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視頻 >

[視頻]兩岸黃埔人訴説鮮為人知的故事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07日 21:4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35679cdb951c4057bbda72310bb8b744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海峽兩岸

    中國網絡電視臺(海峽兩岸):6日,上百位黃埔校友和後人,齊聚北京政協禮堂。他們都是專程來參加第二屆《中山 黃埔 兩岸情》論壇的。到訪的來賓當中,既有白髮蒼蒼的黃埔老兵,也有年輕的黃埔後代。他們和黃埔軍校之間有什麼故事?他們對黃埔有怎樣的感情?請看記者從現場了解到的情況。

    本屆“中山 黃埔 兩岸情”論壇的主題是紀念辛亥革命100週年。來自海峽兩岸以及海外的黃埔校友及親友,以及專家學者共計300多人相聚在一起,共同緬懷孫中山先生的豐功偉績,紀念在辛亥革命中犧牲的革命戰士。

    在論壇現場,我們認識了一位老人。他是中國十大將軍之一羅瑞卿的兒子——羅箭。羅箭告訴記者,他的父親是黃埔六期的學員。從他小時候開始,父親就經常給他講述當初考進黃埔軍校的故事。

    羅箭:當時的革命青年大家都有這種抱負,就是説最好的辦法,就是參加軍校,參加北伐。所以他當時從家裏跑出來以後,到了成都。當時四川有個軍閥叫劉湘,他是擁護北伐,擁護孫中山擁護北伐,他就主動自己出錢包了一艘大船,這個船就從朝天門出發,往下走到武漢。這個船上就有幾百名我們四川籍的,參加報考武漢軍校的學生。

    黃埔軍校是1924年,孫中山在中國共産黨和蘇聯的幫助下,創辦的一所新型軍事政治學校。它以“創造革命軍,挽救中國危亡”為宗旨,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培養了大批優秀的軍事人才。在反帝反封建、爭取國家統一與民族獨立的鬥爭中,黃埔師生戰功顯赫,為中國革命做出了重大貢獻。

    黃埔軍校在中國軍事歷史上的地位是有目共睹的,更重要的是,它培養起來的師生情誼,對黃埔人的一生都有著莫大的影響。羅箭為我們講了一個他從父親那裏聽來的故事。1947年,正值國共內戰時期,時任晉察冀軍區司令員的聶榮臻,部署華北部隊在清風店地區殲滅國民黨第三軍主力一萬七千多人,軍長羅歷戎被俘。戰鬥結束後,羅歷戎提出一個出人意料的要求,他説,他想見見自己的老師——聶榮臻。

    羅箭:羅歷戎聽説華北野戰軍是聶榮臻的部隊,聶榮臻是他黃埔的老師,他就提出來想見聶榮臻,大概説,他自己有想法和一些話想跟聶帥談。

    原來聶榮臻在黃埔軍校任職時,羅歷戎正是黃埔的學員。他對聶榮臻一直非常敬仰,所以直到被俘,都還想再見老師一面。

    羅箭:聽説羅歷戎要見他,聶帥就拉著我父親還有蕭克將軍説,走,咱們去見見他們。所以在那樣一種情況下見,聶帥就非常幽默説,我們黃埔師生在這個地方見面了。羅歷戎就覺得特別不好意思,説你看,我現在是俘虜,聶榮臻還安慰他,他説,我們黃埔學生,後來分裂了,就是政見不同,就説你放下武器,我們都還是師生,都是朋友。

    羅箭告訴記者,這個故事對他觸動很大。而通過對父親幾十年的了解和觀察,他對黃埔精神的理解也越來越深刻。他説,黃埔與其它軍校不同的地方,就在於它建立在信仰的根基上。

    羅箭:雖然不是中國建的第一所軍校,但是它是我們中國第一所用信仰建校,就是説,黃埔軍校的學生,我是為了一個信仰,共同的信仰,大家才來的。這信仰是什麼,就是要解放中國。

    “陞官發財,行往他處;貪生畏死,勿入斯門”,這是挂在黃埔軍校大門上的一副對聯,也是許多黃埔新生對軍校的第一印象。曾經是黃埔學員的台灣退役將領陳興國,為記者講述了他對這兩句話的理解。

