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李娜式的中國夢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06日 04:5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6月4日,李娜手捧冠軍獎盃在埃菲爾鐵塔附近留影。新華社記者 高靜攝

  當6月4日的羅蘭—加洛斯中心網球場上空響起嘹亮的《義勇軍進行曲》時,每一個關注法網女單決賽的中國人,同站在領獎臺上手捧四大滿貫賽冠軍獎盃的李娜一樣,眼中都噙滿淚水。李娜用她那一場場新突破,一個個新紀錄,書寫了一個李娜式的中國夢。

  體制內外的雙重給予

  相信每一個見證李娜創造中國網球歷史的人都會想到,這不僅僅是李娜一個人的成功。對於李娜的成功,一些人認為是她後來單飛的結果,一些人認為李娜的成功也要歸功於中國體育的舉國體制。其實,歷史的發展往往是一種合力的作用。

  中國體育也在不斷地嘗試和創新中,既保持舉國體制的優越性,又不斷地進行改革,充分調動體制內外的各種積極性。李娜的成功也正是得益於這樣的思路轉變。2008年北京奧運會後,國家體育總局網球運動管理中心轉變思路,開啟綠燈,允許國家隊員“單飛”,自主訓練、自主參賽、自負盈虧,4名成績突出的女球員鄭潔、李娜、晏紫和彭帥變為真正的職業球員。但即便是單飛後,網管中心的團隊也並未遠離李娜她們。本屆法網,原本為小花服務的團隊推遲回國時間,專為李娜服務,總教練蔣宏偉也來到了巴黎。

  李娜自己也承認傳統舉國體制為她打下了厚實基礎,如果沒有早期國家的培養,也很難有她以後個人的輝煌戰績。同斯齊亞沃尼決賽前,李娜還與國家體育總局網球運動管理中心主任孫晉芳談到舉國體制對她的幫助,李娜説:“我是舉國體制培養出來的,又碰到了這麼一個好的政策。”

  一個人與一大國的自信

  可以大吼著讓臺上指揮的出氣筒丈夫姜山閉嘴,可以陰沉著臉讓熱情的觀眾趕快安靜,可以直言不諱地説自己打球就是為了高昂的獎金,可以在贏球之後毫不掩飾地感謝贊助商……胸口有一個玫瑰文身的李娜,個性率真張揚,讓很多人喜歡;李娜這種略帶反叛的個性,也引來一些非議。但正是這樣鮮明的人格魅力,讓世界驚喜地認識了一個多彩的中國人。而對於李娜的寬容和接納,也表現了中國和中國人的眼界和胸懷,已經比往昔更加寬廣宏大。

  看著賽前賽後輕鬆瀟灑地接受各國記者採訪的李娜,聽著她用流利自如的英語幽默地應答著各種問題,她的魅力征服了球迷,也征服了世界。世界通過這位新的網球紅土皇后,認識了一個多樣的中國。李娜改變了世界對中國運動員形象的認識,他們不再是拘謹、單調、穩重的個體,他們成為更加自信、充實、向上的人。繼姚明的高度、劉翔的速度、丁俊暉的準度後,李娜代表了中國的力度。

  一個中國女性,在網球這個被歐美人所主宰的項目上為亞洲爭得巨大榮譽,李娜用自己的方式完成著自己的夢想。李娜已成為中國體育的新名片甚至是中國的新名片,一個開放的、自信的、強大的中國的新名片。而中國的開放和自信,中國社會的寬容和彈性,也給中國運動員的個性張揚帶來底氣和自信。

  中國娜與國際娜的對接

  出生於湖北武漢的李娜,6歲就開始打網球,1999年成為職業選手。2001年在北京舉行的世界大運會上一舉拿下女單、女雙、混雙3個冠軍,“中國娜”成為一顆網壇明星。2002年,李娜突然選擇退役,進入華中科技大學學習,2004年復出。其中的曲折,反映了其從“中國娜”演變成為“國際娜”的艱辛歷程。在反反復復的磨合對接中,李娜技術日臻成熟,並具備了良好的精神風貌和職業風範,成為中國網球的領軍人物,中國女網的許多第一次總是李娜創造的。

  幾年前,李娜“單飛”之後,與丈夫姜山雙宿雙飛在各大國際賽場之間,成績上不斷取得突破。在不斷地進行創新中,李娜組建了適合自己發展的團隊,助推她一飛沖天。澳網決賽失利後,李娜狀態陷入低谷,有人擔心29歲的她是否還有上升空間。此時,李娜又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讓教練丈夫姜山退居二線,聘請丹麥人莫滕森為教練,使她在發球等技術環節又提高了一大塊。

  李娜這種開朗的性格很受西方人歡迎。世界女子網球協會主席阿拉斯特稱李娜是“在全世界的舞臺上展示了中國人的形象”。李娜本次在羅蘭—加洛斯的優異表現,引來國際媒體異乎尋常的關注,獲得廣泛的讚譽,美聯社稱:“中國對大滿貫冠軍的漫長等待在週六結束。”路透社稱:“李娜將亞洲放入大滿貫冠軍版圖。”法新社更是將李娜稱為“歷史改造者”,稱李娜創造了一項體育界的歷史,在中國體育巨星的聖殿中佔據一席之地。英國《獨立報》説:“李娜的成功是亞洲比賽史上一個重大里程碑。”美國《大西洋月刊》的題目是:“李娜:代表中國人軟實力的面孔”。

  當然,“國際娜”無論怎麼變,怎麼衝頂,她還是懷著一顆“中國娜”的心。一旦站到新的里程碑前,李娜骨子裏的使命感卻油然而生,她在捧起蘇珊格朗格杯後,首先也想到了通過自己的影響,推動網球運動在中國的發展。