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端午文化漸行漸遠 申遺成功端午如何重拾詩意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06日 08:0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羊城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送禮節”、“吃喝節”、“消費節”、粽衣女體盛、投江蹦極秀……

  種種搞怪媚俗現象令人深思

  申遺成功,端午如何重拾詩意

  據新華社電 “千載悠悠,成習俗,天中端午。”從古至今,端午節承載了人們對生活的各種情感:思念、感恩、憧憬、祈願。2011年的端午節,從節前一週開始就逐漸成為網絡熱點話題,粽香裊裊間、悠悠假期裏,網民們在追問:端午是“假”還是“節”?本是紀念詩人的節日為何只有商味而難覓詩意?粽衣女體盛、模倣屈原投江蹦極,傳統節日的風骨為何媚俗化?申遺成功後,端午節保護的出路又在哪?

  【聚焦一】

  文化節日為何“沒文化”?

  説起端午,人們便聯想到吃粽子、劃龍舟、插艾草、帶香袋,吃“五黃”、熏“五毒”的傳統,可是到了今天,端午等傳統節日卻大有演變成為“送禮節”、“吃喝節”、“消費節”之勢,原本充滿詩意的節日少了些人文氛圍。

  新浪網此前超過1500名網民參與的調查顯示,高達85.7%的被調查者認為端午節要吃粽子,認為要劃龍舟或者賞龍舟賽,以及要插菖蒲、艾草于房門兩旁或者用它們洗澡的網民也超過五成。但認為要“縫香包或帶香包,係五彩線”或者“喝雄黃酒,涂雄黃在小兒身上”的被調查者就相對少了很多,分別只有40.5%和22.1%。反而有三成以上的被調查者選擇了探親訪友、休閒旅遊和逛街購物。

  網言網語網民就此呼籲,端午應該是“節”而不止是“假”,不能用簡單的休假態度來對待端午節這樣歷史底蘊深厚的傳統節日。“過中國的傳統節日,是一個‘人文化成’的過程。”一盒粽子動輒成百上千元,對於“天價粽子”令人瞠目結舌的價格、繁複的過度包裝,強國論壇上眾多網民也在直指其“沒有端午文化,卻富於巴結與討好。”

  專家點評復旦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胡守鈞認為,作為一個中國人對傳統文化要有謙恭的態度,從傳統節日中領悟其中的中國文化精神。“傳統節日是我們的精神家園,端午節的背後是中華文化幾千年的沉澱。端午節絕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粽子節’,這裡面其實承載了很多文化的精神意義上的內容,值得我們去學習和體會”。

  “開發傳統節日的商機,更是要在對傳統節日的儀式、紀念品、食品等都要有一定的界定和規範的基礎上進行,馬虎不得。”胡守鈞説。

  【聚焦二】

  傳統文化為何媚俗化?

  一名身著清涼的女模特躺在餐桌上,腹部盛放著一個巨大的粽子,一位廚師模樣的男子正用刀切割粽子。四週圍觀的食客中,不少人掏出手機拍照,圍觀者中還有一名未成年男孩。近日,一篇關於長沙某餐館推出“粽衣女體盛”的帖子在各大論壇廣泛流傳,並成為微博熱議的焦點話題,網民紛紛“拍磚”直斥其媚俗、膚淺,工商部門也表示對此舉可依法叫停。

  “為紀念端午,武漢網民們模倣屈原跳江。”端午節的“幺蛾子”其實早已頻現網絡。2008年,“倣屈原蹦極”的一則視頻短片就曾引爆網絡,視頻中屈原投江的情節被換成了跳蹦極。一個看不清裝束的男士從蹦極跳臺上一躍而下,台下爆發出一陣哄笑,一度也引發了人們“圍觀”。

  網言網語天涯網民“baisz”寫道:傳統文化媚俗化之風大行,長此以往,我們留給後代的必然是扭曲變態的文化審美觀。

  網民“李思瀚”認為,這種為了吸引眼球而極盡賣弄炒作之能事的做法完全是在抹黑端午節,他質疑:商家的炒作還有沒有道德底線?

  而新浪網民“小胖姜”認為,雖然説禮多人不怪,但現在端午等傳統節日都快演變成送禮節了,文化得不到很好的傳承,反而變得媚俗不堪。

  專家點評長期從事社會學研究的安徽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開玉認為,所謂的“女體盛”不僅一點都沒有美感,看了反而讓人倒胃口,商家用這種出格的方式來炒作,民眾在感情上肯定接受不了。

  “以這種形式展示端午節,完全是有悖于文化傳統的,我們過端午是為了弘揚愛國的情操,從本民族的認同感出發共同紀念優秀的先人,而不是罔顧同胞的‘文化不適感’,去東施效顰模倣一些‘女體盛’之類的糟粕。”王開玉説。

  【聚焦三】

  端午如何重塑精神家園?

  2005年,韓國“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為“人類傳説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中韓端午之爭”瞬間成為炙手可熱的焦點。

  四年之後,中國端午節終於成功登上“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正式躋身“世界遺産”。當端午節已經成為“世界遺産”,我們又該如何更好地傳揚這一傳統文化,使其以更加自信的面貌展現在世界面前?

  網言網語網民“天縱七星”認為,韓國的“端午祭”經過當地人們的傳承發揚,才會有今天在世界遺産裏的重要地位。我們兩千年來的端午節,內涵其實更為豐富,“一個端午三次過”,五月初五小端午挂菖蒲、艾草,飲雄黃酒;五月十五大端午龍舟競渡;五月二十五末端午送瘟船,親友團聚,需要今人更好地發揚傳承。

  網民“王嘉藝”呼籲,國人能重拾傳統文化的精髓,真正把“端午節”過起來,而不是過“粽子節”。

  專家點評專家指出,幾千年來屈原的精神一直鼓舞著中國人,端午節成為世界遺産説明其精神也為世界所認可和尊重。因此,我們過端午節、弘揚端午文化,最根本的就是要回歸到屈原的愛國、為民、求真、向善的精神上來,這才是端午節的核心內涵。

  胡守鈞認為,在豐富端午節等傳統文化節日的內涵時,政府需要依託民俗學會等民間機構,通過鄉土教材、光碟等傳統材料等教育和引導民眾在傳承中發展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