    陳興國:就是説你當革命軍人,你不要想,我是來陞官發財的,或者你貪生怕死,你也不要來考軍校,用這兩句話來勉勵軍校的學生,希望你進了學校,你就是一個理念,就是革命。

    陳興國祖籍是湖北,1947年隨母親到台灣。那時他只有5歲。他説,雖然年紀小不懂事,不過離開家依然很捨不得。

    陳興國:因為我父親是在1945年台灣光復的時候,從大陸派過去接收台灣,經過兩年我才跟我母親到台灣去跟他會合。基本上來講,五歲嘛,對大陸印象不是很深,但是懵懵懂懂當中覺得,鄉情在。

    高中畢業後,陳興國順利考上了黃埔軍校。他説,軍校的生活規律而嚴謹。讓他印象深刻的是,品德教育在這裡格外受到重視。

    陳興國:就是説你一定要在品德上經得起考驗,比如説考試,你要誠實,不可以做小抄,或者偷看人家,抓到馬上就退學。所以在軍校裏要求,在品德上可能比在學術上要求要高。

    雖然學習和訓練很辛苦,不過陳興國説,那時的黃埔軍校,條件已經好得多了。

    陳興國:我們到廣州黃埔軍校去參觀,老校址去參觀,我們就覺得,當初他們就是一張毯子,通鋪,現在學校學生都很好了,兩個人或四個人一間,一個小房間,起碼有一個獨立空間,每個人都有一個書桌,自己做作業,還有圖書館,餐廳還有冷氣。當然在過去來講那是天方夜譚,不可能有冷氣給你吹。

    時代在前進,黃埔也在向前發展。陳興國已經是第二次參加“中山 黃埔 兩岸情”論壇了。他説,兩岸黃埔人早就盼著能有這樣的機會,聚一聚,聊一聊,希望這樣的活動能繼續開展下去。

    在北京市臺聯的邀請下,黃埔校友及後代們,參觀了位於北京前門的台灣會館。台灣會館始建於1890年前後,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早在清朝康熙年間,就陸續有台灣人到北京參加會試。為了讓赴京趕考的台灣學子有個落腳的地方,一位台灣進士興建了這個會館,從此,這裡就成為台灣同胞在北京聚首的場所。

    在參觀台灣會館時,我們遇到了一位老人。她專心地觀看圖片展覽,仔細閱讀文字解説,還不時地與講解員交流展覽的內容。她,就是周恩來的侄女,周秉德。

    周秉德正在觀看的展覽,叫做“在北京的台灣人”,這個展覽展示了1949年以來,最重要的16位台灣人士,從台灣共産黨的創始人謝雪紅,到現任的世界銀行副行長林毅夫,反映了台灣人士在北京的發展脈絡。周秉德告訴記者,這些人裏,她和不少人都見過面,有些還很熟悉。

    周秉德:林麗韞過去的時候,她給我伯父周恩來都做過翻譯,日語翻譯,對日語是很熟的。所以後來她看見我以後也特別高興,我們有時候在一起碰到了還一塊兒拍個照。

    周秉德:蔡嘯他原來是軍人,他在做空軍工程學院的時候在西安,是我老頭的領導。有時候他們會有一些交往,我跟他沒有直接的,但是我經常會聽我老伴沈雲華説他非常好,很好的一個領導。

    周秉德:林毅夫,咱們大家都知道,他是非常聰明的,很有經濟頭腦的人。從台灣回到國內來也是很不容易的。因為他是黃埔出身,我們有時候,我們黃埔後代聚會的時候他會參加。比如兩會,他也是政協委員,兩會的時候,一起這些人聚會一下,他會參加。他去美國赴任以前我們在一個桌吃飯,還拍過照。是很了不起的人。

