成一定影響。

  "第四個問題就是地質災害,由於三峽水庫水位攀升,快速升降,加上這個地方本來就是地質災害多發區,滑坡很多,水壩再一泡,就容易坍塌。"王光謙告訴記者,三峽工程會引發低震級地震。工程建成後,地震增加了很多,最大震級是6.4級。

  其實早在2007年4月,中科院長江水利委就發佈了《長江保護與發展報告》,報告顯示,2003年三峽水庫蓄水以來,三峽地區微震活動頻率明顯增加,塌岸和局部滑移會危及部分居民點的安全。報告統計,庫區共有各類崩塌、滑坡體4719處,其中627處受水庫蓄水影響,863處在移民遷建區。

  三峽工程只影響局部氣候

  三峽與乾旱沒有關係,乾旱就是因為不下雨。這次乾旱肯定是天災

  "我可以很明確地説,三峽工程利遠遠大於弊。三峽與乾旱沒有關係,乾旱就是因為不下雨。這次乾旱肯定是天災。"雖然王光謙的話擲地有聲,然而外界關於"往年要防汛抗洪,今年卻要抗旱"的質疑仍然不止。

  日前,環保部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針對三峽大壩的質疑進行回應,稱持續少雨是致使乾旱的主要原因。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災害性天氣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王東海表示,乾旱涉及一個水系平衡的問題,也是一個能量問題,降水偏少不等於乾旱。

  "乾旱是自然常態,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之下,天氣和氣候有可能被改變。就像美國春季龍卷風很多,1000多場龍卷風是不是因為美國人汽油燒多了所致呢?人家不會這麼想。人為原因不能説沒影響,但是影響很小很小。"王東海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