    記者:這裡面您認識不少人。

    周秉德:認識幾個,不是很多。但是反正看了以後都還知道,很親切,也覺得臺胞發揮作用還是挺大的,各個方面都有他們的影響。

    周秉德告訴記者,她與台灣的淵源,始於她是黃埔人的後代。由於這個身份,她經常要參加兩岸交流的活動,也因此認識了許多台灣的朋友。而她與黃埔結下緣分,則是因為她的伯父——周恩來。

    1924年黃埔軍校成立之後,同年7月,人在巴黎的周恩來接到通知,被派往黃埔。那時他只有26歲,正在巴黎進行革命工作。周秉德説,一聽説要去黃埔軍校任教,周恩來十分興奮,想趕快回到國內開展工作。但是當時他連回國的路費都沒有。於是,就發生了這麼一段鮮為人知的小插曲。

    周秉德: 我伯母跟我談起他回國的這個事還説起來,説他當時本來國內的中央告訴他,等著把遊費,旅費給他寄過去以後他再回來,但是他已經出去了三年多了,在歐洲做了各種考察,然後加入了共産主義小組,參加了很多的工人運動等等,學生運動他都有參與,做了很多社會調查,他很急於想回到國內來,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所以他沒等著旅費寄過來,就急急忙忙離開了法國。在離開法國的時候他沒有錢,就“烤黃魚”過來的,我伯母告訴我,他是“烤黃魚”過來的。就是沒有正式的艙位,就在一個輪船最底下艙,很熱很熱,很悶的,沒有正式艙位,不是正式艙位的那種地方,很受苦,很艱難回到國內的。

    來到黃埔軍校之後,周恩來迅速熟悉環境,並於1924年11月擔任學校的政治部主任。黃埔軍校與其它學校不同的一點,就在於它把政治教育放在首要地位。然而在此之前,政治部卻被認為是一個“空架子”,幾乎沒有什麼政治工作可言。周恩來的到來,就像為這個死氣沉沉的部門打了一針興奮劑。

    周秉德:回來以後,他確實跟前面的政治部主任大不一樣,馬上就重新調整了機構,怎麼樣能夠做得更好,他就開展了各種各樣的活動。像辦板報,辦刊物、雜誌,然後讓大家練歌,還組織了一個劇社,大家演一些現代戲,因為當時沒有現在咱們那麼好的傳媒、宣傳的方式。所以通過演戲、話劇來做些形象的宣傳是很起作用的。

    在短短幾個月中,周恩來將政治部的各個組織機構全部建立了起來,擔負起全校的政治學習、訓練和宣傳任務,學校的教育成果得到進一步加強。正因為這樣,以黃埔學生為骨幹建立起的黃埔軍,在政治素質上比其它軍隊都要高出一籌,成為一支所向披靡的力量,在之後的歷次戰役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1925年,為討伐叛亂軍閥陳炯明,革命軍進行了兩次東征,其中以黃埔一期、二期學員為主力組成的黃埔學生軍,英勇善戰、不怕犧牲,在戰鬥中發揮了先鋒骨幹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黃埔學生軍嚴格遵守紀律不擾民,因此獲得了很好的口碑,老百姓也願意給他們幫助和支持。

    周秉德:我們既然是為老百姓,他們能夠有幸福的生活去戰鬥,因此我們一定不能擾民。買東西必須要付錢,借了東西一定要還,住到哪兒離開的時候要打掃衛生。不能夠強拉伕,不能夠用空頭的軍票,那就是空頭支票了,我給你個軍票,要你兩頭豬,那都不行,必須得給人家付錢。

    所以當時粵東的老百姓看了這個軍隊很奇怪,而且是耳目一新,覺得這樣的軍隊確實給我們老百姓做事,要打倒軍閥,去推翻列強的欺壓,所以他們就很擁護這個軍隊,給這個軍隊東征的勝利做了很好的輔助工作。

    國民革命軍通過兩次東征,統一了廣東全境,為後來的北伐戰爭奠定了基礎。在戰鬥中,黃埔學生軍雖然損傷慘重,但是獲得了寶貴的實戰經驗,這是他們在日常的訓練中體會不到的。

    1926年,周恩來離開廣州前往上海,結束了他在黃埔軍校的工作。但是他和黃埔的緣分並沒有就此停止,甚至可以説貫穿了他的一生。在1936年的西安事變中,張學良和楊虎城扣押了蔣介石,中央派周恩來等人去西安與蔣介石談判。當時場面十分緊張,但是周恩來的一句話,讓整個氣氛都緩和了下來。

    周秉德:周恩來一進門就説,蔣先生,咱們有十年沒有見面了,你可比原來顯得蒼老了,這一説蔣介石就放鬆下來了,點點頭,嘆口氣,他説:恩來,你是我的學生,你應該聽我的話。就這樣講,周恩來馬上就説,剛才我説的那些話。你只要放棄“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不光是我周恩來可以聽你的話,我們整個紅軍都可以聽你的指揮。我們就是要團結起來共同抗日,這個是先提條件,這個也能夠得到應允。後來證明也確實是如此。

    同是黃埔人的經歷,讓對話有了平臺,也為國共接下來的合作開了個好頭。周秉德説,周恩來十分重視在黃埔的這一段經歷。在他的一生當中,都和黃埔師生保持著聯絡,雖然其間也遇到各種困難,但他們的情誼並沒有因此而變質。

    周秉德:他和黃埔師生的關係一直都是很好,互相有溝通。在抗日時期,有的時候他有些危難的時候,有些過去黃埔的老師、教官或者是學生,一看到他,馬上就給他解圍,就幫助他能夠突破危險,把他能夠比較安全解救出來,這種事情也是發生了不少的。

    在解放以後,他很多次請黃埔的同學見面,特別是得到特赦的國民黨的高級將領,把他們請到頤和園,一塊兒散步,一塊兒聊天,請他們一起吃飯。

    在伯父周恩來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周秉德對黃埔也産生了很深的感情。她不但主動去學習和研究黃埔的歷史,還積極參加與黃埔有關的活動。2010年在台灣舉辦的首屆“中山 黃埔 兩岸情”論壇,周秉德應邀出席並講話。那是她第一次到台灣,也是第一次與這麼多的兩岸黃埔人接觸。那次論壇給她留下了不同尋常的印象。

    周秉德:大家一起談的時候都是非常的熱烈,很親切,都覺得好像沒有任何隔閡了,都是一家子,天下黃埔是一家嘛,就覺得都是一家人一樣。有很多人都説,一個謝晉元的兒子在那兒,有一個人一聽説他是謝晉元的兒子,他説我當年就在謝晉元領導下打仗的,我是他的連長還是什麼,這樣一談,他們互相的距離馬上就拉很近了,完全沒有隔閡的。

    在國民黨的空軍有一些中將還是什麼的,就很自然談到説,大陸往台灣去的一些宣傳,一些內容,有一些地方應該怎麼樣更符合台灣人接受的程度和他的思維方式。還做一些建議,就是很親切。

    2010年的這次論壇,不僅在兩岸的黃埔人中産生了很大影響,也吸引了台灣媒體和民眾的目光。周秉德説,得到這麼大的關注,讓她感到意外和始料不及。

    周秉德:101大樓我們去的時候挺有意思的,我進去看了,都在最上邊,比較高層去看,看了呢,從這個門走到那個門,中間有一個保安在那兒站著,結果我從那兒一過,他就説,周女士好,我嚇一跳。我説你認識我,他説昨天晚上我在電視裏邊看到你開會了。

    首屆“中山 黃埔 兩岸情”論壇的成功舉辦,讓兩岸黃埔人都感到興奮。2011年6月6日,第二屆論壇在各方的努力和支持下,在北京開幕,為兩岸黃埔人再次搭建起溝通的平臺。

    論壇結束之後,來賓們開了一場溫馨的聯歡會。6月6日正值端午佳節,這是中華兒女共同的節日。兩岸黃埔人歡聚一堂,唱起了再熟悉不過的《中華民族頌》。歌聲響徹禮堂,擊打在每個人的心上,也仿佛穿透歷史的長河,述説著遙遠的故事。而兩岸同胞剪不斷的情意,也化作歷史的音符,融化在每一句真摯的歌聲當中。

    編輯:鄧喜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